与学生共度有尊严的课堂生活
2013-04-29冯卫东
冯卫东
在一所学校做讲座,讲到兴致高时,我脱口说出如题这句话。结束后,一位与我相识的老师走过来,半真半假地说:“我们能有什么尊严?”
我略微一愣,随后笑了笑,没接他的茬。一线教师普遍有职业倦怠感,这与“尊严”不无相悖,他这样问自有道理。我也有近20年登讲台的经历,饱尝为人之师的酸甜苦辣,本就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不愿在广大教师面前装清高、唱高调;但主张日子再苦也要过,工作再累亦有求,而过日子、做工作总要有尊严,有时甚至就是为了尊严。让学生享有尊严,天经地义,要不然,他来求学,以及我们给予他教育有什么必要?一个未曾享有尊严的教师怎能“让渡”给学生有尊严的课堂生活?
尊严与幸福一样,常常就是一种感觉,依赖、仰仗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以及内心体验。人们要有一颗明敏善感的心,否则,即便尊严迎面而来,也会视若无睹,了无反应。
那么,教师如何“与学生共度有尊严的课堂生活”?为此完全可以做出若干大文章。这里只能挂一漏万,主要从教师可为、能为或应为的角度,提几点“实践建议”,寄望大家有更多、更深的思考。
——“课堂生活”,把课堂作为一种生活。通过网络搜索,我几乎没有获得与这一概念直接关联的信息,也就是说,较少有人清楚地意识到或明确说出课堂是师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要是为此写“命题作文”,一定有人把它写得诗意浪漫、流光溢彩。我却乐意平常视之,将它首先看作普通的生活,我们每日居于其中的课堂不正是这样的吗?因此,要有一颗平常心,既欣喜于“生活”中的乐事、快事,也坦然于“生活”里的琐事、烦事;要把自我心理期待适当降一降,就像安徽小学名师薛瑞萍一本书的题目所云,“心平气和”教学生,或许反而因此获得一种尊严的体验,获得尊严感。是的,倘若总是把课堂想得那么高妙,把自己想得那么威严,势必造成心理落差,尊严感又从何而来?
——课堂既然是一种普通生活,那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学生就是我们的伙伴、同事或朋友,是经常交往、对话、合作的对象。伙伴、同事或朋友之间一般不会有耳提面命、谆谆告诫之类的事情发生,要不然,就会打破普通生活应有的平等。平等缺失的情境下必然不会有双方或多方的尊严;而一方才有的尊严又不是真正或完整意义上的尊严。我们有些教师惯于居高临下,又“不惮烦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致使师生关系较为紧张,也影响了课堂生活的质量。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那里,他的教导必然失效,他的尊严必然打折,就像学生的尊严在教师的苦口婆心中将会贬值一样。因此我主张,教师的教导、话语、要求等不宜过多,要如古人所说,“大智知止”,善于“留白”;另一方面,“空白就是空间”,这个空间既是学生自省、自励的空间,亦是他们(往往也包括教师)的尊严得以生长的空间。
——课堂是一种生活,又不“全等于”一般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它还是教师生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居家过日子的日常生活固然要体现尊严,而课堂生活更要实现和发展尊严。尊严应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师则是其中“首问负责”的对象。教师应把学生(而不是自己)的尊严放在第一位;有时,为了学生的尊严,教师或许会让自我尊严有所隐退,这其实不是教师尊严的淡化或湮没,而是为赢得更大尊严做准备、蓄力量,或者说,是教师尊严的另一种别有意蕴的表现;如果损害了学生的尊严,教师的尊严便是沙中之塔、海市蜃楼。因此,在职业生涯中,在课堂生活里,教师的最大尊严将诉诸或表现为助成学生获得、体验与提升尊严——精神人格、知识学养等各方面的尊严。这就要求我们既“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语),又甘做“站在学生身后的教师”。
“与学生共度有尊严的课堂生活”,我为自己与这一理念的美妙际遇而兴奋;但又深知,它在当下还是一种美的愿景,而“美是难的”(柏拉图语)。好在教育工作的旨趣之一就在于,迎难而上,化难为易,让“难”的美不断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