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政治素质现状的分析
2013-04-29杨健
杨健
【摘 要】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是高中生成才必备的条件,也是保证其正确发展方向的中心环节。从高中生政治素质的现状分析入手,对高中生政治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并就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 政治素质 现状分析 原因探究
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的政治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方向,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制度稳定和巩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时期是中学生形成和确立政治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将中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解高中生政治素质现状,笔者对部分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36份,有效率达96%。本文拟从高中生政治素质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和研究高中生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增强高中生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高中生政治素质的现状分析
当代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流表现为:
1.政治理论扎实。72%的高中生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76%的高中生知道我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79%的高中生对自己的选举权有明确的认识;81%的高中生能够准确选择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任务;89%的高中生熟悉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政治认同度较高。89%的高中生认同“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8%的高中生对“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同意和基本同意”态度;56%的高中生对自身的政治素质选择了“较低或很低”;81%的高中生认为加强政治素质的培养很有必要;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非常和比较”关心自己所在学校和班级的工作,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3.政治立场坚定。88%的高中生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感;在面临“国家遇到危险或灾难时”,82%的高中生选择“尽自己的最大的力量和国家一起共渡难关”;88%的高中生认为“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应为民所谋”。
4.政治参与理性。高中生由于身处有别于社会的校园环境,其政治参与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的关心和加入政治团体两个方面。从调查结果看,总体较为理性,学生普遍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热点问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93%的高中生认为应该把入团看成是中学阶段的目标之一,43%的学生希望能在高中阶段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作贡献。
高中生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政治情感存在一定的困惑与淡漠。
从调查结果看,有14.2%的高中生没有任何信仰,13%的高中生对共产主义信仰持怀疑或否定态度,11%的高中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16%的高中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到困惑,对社会不公、贫富悬殊感到担忧;而这一政治情感上的困惑也导致了其对政治的淡漠,加之高考的压力,表现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对政治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2.政治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与模糊。
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使高中生形成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感。在调查中,对于“你认为目前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腐败”的有86%,占第一位。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对“轻度腐败”又给予一定程度的接纳和认同,甚至有部分学生存在着“腐败”的潜意识,如对“如果行贿能够解决目前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提问,回答自己“可能会”行贿的占26%;对此持模糊态度,“说不清”的占17%。这就表现出政治价值观上的两重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说明其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之间存在偏差,表现出一种政治模糊。
3.政治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多元化与功利化。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部分高中生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实现三权分立”“中国政党制度应改为两党制或多党制”;在理想的追求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以事业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现实化的生活理想突出,而有政治理想的只占21.5%;入党是崇高的政治理想,但部分高中生把“有用”与否作为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政治行为的决定性依据,把入党看作是未来走上社会的筹码,政治选择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缺乏应有的政治参与的主人翁责任感,缺少“事事关心”的热情,缺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信念。
二、高中生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是教育的误区。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由于其父母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存在差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等,家庭对孩子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个家庭追求实用和享乐,认可“一切向钱看”,或追逐权力和名利,会在子女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上趋向功利。家庭延续“家长制”的作风,希望子女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成长,往往不利于子女的平等、民主、自由观念的形成,等等。
2.学校教育的失当。
学校教育是高中生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然而,不少学校将教育等同于考试,教育质量等同于考试成绩,本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被窄化为见“分”不见“人”的单一、机械、重复的教学活动,市俗化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当前,学校的政治教育存在“四重四轻”现象:重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重事理说教,轻情操陶冶;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常规教育,轻适应(社会)教育。由此导致高中生知行的严重脱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尖锐。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也随之逐步渗透,对高中生政治观的形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当前我国也面临着腐败、收入差距扩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高中生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影响了高中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信心。同时,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人们平等、竞争、效益的观念,这些观念同样影响着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表现为功利观念、前途观念、竞争观念增强,使部分高中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实用主义至上,从而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4.高中生自身素质的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高中生政治素质出现问题的外因,而内因即自我因素则是最主要的。高中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心理发展最为曲折、充满着变幻与矛盾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未定型走向定型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一方面,随着自己身心的发展变化,自我认同感增强,导致其更加关注自我,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易陷入自我意识强但缺乏自控能力的两难境地:渴望成功又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崇尚道德但又不愿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冲突对于高中生来说,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将成功定义为考上好大学,忽略了自己对社会实践参与能力的培养。如果对社会现实不能作出客观的、科学的判断,就易造成行为与观念的偏差,从而对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缺乏应有的热情等。
【参考文献】
[1]赵宏斌,邹俊.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冷”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7).
[2]陈金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
[3]王玉萍.河南省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