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学科使命 顺应时代诉求
2013-04-29陈学忠
陈学忠
【摘 要】中学生政治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切实加强中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是政治学科赋予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是时代的强烈诉求,政治教师理应当仁不让,积极担当。切实提高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增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学生,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政治素养 学科使命 时代诉求
政治素养是政治主体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个人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综合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化、利益多元化,文化和价值也趋于多元。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冯建军教授曾对某省中学生价值观和信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的回答中,“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排在后面;在问及入党动机时,有42.13%的人选择了“获取政治资本,方便以后的工作或从政”,等等。联系近些年来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事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学生政治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培养中学生的政治素养任重而道远。虽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实施者的政治教师,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治学科是一门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德育课程,政治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政治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的重要性必须有着更积极的自我意识。为未来美丽中国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政治学科赋予我们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的强烈诉求,我们应该当仁不让,积极担当,大有作为。
1.切实提高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意识。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中学政治教师对学生政治素养问题的认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政治素养问题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学生政治素养问题的解决进程。
在目前较为功利的教育体制下,在升学竞争的巨大压力下,教育的本质被异化了。中学大搞分数第一,重视高分考生的培养,却忽视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在“唯考是瞻”的定势思维下,单一的纸笔考试成为最终的评价标准,成为衡量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金科玉律。在很多政治教师的心中,新课程、新理念成为招摇过市的招牌、蒙蔽上级的借口,课程标准甚至成为束之高阁的花瓶,而考纲、试题成为“圣经宝典”,在教学中担任不可替代的角色。所有的知识学习,都被归结于考纲要点;所有的能力培养,都被归结于答题能力。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的灵魂,则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成为可有可无的案头摆设,以致有人戏言我们的教育正在“毁”人不倦。
在这种风向标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已经不再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再考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既不看报,也不看电视新闻,对网上新闻也熟视无睹,对当今国际国内大事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漠不关心,对政治信念和信仰问题毫不在意,对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义务了无兴趣,因为,这些都无法为高考加分。
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有道德的、富于献身精神的、价值取向正确的、有着良好政治素养的国民。作为政治情感的激发者、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者、价值观念的引领者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者的政治教师,要牢记责任和使命,走出误区,抛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回归政治学科教育的本质,切实增强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意识。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改良课堂做起,用积极的行动影响身边的教师,用良好的政治素养引领学生。
2.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政治素养教育。
有国家,就有政治;有人群,就有思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是政治素养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使得人们对精神家园、共同理想的呼唤更加强烈。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实现“三个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实现“三个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离不开每个人从我做起、自觉践行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化为点点滴滴爱岗奉献的行动,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之中,在“春风化雨”中弘扬真、善、美,呼唤中国进步发展之“魂”。
因此,着力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必须与时俱进,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并将它融入到学生政治素养教育的理念、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之中。
3.增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渠道,只有通过优化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学生才能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政治知识,才能在内心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良好的政治参与能力。
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情境对话”的方式开展政治素养教育。“情境对话”是指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具体的德育情境,拉近政治素养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来进行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师生从中共同探究、体验、感悟和成长。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政治素养教育,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通过选择政治素养教育的情境,在学生熟悉的、鲜活的、真实的、自然的、充满质感的情境中,利用资料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因素,确定政治素养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展开对话。
教师必须从“绝对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如利用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以及一系列关乎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情境展开课堂教学,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事件本身及发生的原因和影响与学生进行细致的对话和探讨。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心思考学生的见解,哪怕是与教师相悖的观点,教师也要善加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感受冲突,分享感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政治知识和情感在学生心中得以自主内化,植根内心,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
4.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知行统一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学生政治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只有将“学会行动”作为学生政治素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我们才能在教学目标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起来,“教育的有效性”“学生的发展性”才能得以显现。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出现了“道德滑坡”“行为失范”“意义危机”“信仰丧失”等现象。这些价值观的矛盾、冲突的存在,使我们的政治素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实中,政治素养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有观念、无行动”,从而严重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
为迎接挑战,我们政治教师要以真实、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让学生参与时事政治教育主题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爱心募捐、学校学生会选举和班级民主管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必需的政治知识、树立鲜明的政治态度、提升政治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反思,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促使学生形成公民政治素质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心,并实际运用于自身行为的养成教育中,从而不断提升政治素养。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成就者。作为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坚守学科使命,顺应时代诉求,从改变自己学科教学的点滴做起,不断致力于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