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3-04-29王守恒都娟宫鲁鸣殷学锋王新华张学领靳勇李明申长庚张景海曹燕飞张珂刘长喜刘长军李勇啸
王守恒 都娟 宫鲁鸣 殷学锋 王新华 张学领 靳勇 李明 申长庚 张景海 曹燕飞 张珂 刘长喜 刘长军 李勇啸
摘 要: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围绕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培养主题,进行发展现状分析和SWOT战略分析,针对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阶段任务、战略步骤与战略措施,提出指导性意见与思路,拟定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
关键词: 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发展;青少年竞赛组织;教练员;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84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27-09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Reserve Talent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Basketbal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WANG Shouheng,DU Juan,YIN Xuefeng,WANG Xinhua,ZHANG Xueling,JIN Yong,LI Ming,SHEN Changgeng,ZHANG Jinghai,CAO Yanfei,ZHANG Ke,LIU Changxi,LIU Changjun,LI Yongxiao
Abstract:Adop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the present thesis conducts a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SWOT strategic analysis on the strategies of reserve talent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basketbal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proposes guiding suggestions and approaches to the guidelines,basic principles,strategic objectives,phases of the task,strategic step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of reserve talent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basketbal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and draft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of reserve talent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basketbal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Key words:basketball;reserve talent;training development;youth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coaches;system reform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子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委托课题。
作者简介:王守恒(1955-),男,湖北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与赛事管理。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质量;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篮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制订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则是保证我国篮球事业健康、稳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尤其是在实现体育强国的转轨过程中,作为3大球群众基础最好的篮球项目,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规划的战略重要性则显得更为突出。据此,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布署,篮球管理中心组织专门的课题研究人员,采用专家研讨、赛会调研、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田野调查、文献整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题,进行了发展现状分析和SWOT战略分析,针对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阶段任务、战略步骤与战略措施,提出了战略思考,为制订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打下基础。
1 发展现状
理清现状是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石,本文拟定从队伍规模、国际竞赛水平、国内竞赛组织、教练员队伍、人才质量效益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1.1 队伍规模
1)目前,国内CBA职业联赛17支队伍,注册人数为274人;二线青年队17支队伍,注册人数为353人;三线青少队17支队伍,人数注册为263人。NBL职业联赛一线队伍16支,注册人数为225人;二线青年队伍9支,注册人数为152人;三线青少队4支,注册人数为60人。WCBA职业联赛12支队伍,注册人数153人;二线青年队12支队伍,注册人数为221人;三线队伍无注册记录。随着全运会金牌指标的调整,2008年以来,参加男子青年联赛共有注册单位32家,运动员1 160名,平均每家注册单位有运动员37名;参加女子青年联赛共有注册单位14家,运动员170名,平均每家注册单位有运动员12名。2009年,篮管中心建立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37个,共有运动员7 400人(其中男子5 550人,女子1 850人),注册人数为3 515人(其中男子U13注册555人、U15注册740人、U17注册740人,共2 035人;女子U13注册370人、U15注册555人、U17注册555人,共1 480人)。截止到2013年8月,男子一线队伍注册运动员519人、二线队伍运动员1 160人、三线队伍注册运动员323人、后备人才基地注册运动员2 035人。女子一线队伍注册运动员153人、二线和青年队注册运动员391人、后备人才基地注册运动员1 480人。以上数据为我国篮球竞技人才宝塔结构梯队基数,不容乐观,尤其是女线令人堪忧。
2)从1997年底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强化训练体系、布局重点训练单位、重点培养优秀苗子、加强训练基地建设等措施,使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滑坡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在训人数正逐步回升,全国各级各类体校参加长期系统训练的学生人数达3万5 480人。目前,地(市)以上设有篮球项目的体校有343所,其中:走训75所,占总数的22.%;三集中104所,占总数的30%;体教结合164所,占总数的52%。可以看出,传统的三集中体校只占到1/3,而采取与学校结合,将运动员安排在普通学校或重点学校上课(把队伍的编制放到学校)的体校,已超过50%。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招生难,训练滑坡的现象已经突现。
3)目前,全国篮球体育传统校达5 000所左右,基本上都是各省、市地方办学条件比较好的重点高中、初中学校。传统校虽然不是培养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渠道,但随着近年来各地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各重点大中小学的硬件条件有所改善,加之文化教学质量高,重视篮球活动的开展,升学和出路有所保障,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爱好篮球运动的优秀苗子弃体校而进入学校。教育系统吸引篮球后备人才的优势已经突现。
4)社会办学作为中国篮球事业的一股新兴力量,随着它逐渐市场化、规模化,以及它本身具备的健康专业特性,慢慢地被社会上广大的青少年篮球运动爱好者所接受认可,在尚未成熟的中国社会篮球产业中占得先机。社会力量办学,多为篮球名人或相关的单位自办,如宋晓波篮球学校、王非篮球学校、李秋平篮球学校、世尧篮球学校、优酷篮球培训中心等。这些训练形式靠市场化经营,以培养兴趣、传授篮球技术为主,并不承担培养后备人才任务,也没纳入体育行政部门的人才培养系列。社会力量办学在吸引青少年参与篮球,扩大篮球人口方面的作用已经体现。
从目前队伍规模来看: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宝塔结构梯队基数,不容乐观,尤其是女线更是令人堪忧;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招生难,训练滑坡的现象已经凸显;教育系统吸引篮球后备人才的优势已经突显;社会力量办学在扩大篮球人口方面的作用已经体现。
1.2 国际竞赛水平
1.2.1 国家男篮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近10年比赛成绩
国家男篮自2004年以来,3个奥运周期分别获得2次第8名,一次垫底的成绩;2006年和2010年世锦赛分别获得第15、16名的成绩;2006年与2010年亚运会2次获得冠军;2005年和2011年亚锦赛获得冠军;2007年亚锦赛获得第10名;2009年在天津不敌伊朗获得第2名;2013年亚锦赛不敌韩国、伊朗、中华台北,仅取得了第5名的战绩。国家男篮世界大赛成绩不稳,起伏较大,队伍新老交替,出现青黄不接,亚洲霸主地位逐渐消失。
1.2.2 国家女篮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近10年比赛成绩
国家女篮自2004年以来,3个奥运周期分别获得1次第9名,1次第4名,1次第6名的成绩;2006年和2010年世锦赛分别获得第12、13名的成绩;2006年与2010年亚运会2次获得冠军;2005年亚锦赛获得冠军;2007年亚锦赛获得第2名;2009年与2011年获得冠军。国家女篮世界大赛成绩也不太稳定,在亚洲已经不占明显优势,但是女篮成绩相对男篮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1.2.3 国家青少年男篮世界比赛和亚洲比赛近几年成绩
国家青少年男篮近几年来,组队参加世界比赛和亚洲比赛的成绩分别为:2013年土耳其U16国际篮球邀请赛获得第10名, U19世界青年男篮锦标赛获得第7名;2012年U17世界青年男篮锦标赛获得第7名,U18亚洲男篮锦标赛获得冠军;2011年U16亚洲男篮锦标赛获得冠军。国家青少年男篮U16、U17、U18、U19等队伍在亚洲保持了一定的实力,在世界同年龄组的比赛中也有所展现,队伍梯队基本形成,队伍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与提高。
1.2.4 国家青少年女篮世界比赛和亚洲比赛近几年成绩
国家青少年女篮近几年来组队参加世界比赛和亚洲比赛的成绩分别为:2013年U19世界青年女篮锦标赛获得第5名;2012年U18亚洲女篮锦标赛获得冠军;2011年U16亚洲女篮锦标赛仅获得第3名的成绩。近几年来,国家青少年女篮队伍梯队也基本形成,在亚洲保持了一定的实力与水准,在世界同年龄组比赛中有所展现,不同年龄梯队的队伍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与提高。
从不同层次国家队在亚洲比赛和世界比赛的成绩可以看出:女线成绩好于男线;国家男篮出现低迷,但是青少年男篮在国际篮球赛场的表现,让人看到了振兴的希望。
1.3 国内青少年竞赛组织
1.3.1 全国青少年竞赛组织现状
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主要有:全国U17、U15男、女篮比赛,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U15、U13男、女篮比赛,全国U14男、女篮集训赛,全国U13、U15篮球训练营比赛,全国篮校杯男篮比赛,以及全国篮球城市男、女篮比赛。比赛种类较为齐全,基本涵盖了从13~17岁年龄段的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
在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期间,针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特征,U17、U15男、女篮比赛,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U15、U13男、女篮比赛,全国U14男、女篮集训赛,全国U13、U15篮球训练营比赛,除了进行常规的篮球比赛之外,还依照《全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制定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测试方法与评定标准,在赛前进行为期1 d的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测试,测试成绩按不同年龄组占比赛总成绩的不同比例。
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和教育部体卫艺司共同主办全国传统学校男、女篮比赛,既加强了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又丰富了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的种类和形式。
近几年来,篮管中心青少部以抓青少年队伍年龄梯队建设,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建设,青少年竞赛制度建设为重点,已经卓有成效。
1.3.2 全国俱乐部青年队竞赛组织现状
全国俱乐部青年队联赛每年举行2个阶段的分区比赛:第1阶段分4个赛区,每个赛区参赛队伍8支,运动员120人左右,分组循环后进行交叉赛,每次比赛约5场;第1阶段比赛结束按名次进行第2阶段的分组,第1阶段每个赛区的1~2名、3~4名、5~6名、7~8名分别进入第2阶段的4个赛区进行比赛,每个赛区参赛队伍8支,运动员120人左右,分组循环后进行交叉赛,每次比赛约5场。根据比赛结果,最后排出全年比赛的总名次。青年队联赛效益通过国际比赛的检验,已经取得成效。
1.3.3 全国各省市青少年竞赛组织现状
全国各省市青少年篮球比赛基本上每年举行,年龄设置分组与篮管中心青少部有所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如辽宁省每年举办2次全省青少年篮球比赛,一次为全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一次为全省青少年篮球年度比赛,年龄设置分组为甲、乙2组,时间错开安排在上下半年。参赛队伍男子为10支左右,运动员约150人左右;女子为8支队伍左右,运动员约120人左右;青少年篮球年度比赛按参赛队伍的比赛成绩累计相加,直至到全运会比赛年计算总成绩。其他省市虽然不尽相同,但青少年篮球比赛仍然坚持进行。
1.3.4 全国中学生竞赛组织现状
全国中学生体协所属的篮球分会,目前有200多所重点学校为会员单位,每年组织举办一次“耐克高中联赛”和“李宁初中联赛”,每次比赛有几十所学校代表队参加,代表了目前全国高中、初中最高水平的篮球比赛。中学生体协下属“小学篮球工作委员会”每年主办一次“苗苗杯小学生篮球比赛”,全国有近30所学校参加,已连续举办20多年,篮管中心每年予以部分经费(3万)资助。
教育部门组织的青少年篮球比赛形式多样,对于普及和推广篮球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竞技篮球人才的成功率较低;各省市组织的青少年篮球比赛每年举办,对于推广和提高青少年篮球竞技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赛事规模有所不足;中心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篮球竞赛已经形成了年龄梯队,参赛队伍和规模有所提升,国际比赛也得到了验证,但人才流失到教育系统的现象已经显现,招生困难仍然不容乐观。
1.4 教练员队伍现状
1.4.1 教练员队伍现状
截止到2013年CBA一线队伍17支队伍共注册教练员34人,二线队伍17支队伍共注册36人,三线队伍17支队伍共注册34人;NBL一线队伍16支共注册33人,二线9支队伍共注册20人;三线4支队伍共注册11人。WCBA一线队伍12支共注册28人,二线12支队伍共注册29人;后备人才基地数量37,注册人数220人。
在这批注册教练员中,一线教练员95人,二线教练员85人,三线教练员45人,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220人,总数444人。
1.4.2 青少年教练员基本结构
根据本次教练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4名教练员年龄结构为:55岁以上的有25人,占6.1%; 45~54岁的有60人,占14.8%; 35~44岁的有123人,占30.4%; 25~34岁的有172人,占42.5%;25岁以下的有24人,占5.9%。其中年龄最大的教练员74岁,最小的教练员20岁,平均年龄37岁。学历结构: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教练员有5人,占1.1%;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2人,占2.7%;大专文化程度的有38人,占8.7%;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有331人,占76.1%;研究生文化程度的有49人,占11.3%。职称结构:具有高级(副教授)职称的有104人,占25.3%;具有中级(讲师)职称的有148人,占36.0%;具有初级(助教)职称的有149人,占36.3%。执教经历:有5年以下执教经历的人数151人,占34.6%;有5~10年执教经历的有100人,占22.9%;有11~15年执教经历的有82人,占18.8%;有20年以上执教经验的14人,占3.2%。调查显示,青年教练员成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主力。
1.4.3 青少年队伍教练员培训现状
根据本次教练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全国篮球教练员继续培训班的有145人,占33.2%;参加过全国篮球教练员高级岗位培训班的有112人,占25.7%;参加过全国篮球教练员中级岗位培训班的有124人,占28.4%;参加过全国体校篮球教练员教学大纲培训班的有113人,占25.9%;参加过各省、市、区级篮球教练员专题培训班的有185人,占42.3%;参加过各地、区、县篮球教练员专题培训班的有108人,占24.7%。
1.5 人才质量效益
1)从1999年至2010年,我国共有国际级运动健将21人,其中男篮运动员8人,女篮运动员13人;国家级运动健将485人,其中男篮运动员213人,女篮运动员272人。一级运动员的审批权限在各省区市体育部门;二级运动员的审批权限在各省区、市的地市级体育部门。
2)据2008年对23个省(区、市)问卷调查的不完全统计,在148所体校中共有在训人员8 109人,输送到省(区、市)一线、二线队伍131人,占总数的1.62%,输送到上级体校116人,占总数的1.43%,进入大学的171人,占总数的2.10%。
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6.1 体制改革急需进一步深化
举国体制是保持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准不可或缺的优势,已经被历史证明并被其他国家借鉴;但是,这种体制下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如金牌指标能够调动各省市项目设置的积极性,三大球回升有所起色,但规模和水平变化不大。
1.6.2 人才观念与就业观念需要转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家长盼子成龙、盼女成凤心情迫切,“独生子女”成材观念和就业观念更新变化快,具有竞技才能天赋的篮球后备生源,涌进知名中学和知名高校的日益增多。而教育系统缺少高层次的篮球专业人才,竞技篮球人才成才率较低。体育系统办教育短板明显,专业运动员文化缺失显现,就业发展受到制约;家长及青少年学生对运动员职业生涯产生误解和偏见,导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后备人才生源有限,基层体校招生困难,人才梯队的塔基面积出现萎缩。
1.6.3 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成长规律认识把握不准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生长发育有着自身的规律,成长也有着自身的规律,如何认识和把握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和培养成长规律,目前普遍存在不足。表现在:青春发育期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敏感期重视不够,启蒙时期基础训练全面发展抓得不够;青春成长期青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增长抓得不力,基础时期技术动作规范重视不够;青春成熟期专项身体素质抓得不紧,提高时期位置技术训练不力,对抗训练的强度与质量不够;进入成人期前力量训练重视不够,心智训练有所忽略;更有甚者,为了成绩而拔苗助长,违背青少年生长和成长规律,使得青少年的训练成人化造成青少年早期的伤病,贻误人才。
1.6.4 经济分配不平等影响教练员积极性
各级教练员是篮球运动员成长的核心竞争要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决定了篮球人才的成才率与输送率;但是,一线教练员每年上百万的经济收入,二线教练员每年十几万的经济收入,基层教练员每年几万的经济收入,经济分配不平等已经严重影响基层教练与二线教练员的积极性,后备人才的基础训练难以得到保障。
1.6.5 基础训练设施保障发展不均衡
青少年篮球基础训练设施保障发展不均衡,是由于各省市区地域经济发展差异所致,是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客观事实。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篮球后备人才规模、数量、器材、设施、经费等均有所保障,而在地域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或者不发达地区,上述保障则会成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系列问题,基础训练设施保障不能到位,外出比赛经费缺乏,成为这些地区青少年篮球人才成才的制约因素。
1.6.6 教练员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年轻教练员担任了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这些年轻教练员主要来自2条渠道,一是运动员退役,一是体育院校毕业。运动员退役的教练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比赛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存在先天不足,导致他们缺少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体育院校毕业生的教练员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训练教学中有一些思路和想法;但是,由于自身专业技能与实战经验存在先天不足,导致他们缺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手段与方法。两者还存在一些共同的弱点,在青少年队伍的管理教育上,缺少自身的人格魅力,缺少一种凝聚力,缺少一种责任感,缺少相应的管理艺术与说教技巧[1-2]。
1.6.7 文化教育成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成长的短板
长期以来,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在实践中却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由于运动员的文化缺失,篮球运动员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表现为:心理成熟度低,社会适应度低,认知行为选择的正确度低;运动员在专业技能和人格精神的成长与成熟过程中,没有文化知识的识别分析,没有文化素养的滋润和催化,没有以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均衡发展,直接影响运动员心智水平的成熟程度,即人格精神,分析、判断行动的灵活应变能力与篮球智商[3]。
1.6.8 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缺少科技支撑
科技是生产力已经被人们从理论上接受,但是,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实践中十分匮乏。至今,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尚无青少年篮球训练的专业指导书籍和声像教程,尚无青少年篮球训练的配套训练器材和仪器设备,尚无成型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业选材指标体系,学训矛盾、体教结合至今尚无成型的模式与成熟的经验。科技成果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支持,则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4]。
2 战略分析
客观进行战略分析是制订战略规划的前提,拟定采用SWOT分析从篮球后备人才自身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发展环境的机遇与挑战着手。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包括运动员天赋潜力、教练员执教能力、经济保障实力、科技支撑实力与竞争对手实力5个方面,在分析过程中将贯穿其中。
2.1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内部资源优势分析
2.1.1 举国体制的优势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立于世界体坛的强大后盾,新中国成立以来被历史证明成为宝贵的经验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诚然这种体制产生的一些问题,必须值得注意,但通过深化改革完全可以不断完善并继续发扬光大。比如调整全运会篮球项目设置和金牌指标设置,就能够调动全国各省市篮球项目布局形成规模,2013年沈阳全运会就已经见到明显的效益,彰显出利用政策调控,促使项目发展的提升空间。
2.1.2 人力资源优势
目前,我国各地体育院校拥有一批篮球理论工作者队伍,各省市拥有篮球运动队伍管理者和篮球教练员队伍,各地高等院校拥有一批不同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和不同类型的科研实验室,均是能够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人力资源。根据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实际需求,中心能够组建不同层次的教练员团队、管理团队、理论研究团队、科研工作团队,以及专家组、督导组、讲师团等,能够集各类人才之优势,为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献计献策,出工出力。
2.1.3 人才梯队优势
近几年来,中心极力重视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梯队培养,通过基地建设,组织不同年龄组竞赛、组织不同年龄组训练营活动等, U13-U17不同年龄梯队已经形成规模,出现了可喜局面,并且,我国不同年龄组青少年国家队,参加世界比赛与亚洲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足以证明,这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能够承担振兴中国篮球的任务。
2.1.4 财力资源优势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家投入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也在不断增加,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国家队的集训、不同年龄段训练营的开展,出国比赛机会的增加,从财力上提供了保障。另外,训练设施与训练条件的改善,为青少年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1.5 智力资本优势
我国篮球运动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财富,沉淀了自身的篮球文化底蕴,储备了自身的篮球文化传统,形成了自身的篮球人文精神;培养了一批优秀教练员,他们对篮球项目发展规律、项目制胜规律、备战参赛规律、队伍管理和训练规律有着自身的认识与理解,形成了自身的执教理念与风格;培育了一批优秀篮球运动员,为国家取得过荣誉,将会成为教育和激励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茁壮成长的智力财富。
2.2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内部资源劣势分析
1)竞技篮球人才队伍结构不太合理,塔基人才队伍面积与规模难以形成合理的比例;塔身队伍结构梯队层次规模较小,还存在人才分流的可能;塔尖队伍数量不多,冒尖人才人数较少, 国家队组队选择挑选的余地不大。
2)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责任心不强引发工作中不能全身心投入,人格魅力欠缺导致队伍凝聚力不够,知识结构不完善出现工作中思路短缺,能力结构不合理导致训练中手段方法欠缺,思想基础不稳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诱惑面前,还容易出现“朝钱看”现象。目前,全国知名教练和能够承担重任角色的教练员人数不多。
3)运动员文化教育形成综合素质的短板。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文化学习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化成长过程。这个过程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篮球早期专业化训练,重要的是保持他们的训练动机和兴趣,坚持不断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训练,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有些青少年队伍管理者注重竞赛成绩与政绩,忽视他们的文化教育过程,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形成综合素质的短板。
4)竞赛组织形式比较单一,青少年队伍参与竞赛的次数与比赛的场次比较少,全年比赛2次参赛,比赛场次累计才10场,对青少年队伍的锻炼价值不大,提高竞技水平的效果不太理想。
5)在国际交流与比赛中,由于教练员的文化因素和运动员的文化水平,青少年队伍信息收集的难度较大,语言沟通的能力较差,教练员和运动员说不清、听不明,基本上相当于文盲或者是聋哑人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比赛。 信息交流与语言交流成为青少年篮球运动走向国际舞台的最大障碍。
2.3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外部机遇分析
1)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政策,国家政治形势稳定的良好局势,经济建设发展的良好势头,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宏观环境将会成为推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一种强大催化剂,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竞技体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发展方式的转变;衡量体育强国的实力,金牌数量不是唯一的重要标志,3大球和基础项目,以及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的综合水平,承办世界赛事的能力,竞技体育的产业水平和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地位与话语权,都是迈向体育强国的战略方向。
3)在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步骤中,优先发展3大球的战略举措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篮球项目群众基础好,青少年参与人数多,社会普及程度高,球迷关注热情大,均是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利因素。
4)国家男篮第13届亚锦赛失利,引起全国球迷的高度关注,全国上下更加注重中国男篮在亚洲东山再起,为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转机,知耻而后勇将会极大地推动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全面启动,更将会激发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振兴中国篮球的理想与信念。
2.4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外部挑战分析
1)亚洲青少年篮球竞争对手的挑战,主要来自韩国、伊朗、日本和我国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篮球人口基数广泛,青少年普及程度高,教练员敬业精神强,参与篮球训练与比赛的氛围好,各级各类比赛频繁并形成良好循环,是我国青少年篮球冲击亚洲的主要威胁。
2)欧洲青少年篮球竞争对手的挑战,主要是欧洲篮球无弱旅,篮球运动形成一种文化和传统,开展得普及而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许多国家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比比皆是,成规模,成系统,出人才,出效益,篮球人才塔基面积广泛,塔身梯队众多,塔尖队伍出色,是我国青少年篮球走向世界的主要威胁。
3)美国青少年篮球竞争对手的挑战,作为篮球运动起源的国家,篮球运动成为了美国青少年生活的一种时尚,成为美国青少年人生成功追求的一种目标;深厚的篮球文化,浓厚的篮球氛围,沉淀的篮球积累,雄厚的产业资金,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的手段方法,公平的选秀平台,完美的仪器设备,完善的竞赛体系,加之美国黑人得天独厚的人种优势,保证了美国篮球人才源源不断,对全世界篮球竞争对手构成了最大的威胁。
4)国内教育系统人才分流的挑战,主要是由于学生家长观念发生变化所致,许多具有篮球潜力和篮球天赋的优秀苗子进入中学,进入高中和大学,虽然能够施展他们的篮球才能,但是却流失了一批竞技篮球的优秀后备人才。
3 发展思路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和市场调节机制统筹谋略规划,科学合理布局,调动积极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培养渠道,扩大篮球人口,提高质量效益,建立符合国情、富有实效的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科学选材,科学育才,科学训练,科学管理,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造就一批高质量的、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振兴中国篮球的梦想。
3.2 基本原则
3.2.1 以人为本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青少年为主体,教练员为主导,科学管理为主题;关注青少年的教育与发展,尊重青少年的发展选择,爱护青少年的发展条件,注重青少年的发展要求,维护青少年的发展权利,保护青少年的发展环境,培养青少年的完善人格,训练青少年的专业技能,提高青少年的篮球智商,造就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篮球专业人才。
3.2.2 身心健康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教育青少年建立团队意识和注重人格塑造为核心,以培养青少年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动机与目标为导向,以传授青少年篮球运动基本技能与相关知识为途径,以发展青少年思维决策的敏感性、身体素质的全面性、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战术运用的灵活性、心智能力的稳定性为重点;注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方位培养与全方位提高。
3.2.3 全面发展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全面发展包括:青少年的品格、品质、思维、技术、战术、体能、素质、意识、动机遗传等多维因素;坚持以有氧供能为主导,无氧供能为补充,混合供能相融合,团队协作为桥梁,个体竞争为手段,技能运用为前提,心智因素为核心,力量素质为主导,速度素质为关键,耐力素质为基础灵敏柔韧素质为保证;合理开发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与智能潜力,全方位的提高青少年的人格魅力、文化素养、球场技能与球场智商。
3.2.4 循序渐进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遵照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训练内容与进程,系统设计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训练手段与方法,科学制定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训练评价指标与标准,客观检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训练质量与效果;坚持立足于“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全面发展、积极提高”,全力保持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3.2.5 精读精训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文化学习实现精读,专业训练实现精训,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注重青少年的专业训练,又要注重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两者兼顾,协同发展,相得益彰教练员做到人格训练、身体训练、技能训练与智能训练同步;传授篮球技能与相关知识,做到严格要求,精雕细刻,精细磨练,既使青少年知其然,又要使青少年知其所以然,还要帮助青少年发现其必然。
3.2.6 精细管理
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教练员、管理者、教育者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精细管理是青少年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经历挫折的时候,反复细心地教育他们胜不娇,败不馁,荣不宠,辱不惊,帮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伴随着青少年的进步与成长,对于他们的要求、标准、目标也要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完善,既要培养他们高超的技能,又要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实现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3.3 战略目标
3.3.1 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大纲》;加强青少年人才基地建设,合理布局,稳步拓展;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注重青少年文化学习;保证青少年队伍后备人才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梯队清晰,结构合理;构建青少年教练员队伍培训体系,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改善教学训练质量;建立稳定的青少年技术评定裁判员队伍,完善竞赛制度,丰富竞赛活动保证青少年队伍的竞技成绩,稳定在亚洲比赛的最高水平,进入世界青少年比赛的先进行列;为国家队和高水平篮球俱乐部培养高质量的优秀后备力量,为社会和学校培养输送全面发展的篮球人才。
3.3.2 阶段目标
3.3.2.1 2016年奥运会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质量水平、梯队布局及队伍建设阶段目标
1)后备人才基地规模数量40;2)2016年奥运会代表国家队参赛队员3~5人;3)国家U16男、女篮亚洲比赛冠军;4)国家U17队伍世界比赛冲击前8名;5)国少队不同年龄段集训形成梯队。
3.3.2.2 2020年奥运会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质量水平、梯队布局及队伍建设阶段目标
1)后备人才基地规模数量40~45;2)2020年奥运会代表国家队参赛队员6~8人;3)国家U16男、女篮亚洲比赛冠军;4)国家U17队伍世界比赛冲击前6名;5)国少队不同年龄段集训形成梯队。
3.3.2.3 2024年奥运会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质量水平、梯队布局及队伍建设总体目标
1)后备人才基地规模数量45~50;2)2024年奥运会代表国家队参赛队员8~10人;3)国家U16男、女篮亚洲比赛冠军;4)国家U17队伍世界比赛挺进前6名;5)国少队不同年龄段集训形成梯队。
3.4 发展措施
1)加强不同年龄段国家青少年队伍建设,重视训练的质量与效益,提高人才成才率,构建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攻坚队伍。
①组建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专家督导组,充分发挥专家组的集体智慧,实现中心行政管理向专家集体管理转化,中心主管领导决策向专家组集体决策转化。
②组建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教练员团队,实现主教练负责制向教练员团队负责制转化,个人主观管理向团队集体管理转化;其团队成员由主教练、位置教练(含进攻教练、防守教练)、体能教练、心理教练、监测医师、恢复医师、信息情报人员与技、战术诊断人员组成,形成专业特点突出,专业能力互补,知识结构合理,兴趣志向相投的工作团队;主教练应该从国内优秀教练员中产生,外籍教练可以作为助理教练或顾问的形式聘请,不宜担任青少年队伍的主教练;应该充分利用外籍教练员的语言优势与信息优势,以及新的理念、手段与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学习,培养一批国内优秀的篮球教练员人才队伍。
③组建年龄层次衔接的国家青少年篮球梯队,建立较为雄厚的国家队后备人才队伍,提高国家队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才率。
④转变观念、体教结合、双赢互补、强强联合,构建学训一体,精读精训的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德才兼备,专业技能质量高,文化学习素质好的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寻求企业合作,每年抓好全国U13、U14、U15年龄层次的训练营,与U14、U16国家少年队进行完整的对接,保证青少年后备人才队伍形成梯队,能够立足长远源源不断的持续发展。
2)加强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发展、明确定位、动态管理、规范制度、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定期考核、末位淘汰、奖励输送和发挥作用。
①制订出一套完整的、规范的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管理制度。
②制订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③制订一套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奖励机制,包括:黄牌警示末位淘汰、优秀基地奖、优秀管理奖、优秀教练员奖、优秀文化教师奖、优秀后勤人员奖、优秀输送奖等相应的奖励条例与方案。
④制订一套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稳步发展的战略方案,在后备人才基地全面考核与评估的基础上,注重质量稳步发展,重点吸收篮球基础好、梯队层次合理、竞赛成绩优秀的传统学校。
⑤充分发挥全国篮球城市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敬业爱岗、诚信厚德、热情专注、踏实坚定、勤奋好学、有目标、有志向、有追求的青少年篮球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练员队伍。
①构建全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对开展篮球的重点省(区、市)和篮管中心布局的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全国省级篮球项目传统学校的教练员进行普遍轮训,逐步实行各级青少年篮球队伍教练员持证上岗。
②培养和建立一支思想品德优秀、运动技能突出、管理能力强、实践工作踏实、勤奋努力进取,并能够胜任各级国家青少年篮球训练队工作重任的教练员队伍。
③组建中国篮球协会青少年教练员培训讲师团,围绕《全国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大纲》,每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下基层,对各级青少年篮球教练员进行宣讲、辅导与培训。
④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构建青少年篮球教练员数据化信息资源平台,开辟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培训的多种渠道;建立中国篮球协会远程教育培训网站(篮球网校)并与国际先进网络培训学校合作,形成覆盖全国、面向基层教练员和青少年的篮球专业网络系统,实现教练员网络资源共享,网络资料共建,网络交流互动,网络培训互补。
⑤建立全国青少年篮球专业教练和业余教练员统一管理模式,与有关管理部门协作,实行篮球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执行全国统一的教练员培训教材。
4)加强全国青少年篮球队伍建设,调动积极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培养渠道,扩大篮球人口,丰富竞赛活动,提高质量效益。
①研究适合低龄少儿开展的小篮球游戏,使更多的儿童少年能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从小培养兴趣,体验乐趣;推广小篮球进幼儿园、进小学并成为低龄少儿课余活动项目;制定适应少儿篮球训练的计划方案,从小抓起,通过篮球教学活动与比赛游戏,吸引广大少儿参与改变少儿的生活方式,增强少儿篮球兴趣,扩大篮球人口,奠定篮球基础。
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大纲》,加强对全国青少年篮球训练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切实做到夯实基础、注重质量、提高效益。
③制定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标准与方法,选择具有篮球天赋、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篮球人才,是科学训练事半功倍的坚实基础。
④注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防止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早期训练文化缺失,保障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全面发展,培养成为具有高质量专项技能,高层次文化知识的现代新型运动员。
⑤全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篮球学校与篮球训练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拓宽青少年篮球学习训练的渠道,营造青少年参与篮球与热爱篮球的氛围;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篮球活动,在政策上给于支持,专业上给于指导,活动上给于扶持,行动上给于帮助,推动篮球运动在全国全面普及。
5)加强竞赛制度建设与竞赛改革,提升国内篮球竞赛总体水平,坚持以竞赛为杠杆、检验为目的、练兵为核心、提高为目标,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保证国家篮球队伍的人才质量。
①调整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全运会取消成人组篮球比赛,设置U22、U18两个年龄组,现有的金牌指标不变,既能与国际比赛接轨,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能调整国内全运战略布局,促使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获得2个全运会周期的系统训练。为了防止人才流失,U22年龄组参赛规定有20、21岁运动员占有一定的比例,U18年龄组参赛规定有16、17岁运动员占有一定的比例,从重大赛制上保证青少年篮球队伍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②根据国际篮联对国际篮球竞赛年龄的重新划定,确定全国青少年篮球竞赛的年龄衔接,为了保证人才梯队队伍的正常衔接,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逢单年举办U14、U16年龄段比赛,逢双年举办U13、U15年龄段比赛,每年举办全国U13、U14、U15年龄段训练营,每年举办全国U17年龄段的比赛;依此类推、连续不断、交替举行。
③改革青少年篮球赛制,尝试先细分区域比赛,再进行南北分区比赛,然后进行南北对抗比赛,增加比赛场次,增加交流机会,达到锻炼目的。
④培养和建立一支全国青少年篮球竞赛的技术评定裁判员队伍,督促和评定各支参赛球队执行《大纲》的运用和训练质量,检验青少年训练的实际效果。
⑤建立专业和业余比赛相结合、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适应不同年龄特点,以参加系统训练的篮球后备人才为主、青少年篮球爱好者为辅的全国青少年篮球竞赛体系。
6)加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生长规律、教育规律、训练规律、竞赛规律、成才规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科技支撑实力;构建青少年篮球运动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①成立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研究中心;注重青少年篮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注重青少年篮球运动科学训练的科技含金量,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的科技支撑实力。
②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练员相结合的专业队伍,在《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适用于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实际应用的《全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教法指导书》,为全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③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练员相结合的专业队伍,配合《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和《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教法指导书》,编写和制作我国青少年篮球基本技术教学训练多媒体音像教材和网络教程;形成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教学教法指导书、基本技术多媒体音像教材和网络教程同步,为全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学习交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④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练员相结合的专业队伍,围绕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伍的建设,制订出运动员选拔指标与选拔方法,教练员团队选拔条件与选拔方法,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伍绩效评定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⑤建立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充分利用青少年篮球教学大纲、教学教法指导书、多媒体音像教材和网络教程文献资源与音像资源,青少年竞赛成绩管理系统,开发青少年篮球教练员远程教学培训系统,实现教练员远程继续培训及高质量训练资源的共享。
7)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体育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搭建双赢平台,培养一批掌握高质量专业技能与高层次文化素养的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
①从2013年开始,重新恢复全国传统学校篮球比赛;进一步丰富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的种类和形式;在现有初中组比赛的基础上增加高中组比赛,尝试分区赛;逐渐扩大比赛的规模和影响力,从而加大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力度,扩大后备人才的选材范围奠定塔基面积,促进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整体发展。
②主动与CUBA组委会协商,扩大参赛队员的范围,允许部分有大学学籍的青年队队员参加CUBA比赛,增加青年队队员的参赛机会,提高CUBA联赛的竞技水平,强化塔身梯队建设,为代表国家大学生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塔尖人才输送奠定基础。
③中国篮球协会在与中国大学生体协积极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将同龄中优秀大学生、高中生、初中学生的篮球运动员,选入每年公布一次的国家U16、U17、 U18、U19集训队大名单,对身体条件和技术突出、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运动员,入选相应年龄段的国家队,代表国家参加相应的国际比赛,共同培养具有篮球天赋,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④中国篮球协会与中国大学生体协加强定期的沟通与协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搭建双赢平台,实现互补互赢的良性循环局面。
⑤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教育与培养工程上要形成共识,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合理配置有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建立一个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拔输送系统与平台,既能保证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拓展流通渠道,打开分流出路,又能为国家、社会、职业俱乐部,也为高校培养大批的优秀篮球人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拔与输送体系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图 1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选拔与输送体系思路
8)加强青少年篮球队伍地域之间、省市之间、区域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长见识,扩大视野,磨练才干,积累经验,提高情商,保证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率。
①调动地方篮球协会、基地、学校等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地域之间的青少年篮球队伍交流活动,经常组织基地与基地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基地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②调动各省市青少年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与篮球协会等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制定各省市青少年篮球竞赛制度和竞赛体系,提高各省市青少年篮球队伍的竞技水平。
③中国篮球协会制定一套职业俱乐部和国内明星运动员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联谊与交流的制度,规定每年休赛期间,每个职业俱乐部必须与当地篮球基地、篮球传统学校之间进行扶持与交流;规定明星运动员每年休赛期间,必须深入到学校、深入到青少年篮球爱好者中间进行面对面的普及与推广。
④中国篮球协会坚持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欧美青少年篮球活动开展普及的国家,来到中国进行合作交流活动;邀请欧美国家青少年篮球专家,来华进行现场培训与指导,吸取欧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的先进理念与经验;邀请欧美国家青少年篮球队伍来华进行合作与交流,使得同年龄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得到同场竞技的机会,激励自身奋发努力的动机。
⑤中国篮球协会坚持走出去的方式,定期组织国内青少年篮球教练员赴欧美先进国家进行考察、学习与交流,让国内教练员实地观察欧美国家青少年篮球运动普及与推广,现场学习欧美国家青少年篮球训练的理念与手段方法;定期组织国内青少年篮球队伍赴欧美国家进行访问、比赛与交流,让国内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亲身感受欧美国家青少年参与篮球的氛围,亲身体验同龄之间球场对抗的优势与差距,明确自身努力的目的与方向。
3.5 发展保障
3.5.1 政策保障
1)宏观层面的政策保障:国家体育总局层面要专门制订关于全国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方案;国家教育部层面要专门制定全国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方案;在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控下,分门别类地指导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2)执行层面的政策保障:篮球管理中心制定关于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与实施方案;各省市体育部门负责篮球运动项目部门制定各省市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与实施方案;各省市教育部门制定出初中、高中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分系统、分级别、分层次地设计规划全国与各省市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3)操作层面的政策保障:篮球管理中心青少部制定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国家篮球集训队管理评估制度;全国篮球后备人才基地管理评估制度;青少年篮球教练员管理奖惩制度;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篮球竞赛管理制度。 具体贯彻国家体育总局的战略部署,执行中心的战略规划,检查各省市的战略计划,检验各省市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和训练质量。
3.5.2 组织保障
1)成立中国篮球协会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委员会。
2)成立全国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研究中心。
3)成立国家青少年篮球集训队专家督导组。
3.5.3 教育保障
1)成立全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培训讲师团。
2)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当成一项主要的工作内容,监督和保障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完成文化教育与文化学习任务。
3)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上要形成共识,建立一个协同工作的互动平台,提高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效率,保障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3.5.4 经费保障
1)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经费,尤其是对于为国少队、国青队、国奥队和国家队作出输送与贡献的后备人才基地,采取奖励政策,增加投入资金;对于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增加投入。
2)加大青少年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科技投入,仪器设备投入,训练设施改善与投入,为国少队、国青队的训练提供科技支撑与后勤保障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社会与企业力量,定期举办全国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训练营,为后备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竞争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勇.影响我国青少年篮球队凝聚力的主要因素.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54-558.
[2] 陈金英,柳建庆,赵瑞国.中国篮球教练员职业声望及社会特征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82-384.
[3] 孙保利,朱国生,张剑峰,等.大学生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模型建构及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2):164-169.
[4] 侯德红,唐建倦.中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75-377.
[5] 郭晓捷,顾永军.我国职业篮球产业组织主体优化的路径选择:兼论职业篮球俱乐部发展走势.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478-481.
[6] 杨涛,李鸿江.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供应链的构建及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2):101-105.
[7] 王守恒,郑钢,左伟,等.论我国男篮现状及发展态势:奥运会、亚锦赛、全运会男篮比赛之反思.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