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探索

2013-04-29孙俊杰

河南教育·高教 2013年6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职业技术教育河南省

孙俊杰

摘 要:当前,河南高校课程设置和职业院校培养结构不尽合理,大学生就业难、学非所用等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形成了供需不平衡、双向选择不对等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河南高校可以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实行校企联合等多种办学模式、拓宽就业渠道、实施毕业生“回炉再造”等措施,以形成教育、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社会就业;互动机制

目前,河南普通高校课程设置和职业院校培养结构不尽合理,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严重,社会急需人才缺乏,大学生就业难、学非所用等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形成了供需不平衡、双向选择不对等的现象。这关系到河南高等教育能否胜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安定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等重大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要大力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大力开展校地合作、行业协作和国际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高校打造成为河南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的主力军。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在这方面,郑州大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011年4月8日,河南省内18所高校与郑州大学签订了“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从此以后,这19所院校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优势互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根据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了卓越计划。2012年7月,郑州大学本着主动为国家战略要求服务、主动为行业企业需求服务的宗旨,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与7家企业联合申报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核心、以提升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工作,这是卓越计划中校企联合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又一项重大改革尝试。

二、探索企业办学、订单式教学、引厂入校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办学。企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而每年人数超过百万的毕业生中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却少之又少。企业可通过创办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来解决这个矛盾,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在企业内部消化。企业办学具有以下特点:所设专业密切联系本企业的实际;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办学手段先进,实习条件完善;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本企业,能学以致用;投资少,见效快。

订单式教学。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以企业人才需求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这样,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强、进企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岗位要求,充分满足企业用工需要。在订单式教学中,企业从自身人文环境和岗位需求出发,可以参与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校企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共享教育资源。企业可以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这种针对性很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地开展工作。

引厂入校。通常由学校提供厂房,引进企业的设备和流水线,把工厂建在学校里。这样一来,课堂可以设在工厂,“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合二为一,学生在学校里就熟悉了工厂的技术工艺和实际操作流程,提前体验了社会工作环境,大大缩短了从校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在引厂入校时,参与合作的企业必须具有科技含量高、劳动密集度高、专业关联度高的特点,才能真正实现工厂式教学。

三、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既能解决基层各类人才短缺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既是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毕业走向基层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是今后就业的趋势。河南省人社厅、团省委等部门组织实施“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特岗教师”等8个基层就业项目,这些已经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到基层服务的导向工程,培养优秀青年的人才工程。

对于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政府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政府要按照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做好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认真落实针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四、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开设社会紧缺、贴近市场需要的专业和有广泛发展前途的专业,提高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

目前,河南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应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要根据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及各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新增专业重点用于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努力形成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响应度。学校应做好市场调研,依据市场规律设置专业,及时发现潜在人才需求,开办相应的新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培养一批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见效快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要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及时分析市场发展动向,保证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只有把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各领域相衔接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快速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

五、学习借鉴国外企业与学校互相结合的“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普通高校与职业教育“互通式”的教育形式

河南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模式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德国“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互通式”的教育形式。在“二元制”教学中,企业往往承担了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常常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二元制”教育模式也可以说是纯粹意义上学徒教育和职业生涯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系环节,避免了学生毫无经验地走上就业岗位所产生的问题,对学生和企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互通式”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在普通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双向流动,这样不仅完善了大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六、建立毕业生“回炉再造”制度

当前,高校毕业生能力结构呈现出高新技术人才少、创新人才少、创业人才少的情况,高学历、低水平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到职校“回炉再造”,学到一技之长后再重新就业。现代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不再过多地看重经历和知识结构,而是更加关注企业员工所拥有的新技能。这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新形势对高校毕业生的考验。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职业教育在专业体系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其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在培养过程中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在传统大学教育不能尽快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回炉再造”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应对举措。

责编:思 源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职业技术教育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军用建筑机械维修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会计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