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记”让课堂教学变得常教常新
2013-04-29祁建虎
祁建虎
摘 要:教学过程是一个活的教学艺术表演过程,只有经常更新,才能常教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写教后记,善于写好教后记。
关键词:教后记;总结;分析;持之以恒
一堂课上得如何,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有哪些?对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教师来讲,往往是了如指掌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来说,往往较难准确地予以评价。那么,怎样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呢?除了不断加强业务进修,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外,青年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写好“教后记”正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语文的教学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既要注意传授知识,也要注意教材的人文性、思想性,这是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课后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每节课后,及时写一下教后记,认真分析一下这节课的成败得失,便有可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便考虑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或是得意之笔也要认真分析,找出成功的原因,以便总结经验,作为教研资料,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长此以往,不仅能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探索教学规律,而且还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久而久之,在教材的处理上,在教学方案的选择上,在师生互动中就可以驾轻就熟,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怎样写好教后记,这又恰恰被不少教师所忽视。
对此,笔者仅就写教后记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教学体会。
一、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实现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往往会失去新鲜感,愈教愈乏味。却忘了我们面对的是一届又一届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后,我们都必须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没有达到,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突破了没有,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不是合理,是否把知识传授和思想人文性教育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这都是可写的内容。作这样的分析,不仅可以理解大纲,也便于吃透教材,对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
俗话说:“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根据授课内容,学生差异选择恰当的教法。一堂好课,其教学方案必然是合理的。与其相应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反之,效果就会不佳。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是否自然、贴切、扣题,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并能触类旁通,讨论是否抓住了教材中的关键性问题,所举的例子是否理想等等,都可作为教后记可写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课后要及时总结研究,找出教学中的优缺点,提出教学方案修改意见,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少走弯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贯彻
大凡好课,学生的情绪都是饱满、热烈、高涨的。那么,怎么感染学生的情绪就成了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现在的高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渴望表现自己的才智。他们思想开放、生性活跃,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是“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类型。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根据这种基本的心态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并适当地加以引导,使他们有机会显露“才华”,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就要创设一个自由、民主、活泼的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将老师的角色淡化,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量通过鼓励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意识地让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表达、讲述自己的意见。力争达到“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的境界。
四、教师的主导性是否得到体现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有渊博的学识,不俗的风度,亲切的教态,雄辩的口才,幽默的语言等等,这样方能应付自如。语文教师与其他各科教师的最大不同在于首先应是一位文学家,以自己的丰富情感感染每一位学生,以富有感染力的言语打动每一位学生的心。若学生不受感染,无动于衷,对所学内容提不起兴趣,对教学的每一环节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则说明课堂教学是失败的,非下大力气改进不可。这方面也是教后记可写的内容。教师通过分析,可能不断改进教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后记还可根据课堂上的有关情况,确定个别辅导对象、谈话对象以及下一节课的提问对象等等,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同时,写教后记应注意三点:一要有感而发,不能浮于形式,无病呻吟;二要持之以恒,不要仅从兴趣出发,写写停停;三要注意每一节课的教后记是散碎的,我们还要经常把这些教后记整理起来,认真地研究、概括和总结,将这些点滴的经验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平,真正地在教学中做到常教常新。
总之,只有把写教后记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会对教者提高教学质量,乃至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黄和斌.语数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