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产业集聚理论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选择的指导意义

2013-04-29焦娇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资源型城市产业集聚

焦娇

摘要:现如今,随着资源的不断枯竭,原本以开采资源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面临发展瓶颈,在政府的领导下,一批批的资源型城市开始艰难的转型过程,主要的解决对策主要围绕“产业链延伸、发展接替产业、产业综合化多样化”这几个方面展开,却很少有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的选择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看待一个这个问题,会得出新的收获。利用吉林省的独特的空间分布,让产业集聚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减小资源性城市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集聚 资源型城市 城市转型 外部性 规模经济 运输成本

一、引言

虽然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在开始实施并已初具规模,但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任务仍旧十分艰巨,转型仍在艰难地进行,所以,笔者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为前提的,以模拟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互作用,强调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历史和偶然事件、路径依赖等在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以期减小转型中产生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对城市稳定建设的冲击,让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可以平稳进行提出对策。

二、理论背景

本文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克鲁德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理论,分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

克鲁格曼在D-S模型的基础上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经济活动的集群现象,强调产业“中心”的内生性和竞争均衡的思想,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该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部门——农业和制造业——和两地区,农业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制造业产品生产则普遍具有递增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的特点。每个部门都使用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不能流向制造业部门,制造业劳动力也不能流向农业部门,但是制造业工人能在两个地区间自由流动,并且两个地区的初始资源禀赋是一样的。由于农业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所以农业人口在两个地区是随着初始禀赋而外生分布的。企业或工人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转移结果就出现了制造业的集聚现象,并且这一集聚现象的出现,就会产生累积效果,在没有要素壁垒限制企业或要素流动的情况下,最终会形成所有制造业都会集中在一个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成为供给制造业的农业外围这样的一个“中心——外围”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克鲁德曼认为是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其中,向心力是指市场规模经济、充裕的劳动力市场和纯外部经济性。而离心力指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地租的存在和纯外部非经济性。

从直观上看,制造业之间有上下游联系的产业如果能集聚在一起,则能减少中间投入品的在途损耗、缩小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因此厂商有内在的冲动集聚在一起共同分工协作,这种产业集聚效应的力量称作“价格效应”或“制造业前向联系”。另一方面,厂商具有内在冲动集聚在一起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各专业化分工的工人也集聚在同一区域内,产品种类数增多、市场规模扩大;制造业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运输成本降低,工人的名义、实际工资均高于其他非产业集聚区,非产业集聚区的劳动力受工资的诱惑而向集聚区内迁移,这一集聚力量称为“市场规模效应”或“制造业后向联系”。

三、资源型城市现状

根据城市地理学有关城市职能分类的研究,资源型城市主要是指因资源的开采或开发而兴起,且资源型产业的产值占城市总产值的30%或30%以上的,或资源型产业的从业人数占城市总从业人数的30%或30%以上的城市,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它具有强烈的资源指向性。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盲目追求资源的产量,造成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都不高,资源浪费现象很多,人为地缩短了资源型产业的寿命,以致在资源型城市发展后期暴露出许多一系列问题,首先,支柱产业单一,严重依赖资源而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二,资源逐渐枯竭,支柱产业受到冲击,持续产业发展不力,缺少城市发展的动力 ;第三,城市发展缺乏规划,基础设施落后,社会问题不容忽视;环境污染严重,地质灾害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中国经营报记者张志勇曾对吉林全省资源型城市进行摸底调查,按国家标准结合地方实际,共有29个县市列入(吉林省有约50个县市),其中地级市5个,即辽源、白山、松原、通化和延边州,县一级除了原有的九台、舒兰和敦化外,还有国家重点扶持的边境贸易口岸珲春、白山市管辖的临江等。这些城市按资源性质大致可分四类:一是煤矿城市,包括辽源、九台、舒兰、临江等,资源基本枯竭;二是油气城市,包括西部的松原、大安等,资源还没枯竭;三是森林工业城市,如仅敦化一地就有4个省属林业局,由于国家近年严格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对地方经济影响很大;四是金属矿城市,如有80多种矿产的通化、有金矿的桦甸等。

四、促成吉林省产业集聚的因素及发展建议

1、吉林省城市的空间分布

首先,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中地级市以上的有五个,分别是松原、辽源、白山、通化和延边州,其中辽源、通化、白山和延边州与省会城市长春组成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这四个资源型城市中,辽源和白山的资源已经枯竭,很难再维持原有的发展,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到一定程度,而通化和延边州的资源还没有枯竭,正在继续维持,转型的进程落后于白山和辽源。松原在这个城市群之外,距省会城市长春市也比较近且资源还没有枯竭。根据产业集聚的理论,白山和辽源应该多样化生产,逐渐放弃原先的支柱产业,让经济增长的重心由原来的矿产资源开采转移,并利用离省会城市距离较近的优势,发展第三产业,由工业经济逐渐向服务型经济转变,而由矿产产业的衰落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城市的需要可以转移至其周边能源能继续发展的城市,这样可以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压力。而像通化、延边州则以此为中心,形成中心外围模型。

2、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供给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吉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61.76%、14.47%、23.77%,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人口比重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第三产业虽然有所增长,但由于人口基数很大,比重又较低,其发展速度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第一、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只有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才能消化吸收不断新增的劳动力。而资源型城市的第三产业严重不发达,不仅给城市生活带来不便,对城市环境带来破坏,还会对未来人口就业产生一定压力,如果使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起来,根据吉林省的现实情况,无论是延伸产业链,进行能源在加工,不断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还是逐渐放弃原有支柱产业,发展接续产业,对于第三产业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吉林省交通运输情况

Beeson et al.(2001)采用Glaeser et al.(1995)的理论框架,实证分析了美国县级层面人口的长期增长趋势。他们发现,交通网络的便利性,不论是自然的(海洋)还是人工的(铁路),对于这一时期的增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较低的运输成本和便利的交通是产业集聚发生的先决条件,吉林省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未来五年吉林省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五纵五横三环四联”高速公路网、“五纵三横”铁路网和“一主多辅”机场格局,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据了解,今年吉林全省铁路计划完成投资约13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铁路项目25个,总投资约1900亿元。 由此可见,吉林省的交通运输条件,从省内城市联系上看,有“三横”,沟通了通化、白山等资源型城市,大大降低了运输难度和运输成本,而运输成本假设是克鲁德曼模型的前提。从省间来看,运输成本的减少意味着成品价格下降,使本省产业更具有优势。

4、吉林省当地的需求状况,本地市场效应

根据克鲁德曼的理论,当地的需求是产业集聚产生向心力的又一必要条件,也是产业集聚自我强化机制的必要因素。

5、其他因素

据调查,2011年,在成本推动、农产品涨价及政策性调价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吉林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双双上涨。

2011年吉林省生产资料类产品出厂价格同比累计上涨6.3%。其中,采掘类同比累计上涨19.3%,从全年各月情况看,吉林省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高位运行,8月份达到最高点,同比上涨8.3%。初级产品涨势突出,中间、最终产品平稳运行。

油价格持续高位,拉动吉林省PPI上涨。受国际、国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致使吉林省原油价格不断攀升。1—10月份,吉林省原油出厂价格同比累计上涨31.0%,其中8月份达到年内最高水平,同比上涨40.3%, 由于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对以其为原料的生产者来说是极大的劣势,近几年的中小企业不断被压榨的局面未见有所缓解,而通过产业集聚,正可以将这种极大的劣势转化为本省的优势,及延长产业链。

“高进低出”的市场环境,使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燃料、动力及原材料购进到经过生产过程产出产成品,工业生产企业始终面临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难题。数据观察可以发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波动显著小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波动,表明成本价格的上涨幅度始终大于产成品出厂售价。实现这一变化的首要手段便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而产业集聚是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有效的方式。

任何影响地区差异的因素都是要通过各自地区对要素的吸引力及各种要素的产出能力来反映的,即各种要素对经济的影响都要通过一定的转换机制发挥出来,而这个转换机制的优劣,则直接影响要素的产出能力,从而影响对要素的吸引力。那么这个转换机制,就是产业集群。

部分资源型城市由于其支柱产业仍有一定的发展前景,那么就应以该资源型城市为中心建立城市圈,以该城市的支柱产业为核心,发展接续产业,延伸其产业链,深化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接续产业是指在资源型城市旧有产业衰落的前提条件下,为使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依托现有资源条件和基础,利用高新技术,通过产业延伸和替代发展起来的产业。

五、结论

首先,产业集聚有利于节约成本,由于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共用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信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节约很大部分的运输成本,继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由于空间的缩小,也有利于交易的顺利完成,节约了时间成本,也可以加速资金的周转,更加润滑了企业的生产过程;其次,使同类型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会加剧竞争,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外溢产生正的外部性,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再次,产业集聚有利于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城市规划,资源型城市由于在刚刚开始起步阶段,不注重对环境的破坏致使在持续发展之后,出现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产业集聚一方面,深化加工过程,则使产业链延伸,废物再次利用,提高资源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污染。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笔者认为吉林省有良好的条件形成城市化的产业集聚,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中心城市的支柱产业为核心,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延伸产业链,深化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是吉林省走向全球化竞争的必要手段,也是吉林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杨超.《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地区差距》.2006

[2]陈焰.《保罗·克鲁德曼对经济学的贡献述评》.生产力研究,2010;第十一期

[3]罗能生,谢里,谭真勇.《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第三期

[4]谢永琴,钟少颖.《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工业技术经济,2010;第五期

[5]张翠,赵伟.《产业区域集聚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命题》.人文地理,2011;第四期

[6]孙春暖.《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城市空间结构重构问题研究——以辽源市为例》.2006

[7]屈有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途径及政策研究——以太原市为例》. 2008

[8]黄益东.《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2009

[9]王玉海,刘学敏.《区域经济聚集的资源视角分析》.经济地理,2009;第四期

[10]王翔 .《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证研究》.2006

[11]孙少岩,刘泽洋,王连忠.《一科技为主导的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探讨》

[12]张跃.《产业集群对中国地区差异的影响——兼论对中部崛起的启示》.中部崛起之道,2006;第八期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资源型城市产业集聚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浅议成都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必要性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