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新课程的实施在困惑和研究中继续前行
2013-04-29蒋霞
蒋霞
摘 要: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产生了操作层面上难处理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使新课程的实施更贴近教学的实际,更具有操作性。
关键词: 高中生物新课程 教学实践 困惑 教学研究
生物新课程自实施以来,各种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渗透到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给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生物教师通过培训和“充电”,经过自己的内化,教学行为悄悄地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直至今日,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还存在一些困惑,在教学新理念的形成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下面我就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思考谈谈心得体会,与各位生物教师分享。
1.实践中的困惑
1.1教师的困惑。
1.1.1就高三教学而言,十几年一贯的应试复习教学方式突然发生了改变,又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对相关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放弃而产生的思维矛盾和心理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一切为了稳妥起见,在复习教学中“穿起了新鞋,走起了老路”,新课程理念如何在高三复习中体现出来,困惑着一线教师。
1.1.2就高一、高二的教学而言,教师能注意到以实验为载体来体现探究性学习,但有限的课时使教师只能对大多数探究式课题浅尝辄止,无法给予学生太多的思考和讨论空间,导致探究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法兼顾。一个班五十多个学生,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且有所收获,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2教材的困惑。
在高一的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因缺乏相关知识的铺垫,在操作层面上很难推进。比如必修一中“蛋白质”一节内容,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对于一些基团的书写,原子之间共用几个电子对,氨基酸结构通式中核心碳原子为何与氨基中的氮原子和羧基中的碳原子相连,学生一知半解。必修二中新老教材的编排体系、顺序也做了相应改变,意图是让学生能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索遗传的奥秘,进而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这就增加了教材使用的难度。
1.3学生的困惑。
新课改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高中课程难度和广度的加深使学生没有太多时间按照课标的要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仍然是“只顾低头走路,无法抬头看路”。同时基于教师长期以来“保姆式”的管理和教学,学生早已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当教师把相关知识引进课堂进行探究时,他们要么不吭声,要么一时兴起,沉浸在儿童式的游戏中,胸中无知识,心中无探究,课堂倒是开放了,学生也自主了,可课堂教学效率却下降了。
2.在教学研究中形成思路,落实到操作层面
2.1注重核心知识,进行整合教学。
新课程知识面广、量大,相对琐碎,但是知识之间却有一定关联。如三本必修书是围绕“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条主线展开的,必修二中以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等科学方法来引领,通过这些理念和方法将琐碎的知识具体化、系统化。我校在高一安排了许多活动影响了教学进度,使高一的教学任务很紧张,若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位的教学整合设计,则还是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例如将必修一中第三章细胞的结构与第四、五、六章中细胞的功能知识进行适度整合。
2.2把握教学方向,找准探究着力点。
依据生物课标,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方向,找准探究的着力点,对于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知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而对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或学生已经达成的共识,可以简单带过。例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中,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实验分析能力,除提供0.3g/mL的蔗糖溶液和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可以再提供一些试剂和材料,如:0.5g/mL的蔗糖溶液、0.3g/mL的KNO3溶液、菠菜叶和红色花瓣。进一步探究: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以吗?用相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呢?是否可用其他实验材料?会出现什么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该实验能否说明其他问题?通过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在此得到升华。
2.3强化教学研究,改变教学方式。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能力,把新课程的理念贯穿整个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尤其是高三的复习课中。从近几年江苏生物高考试卷来看,它考查的内容完全支持新课程理念的实施,高三生物复习若继续沿袭题海战术,则必然越走越窄。高三复习和生物探究并不矛盾,我们可以做到在复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复习。在高三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向进行探究教学,也可以以实验为思维的基准点进行探究,还可以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变式探究。高三复习中,教师可以追求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创新的乐趣,在促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过程和方法的培养。
上述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反映出新课程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而其中实施的思路仅是笔者的个人愚见,积极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才是我们应有的行动回应。
參考文献:
[1]郑晓惠,胡继飞.生物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