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贵族们的“文革”往事:父与子的崭新叙事

2013-04-29夏冬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父子关系叙事

摘 要: 在小说《河岸》中,苏童将库文轩和库东亮的父子关系放置于“文革”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并在其中注入流浪因素和悲剧情感,使小说显得凄美而厚重。书中父子关系表现为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对立,父亲对儿子的压制与管束,儿子对父亲的反抗与疏离,父亲的阴郁与病态,儿子的自渎与羞辱,两人经历了各自的困境与危机,最终以和解收场。这对父子的故事隐藏了时代的悲剧与记忆,因其将父子的困厄与创伤直指大时代及革命暴政,作品具有极强的历史的穿透力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父子关系 “文革”叙事 流浪因素 冲突与对立

在当代文学诸多母题中,“文革”叙事无疑是具有深刻思想史意义的文学命题,几乎在新时期以来的所有重要文学潮流与当代作家那儿都得到了相当多的书写。无论是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直到先锋文学、新生代创作,或是所谓老中青几代作家、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作家,都染指过此领域,因而为三十年的新时期文学留下了大量“文革”叙事小说文本。199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的“文革”叙事摆脱了新时期伊始政治批判和情感纾解的单一叙事维度,呈现出从文化反思、人性、政治文化等多重维度切入的“文革”叙事风貌,其中也不乏“文革”的漫画化、狂欢化,妖化与神化的各式写作动机与“文革”叙事图景。2009年上半年,《河岸》甫一问世,苏童和他的小说便成为出版业、文学界和媒体热议的话题。在《河岸》这篇明显带有1970年时间和空间标识的新作中,苏童真诚地直面大时代,借助一条河流的故事铺衍了一段悲剧性的“文革”往事,从革命政治与日常生活、父子关系的隐喻表征、文学原乡的想象与建构等几个角度把一段老故事讲得隽永深刻。而以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尤为悲情,是近些年“文革”题材小说中将父子关系书写得新颖别致的佳作。

一、“文革”背景与流浪处境下的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在苏童以前的作品《城北地带》《驯子记》以及“香椿树街”系列中被多次表现。父子话题或曰母题,是古今中外文学亘古不衰而绵延至今的“老调”,如何将“老调”弹出新意,这也许是摆在苏童面前的首要问题。父子关系作为人类与生物学意义上的血亲关系与代际伦理,无论是在中国文化家国一体的宗法制文化语境下还是在西方自启蒙至20世纪的后现代思潮下,都被赋予了太多政治与文化的象征、隐喻意味,因而父亲、父与子常常比血亲关系具有更丰富、多义的文学所指。现代作家笔下作为文化偶像或温情老者的父亲,到了新时期先锋作家和新生代作家的笔下已转化为子辈审判、弑杀的丑陋与淫荡之徒,因而,父子关系相应飘摇在或甜蜜温情或紧张对峙或归于平常的情感涡流中。可以说,在《河岸》中苏童讲述了“文革”背景下一对父子始于对峙终于和解的悲情故事。

如果这样写,《河岸》就只不过叙述了一个被重复了无数遍的老套故事。但值得注意的是,苏童对库氏父子的生存处境做了极端化的处理,即无论是父亲库文轩还是儿子库东亮,作为曾经的烈属之后,备受周围人的拥戴和尊敬,革命后代的身份让这对父子无论行为方式还是精神姿态都处于很高的基点。然而,这种精神贵族的状态并未维持多久,随着别人的揭发,库文轩被指其烈属身份虚假,遭到政治的处罚,被流放到向阳船队。至此,库氏父子结束了精神贵族的高傲生活,伪贵族的标签被牢牢贴到身上,不断地逃亡、龟缩、幽闭成了他们的宿命。这是库氏父子的精神底色和父子故事展开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之下,“狡黠”的苏童在这部倾力三年的沉潜之作中巧妙地为一个老套的故事“化了妆”,妆饰便是“文革”因素、流浪元素以及悲剧情感的加入。

“文革”和流浪元素的注入分别是父子故事的时间形式和空间形式。从题材上说,小说无疑是“文革”题材,从这个角度来说,《河岸》重述的实际上是新时期以来,从“伤痕”、“反思”到“先锋”、“新生代”等诸多文学潮流中没有中断被不断叙述着的文学题材,“文革”的被不断叙述在作家这儿是一种写作行为,我们更愿将它们视为精神事件、历史事件与文化事件,因为,对这段特定历史的记忆与想象是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对自我与时代精神同构性成长的集体自传式追忆,也昭示了作家在文学书写中是如何复呈、想象与建构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因而,“文革”历史为父子关系的演绎提供了深广而坚实的舞台背景。除了“文革”之外,苏童让父子的故事在流浪的意义上展开。一般说来,流浪在文学中的出现不仅是空间与地理意义上的漂移,更是人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主动或被迫的精神放逐与心灵远游。《河岸》也是关于流浪的故事—— 一对父子因为政治与革命的疏离而被迫走上一条远离故土与家园的故事。这两重背景或元素的加入让这部关于“文革”的故事具有了厚重、隽永的分量和凄美、悲情的情感基调。

二、始于对立,终于和解的父子关系

库文轩和库东亮的父子关系在小说中基本上处于冲突和对立中。这种冲突和对立以几次大规模的争吵作为标记。每次争吵都表现为双方情绪上的歇斯底里,总是 “我”以侮辱性的话强烈刺激父亲作为结局。最典型的有两次。一次是在领养慧仙的问题上,“我”和父亲意见不一,“我”一心想领养慧仙做自己的妹妹,但父亲严词拒绝,装作老虎吓走了慧仙,并不惜揭穿“我”领养慧仙的那一点点私心。“我”怒火中烧,以恶毒的话语回击父亲,深深地击中了他的痛处。“我从来没有如此厌恶过父亲,过度的厌恶使我口不择言,你心里才有鬼!半根鸡巴,为什么不躲在后舱里了?你出来干什么?一出来就丢人现眼!”刻毒和羞辱之词让父亲“浑身颤抖,像是被闪雷击中了”。另一次是因为“我”在岸上滞留了六小时,超过了规定的两小时,更严重的是,“我”在人民理发店揭发了赵春美、金阿姨与父亲的丑事,被三霸等人围殴。因而,父亲拿着绳子要捆“我”,“我”的自尊受到了极大伤害,在与父亲的冲撞和对峙中,“我”再次以父亲的“半根鸡巴”说事,恶言羞辱父亲。这场父子冲突可谓恶父与孽子的较量,最终以父亲的惨败而告终,父亲以喝农药的方式结束了这场父子斗争。

父亲的“暴政”一般会招致子辈的激烈反抗或决绝出走。在《河岸》中这种暴政导致“我”经常性的短暂出走,之后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梦魇”。父亲的管束和监视以及父子之间日益升温的矛盾加剧了我内心的不安和恐惧。这种恐惧以梦的形式出现:“我又一次梦见父亲来到我的床边,他手持一把尖利的剪刀,剪刀上带着血迹,双翼凌厉地张开,在月光下闪着凛冽的寒光。我在梦中和父亲争夺那把剪刀,夺下剪刀梦也醒了。我有点后怕,不知为什么我喜欢吸取梦的教训,我半夜起来翻箱倒柜,把三条内裤都套到了身上。”

父亲对“我”的管束和教育,刻板而不近人情。“我”收集罐头绑在船舷上听水声,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尤其在对儿子性萌动和身体的关注上,父亲几乎呈现出一种病态的严厉和监管。比如“我”的下身长了癍癣,父亲在为我点药时怪异的表情和举止就暴露了“去势”后父亲的反常。“我的生殖器也被迫暴露在父亲的视线里。那个瞬间,我怎么也忘不了父亲震惊的眼神……听着我父亲的一声惊叫,我羞愧得无地自容。父亲手拿一瓶紫药水,因为手在颤抖,药水也在瓶子里波动,他的眼神像波动的紫药水一样暴躁而阴郁。”

《河岸》对于父亲库文轩的描写,除了人物的自戕行为稍显突然之外,其情感和行为还是基本上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感逻辑的。苏童准确地抓住了自戕后作为“阉人”或“去势”之人的心态与情感,对库文轩病态、阴郁的心理进行了真实而逼真的刻绘。父亲自戕后幽居河上多年,他拒绝上岸,躲避众人关注的眼神和对他下身的打探,失势后的父亲成了一个普通的船民,他的威风和权势一去不复返,而自戕所带来的羞愧和苦楚一直伴随着他。身份的失势和身体的“去势”这双重失落造就了他阴郁甚至变态的习性。对“我”手淫恶习的盯梢,对“我”身体的格外关注,对“我”性意识和性萌动的打压,都昭示出“去势”后的父亲的古怪和阴郁。这种紧张的父子关系以及父亲悲怆的自戕和至此之后对“我”日甚一日的管束,也造成了“我”内心难以愈合的创伤。这种儿童式的创伤在小说中多次被渲染。因而,“每次上岸我都穿上两条内裤,防止不合时宜的勃起,害怕勃起,证明我心里有鬼,两条内裤就是罪证。”“我”的青春期的性萌动以及见到慧仙就有生理反应,这本是很正常的行为,但由于父亲过于严厉几近病态的压制,“我”面对性的萌动,采取了同样怪诞的方式——通过对自己绰号自渎式的念叨与羞辱从而压抑性意识的泛滥。

三、结语

《河岸》中的父子故事实际上隐含的是“文革”年代无数个库文轩与库东亮的故事,也许不如这般乖张怪异,也许甚于这般凄厉惨烈。这对父子故事的背后凝聚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与历史的记忆,而这张灰白相片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时代的悲情与历史的疼痛。“父子关系说到底也是人际关系,只不过它有太多的暗合和象征意义罢了,直接指向某种更大的社会伦理和政治关系。”(苏童:苏童谈新作《河岸》——写“性”是最大难度,http://china.com.cn 2009-04-10)对父子关系和对审父、弑父主题的批判式的描写,以及对父法所象征的时代与政治秩序的无情解构,是包括苏童在内的先锋作家在先锋文学时期反复书写的文学命题。《河岸》中的父子关系很紧张,但褪去了笼罩在父子关系上常见的文化隐喻和历史象征,把父子关系直接还原到血亲意义上,让父与子在各自生活与人际序列上面临各自的矛盾、困境与危机,同时,在父与子的家庭伦理与情感状态上,让二者始于对立,终于和解。这样,审父与弑父不再是作为子辈的库东亮的任务——对于苏童来说,也成功突围了先锋时期围绕父与子的关系解构父法的隐喻式写作的惯常思维和陷阱。但在父子两人的困厄与创伤上小说又明确无误地把鞭挞和批判的标靶指向大时代及其革命暴政。因而,这种接近于写实的“文革”叙事往往更有现实穿透力和介入的力量感。

作 者:夏冬兰,文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父子关系叙事
电影《一念无明》的本土诉说
《路》中父子关系的建构分析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