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父子关系的建构分析
2017-11-15李苗苗吴欣
李苗苗++吴欣
摘 要:小说《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近年力作,该作品语言简洁有力,但简单的语言形式之下却蕴含着有关生命和人类救赎之光的深刻哲理。本文试从作品中父子关系的成功塑造来分析该作品体现出的对人性与社会道德的关注。
关键词:《路》;科马克·麦卡锡;父子关系;道德伦理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自发行以来,便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好评。这部小说以大灾难后的末日世界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无名父子南行的求生之路,在这条虚拟的路上读者也跟随他们见证了人性的堕落和道德的泯灭。
南行之路充斥着绝望和死亡的威胁,父亲却一路上坚定的保护儿子的安全并教他勇气与知识,让他看到希望。文中的父子关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在第一阶段里,二人的行为标准背道而驰,父子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第二阶段中,父子二人相互妥协,共同行善;在第三阶段,父亲的离世使得父子关系进一步升华,儿子传承了父亲的勇气与善良,继续上路寻找生命的希望与丢失的人性。
一、道德冲突引发的父子矛盾
这一阶段中,父子冲突主要源自于二人在道德选择上的差异。孩子的天真无邪与善良使他奋不顾身的想要帮助别人,但父亲要保护儿子的理智使他频频拒绝了儿子的善良请求。
大灾难后的世界变成了人间炼狱,眼睛所见之处尽是灰色,除了少数幸存者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这里物资极度匮乏,而没有了文明法律制约的人类则成为了“恐怖电影中的行尸走肉”。在这个文明瓦解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不复存在,到处都是烧杀抢夺的暴行,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
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整个南行过程中父子二人无时无刻不在挨饿受冻,面临死亡的威胁。男孩出生于灾难之后,他从未见过父亲口中那个消逝了的更为文明的世界,也没有回忆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因此他更为乐观,总是追问父亲“好人在哪儿”。他会为了一个“木板似得全身赤裸”的窃贼求情,也会为了一个一闪而过的小男孩一直担心落泪。可是理智的父亲为了保全二人,只得拒绝儿子的请求。他告诉儿子路上估计不会再碰到好人了,而儿子却以“我们就在路上”来反驳,双方在“帮助他人”和“保護自己”的问题上频繁的产生道德选择上的冲突。
二、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共同行善
寻找希望的路上,伴随着各种冲突和意外事件,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保护他的良苦用心,父亲也渐渐被儿子纯洁的灵魂所打动,开始参与到对他人的救助上来,二人在互相磨合和妥协的过程中,基本达成了行为上的一致。
1.父亲的言传身教
一路上,父亲除了要照顾儿子的生活,还要带领他认识这个新世界。虽然世界已经混乱不堪,他仍教导儿子热爱生活,尊重知识。在许多个夜晚他为孩子讲那些“消失世界”的故事,即使行李不好携带,他还是随身带上孩子的玩具,想给儿子一个完整的童年。
每当儿子对生的希望产生动摇的时候,父亲便在一旁鼓舞他“好人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一直努力,从不放弃”,“因为我们带着火种”(麦卡锡,83)。父亲的悉心教导使这个生于乱世,不曾受过学校教育的孩子懂得要向那些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对所获的馈赠心怀感激。
2.儿子成为父亲的精神向导
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同时,儿子也用自己纯真善良的内心感化了父亲,二人在道德选择上逐渐趋于一致。因此,从某个方面来讲,儿子算的上是父亲的精神向导,使父亲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二人互相妥协,在寻找希望之光和生命意义的路上携手前行,互为向导。
麦卡锡在创作之初将小说命名为《圣杯》(The Grail),意指父子二人的求生之路其实正是寻找圣杯,获得救赎希望的道路。而通观全文不难发现,父亲作为寻找圣杯的骑士,一路上渐渐明白作为正义化身的儿子其实正是自己所要寻找的圣杯。男孩在道德上的完美形象成了父亲行为的示范,他用自己的方式将他并不了解的那个世界中的人类文明重新带回到这个野蛮世界里。作品中这个“要为所有事操心的”(259)的男孩就像是堕落世界中仅存的一缕希望,暗示着只有靠爱与善,人类才能获得重生。
三、超越传统的父子关系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父子关系常常受“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外现为长期潜在的父子斗争。然而《路》中的父子关系却摆脱了这一文学传统,呈现出父子二人相互依存,互为精神向导的特质。尤其是在父亲离世时二人的关系得到了升华,最终演变为传承使命的理想父子关系。
饱受病痛折磨的男人再添枪伤,实在无法陪同男孩继续走下去。父亲临死前一再鼓励儿子前行:“你不能留下,你一定要带着火种”,“你一定不能放弃”(麦卡锡,279),儿子也对父亲保证“我会每天和你说话的”(麦卡锡,279)。生死关头,父亲将希望传承给了儿子,这种希望之火的延续使父子关系得到了升华,超越了以往“弑父娶母”式的父子竞争关系,转为精神统一的和谐父子关系。虽然身边已经没有了父亲的陪伴,但男孩在前行的道路上依然坚持着父子二人的信仰,做个好人,“心中带着火种”。
四、结语
文中父子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个恐怖和暴力的绝望世界里,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和男孩的纯洁灵魂不仅为文中人物提供了自我救赎的曙光,也温暖了读者的内心。无论是在小说还是现实世界里,良心与道德才是人类世界的希望之光,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才能拯救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Cormac McCarthy.The Road.New York:Vintage Books,2007.
[2]陈爱华.科马克·麦卡锡国内外研究评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1(1):67-72.
[3]陈爱华.暴力外衣下的人性探索——论科马克·麦卡锡小说中的宗教情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117-128.
[4]方凡.绝望与希望——麦卡锡小说《路》中的末日世界[J].外国文学,2012(2):69-75.
[5]胡蝶.麦卡锡《路》中的不确定性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5):127-133.
[6]王维倩.圣杯何在——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的圣杯母题解读[J].当代美国文学,2014(3):15-21.
作者简介:
李苗苗(1991.07—),女,河南省三门峡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吴欣(1991.10—),女,河南省信阳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