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一念无明》的本土诉说

2018-01-09李仕芬

华文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父子关系精神病

李仕芬

摘 要:《一念无明》是香港电影发展局“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资助下的低成本影片,却取得票房佳绩。紧绌的资金反而造就了影片的独特艺术风格。外景偏少,室内取景为主、固定镜头、近镜、大特写运用等均为其中特色。两位年青人,导演黄进及编剧陈楚珩,凭着电影中对精神病人及相关社会议题的表述,成功引起各界别人士的关注及讨论。男主角的躁郁症,成了串连剧情的主线,也带出了父子、母子、朋友等种种关系。这是当下香港人的香港故事,电影充满本土地域色彩及时代意义。城市的狭窄空间,低下阶层的窘迫生活,人承受的精神压力等等,无不是戏里欲以反映的内容。

关键词:香港城市;精神病;父子关系;狭窄空间;固定镜头;大特写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7)6-0092-07

一、引言——香港人的香港故事

200万港元制作,16日拍摄期,竟然成就了本地一千六百多万票房,①更分别赢得本土、海外的电影奖项,《一念无明》可说是2017年香港影坛奇葩。新晋导演黄进及编剧陈楚珩,才二十来岁,凭着对电影的热诚,以及对社会弱小的关注,在首部合作长片中,便成功引发谈论。两人深信影片上映后的延续讨论至关重要,因此参加了不少座谈会。②与会者不乏精神病康复者、心理学家、医生、社工、牧师、教师等各界别人士。互联网上,相关议论,亦沸沸扬扬。艺术成就先不论,单就社会层面看,《一念无明》确曾引起大众对精神病等议题的关注。介绍及宣传单张上,开宗明义,打出反映“六个社会问题”的名号:“照顾者的压力、责任外判化、精神病污名化、精神健康服务不足、住屋问题、下一代发展”。③没错,《一念无明》只是低成本制作,却无碍年青导演及编剧兼及上述议题之用心。然而,才101分钟的剧情,诠释能否深入肌理,无乃成疑。值得玩味的是,一些话题电影中即只稍事铺陈,已引起大众探讨的兴致。这与观影者身为港人,不无关系。富本土特色的戏中内容,正好让他们可以自身经验,比附阅读,引申讨论。近年合拍片成风,为了迁就非港人的观影口味,纯粹反映香港现实的题材自被拒诸门外。就本土电影而言,从商业角度考虑,精神病为题,也难受投资者欢迎。香港电影发展局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于是成了契机,让初试啼声的导演取得资助,实现“纪录时代”的心愿。④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部预期难符大众口味的电影,却出奇不意创下票房佳绩。1986年尔冬升执导的《癫佬正传》,与《一念无明》取材相近,亦是有心之作,上映后舆论反以为加强了对精神病人的负面标签。时代迭变,30年過去,观众对同类题材的认知自有所改变。《一念无明》细节上尽量避免猎奇或消费个案本身的取态,亦易于让大众从同理角度对剧情作出反思。躁狂抑郁症的选题,比起其他较严重的精神疾病,角色情绪演绎上,同样较易为大众接受。

二、从理念内容、制作支出平衡

到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1. 以男主角躁郁症为主线串连剧情

香港人幸福感从来不高,根据《全球快乐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的排名,2014至2016年,快乐指数更跌至75位新低。⑤香港人口密集,近年楼价高企,贫富越趋悬殊。2016年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本地坚尼系数为0.539,创了45年来新高。在这种充满压力,而又缺乏社会支持下生活,个人情绪易受困扰。患上精神病并非罕见。⑥编剧陈楚珩一直想以情绪病为电影主题,最后落实为躁狂抑郁症。⑦躁郁症有两极情绪交替特征,落实在主角阿东身上,剧情随而有了起伏变化。其实,阿东的病,可说是串连剧情的主线。东母长期患病,由阿东独力照顾。母亲意外去世后,阿东入住精神病院一年。故事开始便是东父大海接儿子出院。两人原本形如陌路,现在却要回到窄小板间房⑧一同生活。阿东期后病发,一度躁狂,受外界刺激后,又转成抑郁。父子相处更形困难。这种情况,不仅未获援手,更惹来讪笑排斥。最后因要共同面对问题,疏离的亲子关系反而得以改善。黄进强调,父子关系是《一念无明》的主题,由于资本限制,只能放弃摄制枝节内容。如男主角与刘易斯(Louis)以往共事种种,便因未能负担另一实景费用而删减。再如男主角与同屋的南亚裔阿力相处细节,也有所删节。这样改动难免对剧情发展有所影响。⑨然而,父子情固为主导,仍可见导演兼及其他情节之努力。东母及阿东未婚妻詹妮(Jenny)等角色,戏中便不无着力。如饰演东母的演员金燕玲档期虽只一天,但拍摄片段散落全戏之中,成为阿东倒叙回忆的重要内容。随着阿东情绪起伏,倒叙片段即一并让观众目睹这段让人难以释怀的母子关系。从叙述来看,回闪镜头不时出现,正好说明阿东于母亲死后,阴影尚存,心结未能解开,一直为昔日关系纠缠困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戏里情节并非按时间推进,而是依据阿东的情绪变化加以剪辑。如医院自戕一幕,便安排在阿东病发,猛吃巧克力后,以凸显情绪陷于谷底的激烈行为。此一幕戏,特用俯摄及慢镜方式表达,以突出他的内心世界,强调无助之感。另如东母细抚花草镜头,刻意放于阿东听到同屋小孩余果讲故事之后。余果的关怀,触动了他对母亲的温情企盼。导演曾特别指出此非如实影像,而是阿东对母亲笑容的想象。⑩观众能否领略此为想象镜头或未可知,不过,影像本身无论实或虚,仍可反映出儿子心底一直对母亲温柔的渴望。伊斯拉埃尔·罗森菲尔德(Israel Rosenfield)曾指出,回忆为感知行为,语境不同,内容性质会有所改变。{11}安东尼·克尔比(Anthony P. Kerby)同样认为,过去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根据现时重整及更新。{12}阿东病发当下,得到关怀,自然更把母亲过往形象理想化。无论如何,这样以情绪为主导的剪接手法,无疑较易使观众投入剧情,与角色同喜同悲。

2. 由新闻事件引发的创作意念

触动陈楚珩创作《一念无明》,为以下新闻:儿子长期照顾患病父亲,最后误杀后者被判入狱。{13}随着报导焦点,大众视线往往只落在案发过程上。案件本身被“消费”了,背后问题的探讨则付之阙如。《一念无明》参用上述新闻,却作出改动。其中的引申演绎,更反映了编剧及导演对精神病污名化,以至对照顾者的关注。如东母之死,在戏中给安排为意外,与上述案件儿子被判误杀情况已有分别。创作偏向支持、同情男主角的理念清晰可见。戏里亦贯彻始终,避开东母死亡过程本身,而诉诸较含蓄的呈现手法,以免观众像看新闻报道般只把注意力集中于凶案现场。这样设计反而造就了悬念的戏剧效果。戏里多次以重复空镜,展示浴室的水向门外流溢。如此避实就虚,反可引起观众寻找真相的欲望。

3. 资金紧绌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资金200万元,制作一部电影,本是极大制肘,然而,在主要演员不收片酬,以及幕后人员努力下,终于成功推出作品。为了迁就有限财政预算,内容以至表演手法亦有所配合。吊诡的是,这种限制,最后反而造就了影片的独特艺术风格。为了减省支出,外景自然减少,而只集中于室内场景。旧式唐楼环境,几户人合住的板间房设计,除反映香港独有特色外,同样减轻了成本开支。其实黄进一向钟情狭小空间。之前《拍的不错》(Good Take)及《3月6日》两部短片,已见他如何以室内逼狭环境,表达人生社会问题。《拍的不错》《Good Take》最后出其不意,披露失踪户主被捆藏柜内的情节,更把细小空间概念以黑色幽默手法呈现。

《一念无明》的窄小板间房场景,正宜于表述人性种种。在这种逼仄环境里,人与人关系变得紧张,嫌隙容易滋生。编剧、导演不无野心,在小小空间里放置了不同身份的住客。除男主角父子外,还有余果及其中年单亲母亲、销售宽频上网计划的青年、阿力、阿伯、阿婆等,恍如社会低下阶层的缩影。有限时空里,要介绍这么多角色,自不容易,本片却尝试通过生活小节的相互依靠及影响把这些人连结起来。如青年住客推销宽频的用语便让余果听去后,组合在自己创作的小王子故事里。整体来看,这些人即或占戏不多,剧情也刻意安排只出场一次,哪怕稍一闪现便告消失。其中余果的角色更是戏中亮点。他真心与阿东交往,主动示好,不像其他人般只以精神病标签阿东。孩童言语表现的天真及恍似的世故,亦常为苦涩剧情,偶带欢笑调节效果,在延续了之前《拍的不错》(Good Take)中小孩角色最后闲闲一语,却对剧情造成转折、冲击效果的演绎手法。

其实,戏中板间房或其他细小室内场景,因移动空间有限,反而造就了固定镜头运用的美学特色。因利成便,这一较省钱的运镜方式成了逼仄空间的表现手法。固定镜头下,一再呈现出男主角苦无出路的困境,也正合突出抑鬰病征。在这种以不动镜头为主的演绎手法下,花费成本相对昂贵的推轨镜头,更显弥足珍贵。片中三个推轨镜头,最值得注意的,自是晚间阿东离开住处,往街上奔跑。从剧情安排可见,这是电影刻意表达主角躁狂发作的喻示。黄进从不讳言喜欢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导演的作品。阿东奔跑情节,显然模仿了《羞耻》(Shame){14}中男主角巴登(Brandon)为排遣郁闷,深宵纽约街头跑步的经典镜头。同中有异的是,巴登(Brandon)是向右边方向跑去,身影维持在荧幕三分之一位置;阿东则向左面跑,身影常在荧幕中间位置。其实人们看荧光幕时,一般习惯从左向右。安排画面上的阿东反其道而行,或是希望观众透过视觉的不自然来感受角色那种非正常状态。{15}至于主角身影位置不依荧幕常见的黄金分割比例,而设在中间,虽突出了主体,却也形成了沉重局促的不自然感觉。此外,阿东及巴登(Brandon)均曾在交通灯位前原地跑等候,后者一直待至灯色转绿才继续行程,但前者却像等待不及般,改变途径。再从速度看,阿东则比巴登(Brandon)跑得更快。种种安排,均似有意凸显阿东的躁狂状态。至于音乐编排上,巴登(Brandon)跑步时,画外音配上古典音乐,节奏纾缓,意在排解男主角性沉溺造成的烦躁不安。伴随阿东快跑的则是时下创作歌手黄衍仁的《装睡的人》,藉此反映香港城市本土气息外,亦以装睡意象本身带出对社会的反思。{16}

另一方面,褊狭的室内场景,同样造就了《一念无明》多用近景或大特写镜头的美学特色。可留意的是,即如教会那场戏,空间应可较宽敞,取镜却仍以近景为主。教会为现场实景,各项布置不必改动,已可供拍摄。导演却没因利成便,拍摄较大空间。詹妮(Jenny)分享见证一场,能造成强烈效果,与采取近镜的演绎方式,实不无关系。她背后的金黄色布幕,在宗教氛围背景下,本为神圣庄严的喻示,但在对阿东声泪俱下的控诉下,反助长了她的气势及对人的压迫感。她台上站、阿东台下坐,一主导、一被动。两人非同一镜头出现时,固显出心灵的分歧;同一画面里,过肩镜头下,也只见前者背面阴影对后者造成的压迫感。一声声“亚门”中,台下教徒与台上詹妮(Jenny)“一唱一和”,阿东难以融入的孤独感更形突出。近距离俯镜角度下,被众教徒围坐的阿东,不安情绪清晰可见,而在心灵无法承受下,最后匆匆离开。过渡到另一场景前,画面全黑,持续数秒,似乎正好隐喻他心情已陷入低迷状态。讽刺的是,伴随全黑画面的,却是牧师如常讲道的画外音。传道人的冷漠,阿东受到的忽略及冷待,清楚呈现。如此设计,自难免引来现实中为教会护航的反响声音。{17}紧接荧幕全黑的转折画面后,则是阿东在超市不断吃巧克力的场景。除带出他的心情陷入谷底外,更同时表达了旁观者缺乏同理心,只顾“猎奇”拍摄,上载网络。主角蜷缩在地,众人站着围观的构图画面,一再显示前者被困囿及受到漠然对待的弱者姿態。接着近镜对焦下,阿东抬望众人,一脸不知所措,眼里尽是惶恐,无助形象越形突出。又如婚宴那场戏,同是以近镜拍摄宾客欢聚。场面如此调度,除可避免设置较大婚宴环境的花费外,也可一箭双雕,造成人山人海的热闹挤迫视觉效果。此外,镜头对这些宾客表情的清晰聚焦,亦同时突出了他们对阿东不怀好意的标签。窃窃私语下,众人对阿东贬抑的本土地道用语:“青山出嚟”、“黐线”,正好反映了精神病如何被标签以至污名化。{18}其实人物以近镜为主导的美学风格,须依靠演员演技,方能相得益彰。此剧无论主角曾志伟、余文乐、配角金燕玲及方皓玟的表现,早已在各项电影奖提名或获奖中得到肯定。以其中一场戏为例,近镜之下,东母之脸由喜悦转惘然,正是以昔日岁月的美好,比照当下生活的不惬意。演员本身的表演是否逼真传神,有目共睹。

至于大特写的空镜头拍摄手法,戏中亦不时得见。较为可观的是浴室之水向外流溢的场景。带血的水,不时加入的大特写,使四周环境走出了镜头之外。失去了周边景物陪衬,被对焦的物象,反像失真似的,一味以庞大影像冲击人的视觉。加上配乐推动渲染,越发对观影者构成压迫感,营造了让人不安的氛围。然而,频繁地运用近镜虽然成了黄进个人导演风格,却非每次均能达到预期效果。如开场不久,即有阿东在病房里望向空抽屉的镜头。剧组之前做过资料搜集,知道医院内的设备不时给人破坏。影片中便特别设计了抽屉内部底层被刮花的大特写,藉以暗示病人难以解开的心底纠结。{19}然而,近镜对焦,虽然引领了观众视线,但画面着实难以看清楚为不规则刮痕。如此一来,也就无法带出该有之寓意。

4. 对比照应的表述方式

前面已引述,“照顾者的压力”为《一念无明》其中议题。延伸开去,亦不能不兼及被照顾者一方的探讨。叙述固然显示了阿东照顾母亲的艰辛、情绪的压抑,但后者为病痛折磨,横蛮背后的痛苦也略见铺陈。当然,一部戏受放映时间限制,内容自有所取舍。如此点到即止的交代是否清楚,人物背景的追溯是否足够等,实在见仁见智。{20}较为值得注意的,反是其中再三出现的对比照应关系。譬如阿东身为母亲的照顾者,但同为后来被父亲照顾的人。阿东承受的压力,在大海身上重复展现。对照之下,不仅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纠结得以呈现,双方的压力同时通过种种生活细节,得到更深入的演绎。此外,同一屋檐下,住入板间房的住客,可算是社会边缘一群,可是,他们并没有守望相助,得悉阿东有病后,更联合起来加以排斥。受欺压者反过来成了压迫者,对应之下,层层向下剥削,欺压的人性主题昭昭明甚。余果的想法,与其他角色对比下,也正好反映出未受成人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他无视母亲阻拦,借隔墙之便,表达关爱,向病发的阿东讲述小王子故事。本来难以隔音之木板墙,反映的只是贫困住户的缺乏隐私,现在反成了传达温情的桥梁。此外,他主动陪伴阿东坐在天台{21}围栏上聊天时,其他人却唯恐他受到伤害。重重对照下,更表达了一般人对精神病人的固有偏见,亦即如精神科医生陈仲谋所说的歧视、标签、污名化。{22}其实,空间较大的天台与逼狭的室内板间房,本身已构成了对照关系。天台曾是阿东与余果展开梦想之基地,亦是见证前者主动安慰,拥抱父亲之处所。相对之前阿东在板间房里受尽排斥,天台大概可暂作舒气之用。其实,戏里除板间房天台,亦有医院天台,相互呼应,扮演着让父子得以剖白之场所。可以推测的是,使用天台作场景,未尝不是省钱之故。然而,从对比角度来说,相对于室内的局促、对人性的窒碍,天台较广阔的空间以及可抬望天空的视野,大概也是让戏中角色以至幕后制作人员得以发挥及实践想望的权宜选择。

最后一幕,阿东与父亲于“城门水塘”闲坐。此一设计,除了回应昔日大海缺席亲子活动外,亦为全戏带来仍含寄盼的开放结局。可一提的是,城门水塘旅行为香港人一般曾有的本土经验,代表着愉快的童年记忆。城门水塘作为场景,容易唤起港人的集体回忆。不过,因原址当时已为其他剧组借用,故改了在大埔三门仔附近拍摄。{23}戏里所见,只是城门水塘之假设地。这样的假设、移用,反映了拍摄档期仓猝等制作问题外,亦可让我们从想象及隐喻角度切入。逝去光阴不复可追,旧地重游自难完全如愿。重要的是,他们仍然努力弥补。前路艰难,可以预期。“城门水塘”一景前有鸟于天空孤独飞翔之空镜,持续差不多半分钟。镜头之下,天色暗淡,鸟儿飞来飞去似也难逃荧幕框囿。如此安排,折射的未尝不是主角人生路的重重障碍。一如伴随画面歌声幽幽诉说:“四面八方有隐蔽的光”{24}。光已隐蔽,暗喻前景黯淡。然而,一路走来,受排斥、被迫迁之后,“返去嘞”那句剧终对白,无奈中亦隐隐寄寓了大海父子此刻当下,人生路上仍愿结伴前行。

三、结语:中西戏名带出的意义

加里·尤勒(Gary Jule)及迈克尔·安德鲁(Michael Andrew)歌曲《疯狂的世界》(Mad World),叙述抑郁年青人眼中看到的疯狂世界。年青人抑郁,因世界疯狂。从文本互涉角度来看,《一念无明》挪用以上歌名为英文戏名,正好说明全戏的预设立场。戏中欲以突出的是本身有问题的社会如何令人难以正常生活。阿东的主观立场,不时成了镜头的切入方式,反映了戏中对精神病人的关顾。现实生活中,精神病人常给标签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类”,因而要强制入院、以药物使之“正常”,以免对社会造成危害。精神病人本身的压力或创伤,个人需要等往往受到轻忽漠视。《一念无明》却从阿东主观角度,审视外在世界。即如阿东在婚宴上教训宾客,行为看来突兀,说话内容实不无道理。另如由责难到最后安慰父亲等,也是从他个人感受、体验出发。安东尼·克尔比(Anthony P. Kerby)曾指出,自我叙述是个人身份的认同。{25}阿东的观照以至剖白,也成了角色主体立场的展现。此外,前面提及散落全戏的回忆片段,实不妨视作阿东藉以追寻自我的媒介。同如安东尼·克尔比(Anthony P. Kerby)所分析,早已有不少研究提及记忆(memory)与个人身份(personal identity)的关系。{26}以今日之情,回顾及整理昔日种种,阿东可以更好地面对当下的自己。戏里他曾几次注视自我之镜像。在逼仄的房间里,这样设计除可使画面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外,未尝不是让角色自我审视的方式。阿东在镜里总是一脸茫然。听到刘易斯(Louis)死讯时,脸上的宽容更顷刻转为郁愁,反映在镜里,半边面的造型,营造了一种让人不安的情绪。另一闪现即消失的镜头,则赫然安排了斑驳镜面上阿东三个没有笑容的面部特写,一再指向的未尝不是镜中人受到重重精神困扰,人格难以和谐统合的心理状况。

从中文戏名来看,“一念无明”四字亦反映了全戏之用心。编剧及導演于不同场合不断解释:一念无明为佛学用语,一念指念头,一念生万念,念头不断堆叠。无明指不明白,没有智慧之意。就是人因无知,未能看清实相,折磨一己之余,也在伤害他人。{27}“平庸的邪恶”,是导演对戏中角色行为的总结表述。{28}平庸之恶一说,源自汉纳·阿伦特(Hannah Arendt)。她认为人总是盲从流习,变得冷感漠然,不知不觉走上邪恶之路。{29}汉纳·阿伦特(Hannah Arendt)是以二次世界大战执行指令的纳粹军人为研究对象。现今香港升斗市民的心理状况,自难与这些人的意识型态作出比较。导演以“平庸的邪恶”解读戏中角色行为,应是想指出如东父、詹妮(Jenny)等均非不爱身边的人,只是他们用了错误的表达方式。又如板间房的余师奶、阿伯等要赶走阿东,也纯是因为盲从了大众对精神病的误解。

从以上对中西戏名的解读,编导之用心,已可得见。无论于讲座或宣传单张上,编剧、导演也一再强调同理心的重要。在这种人文关怀下,电影选择了站在精神病人的立场。无论内容或艺术演绎上,均可见演员及幕后团队的努力。一如主角阿东,戏里一方面凸显其为大众偏见所苦之经历;另一方面,余文乐本身演出时,亦只循着角色性格敏感之方向。{30}这种不以病为病,尽力淡化的演绎,努力抗衡的,正是现实社会中对精神病污名化造成的偏颇不公。可一提的是,如从电影着重影像呈现而非直接讲述的艺术特色看,戏里以过多对白交代角色内心感受的手法,实值商榷。剧终之后,荧光幕上,更是文字一行接一行,陈词恳恳,提醒大家要有同理心,正视情绪病。是否狗尾续貂,或待讨论,惟初生之犊,编剧及导演之用心良苦,彰彰可见。

① 根据香港票房有限公司所公布的电影票房纪录(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一念无明》的累积票房为港币16,821,785元。http://www.hkbo.com.hk/admin/banner/1500282843201706Top10.pdf 2017年7月17日网上检索。

② 香港电影、香港教育大学电影学会合办:“《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2017年4月26日。

③ 《一念无明》的介绍及宣传单张曾在“《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派发。

④ 导演黄进及编剧陈楚珩,同样强调电影肩负纪录时代的使命,而非仅为娱乐用途。两人希望在电影中留下香港的故事。

施玲玲:《Good Take!新一代香港导演创新演绎非主流短片》,https://www.google.com.hk/?gws_rd=ssl#q=GOOD+

TAKE%EF%BC%81%E6%96%B0%E4%B8%80%E4%BB%A3%E9%A6%99%E6%B8%AF%E5%B0%8E%E6%BC%94%E5%89%B5%E6%96%B0%E6%BC%94%E7%B9%B9%E9%9D%9E%E4%B8%BB%E6%B5%81%E7%9F%AD%E7%89%87&spf=1498796586175 2017年6月30日网上检索。

香港电影、香港教育大学电影学会合办:“《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2017年4月26日。

电影文化中心(香港)主办:“《一念无明》导演映后谈”,2017年5月10日。

香港电影、香港理工大学电影学会、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会、香港专上学院电影学会合办:“《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2017年4月22日。

⑤ J. Helliwell, R. Layard, & J. Sachs,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7(New Yo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2017), http://worldhappiness.report/wp-content/uploads/sites/2/2017/03/HR17.pdf 2017年7月17日网上检索。

⑥ 香港政府统计处:《政府统计处公布香港住户收入分布研究结果》,《主题性报告:香港的住户收入分布》,2017年6月9日,https://www.censtatd.gov.hk/press_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jsp?charsetID=2&pressRID=4180 2017年7月17日网上检索。

香港青山医院黄美彰医生指出:“大概每一百人当中,有一个会患上狂躁抑郁症。发病的年龄大多在青年至成年时期。较少会在四十岁以后才发病。男女患病的比例大若相同”。http://www3.ha.org.hk/cph/imh/mhi/article_02_03_02_chi.asp 2017年7月1日网上检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最新数字,全世界约有6000万人受躁狂抑郁症影响。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96/en/2017年7月4日网上检索。

⑦ 香港电影、香港大学电影学会合办:“《一念无明》校园分享會”,2017年4月19日。

电影文化中心(香港)主办:“《一念无明》导演映后谈”,2017年5月10日。

⑧ 板间房是香港的一种住屋模式。一屋几户合住,用木板间隔空间,浴室、厕房共用。

⑨ 电影文化中心(香港)主办:“《一念无明》导演映后谈”,2017年5月10日。

香港电影、香港公开大学电影学会合办:“《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2017年4月20日。

严尚民:《“一念无明·博客专访”导演黄进:电影不是一个人的事》,http://ktoyhk.blogspot.hk/2017/04/20170408_8.html#!/2017/04/20170408_8.html 2017年5月26日网上检索。

⑩ 电影文化中心(香港)主办:“《一念无明》导演映后谈”,2017年5月10日。

{11} Israel Rosenfield, The Invention of Memory: A New View of the Brain(New York: Basic Books, 1988)89.

{12} Anthony P. Kerby, Narrative and the Self(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7.

{13} 电影文化中心(香港)主办:“《一念无明》导演映后谈”,2017年5月10日。

香港电影、香港理工大学电影学会、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会、香港专上学院电影学会合办:“《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2017年4月22日。

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相处衍生的悲剧个案,香港时有所闻。较近一则发生在2017年6月6日,八旬黄姓老翁杀掉照顾了多年的中风妻子。

《八旬翁勒毙中风老伴自首》,《明报》,2017年6月7日,A1版。

{14} 《羞耻》(Shame)2011年上映,导演为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演员为米高·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嘉莉·慕莱根(Carey Mulligan)等。

{15} Louis D.Giannetti, Understanding Movies(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90)79.

{16} 《一念無明》选用了黄衍仁的《逆瞄》及《装睡的人》。黄进认为这两首歌可以丰富剧中香港的城市气氛、肌理。

香港电影、香港理工大学电影学会、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会、香港专上学院电影学会合办:“《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2017年4月22日。

{17} 梁永善牧师网上演说中,曾就《一念无明》教会相关剧情发表了意见。

梁永善:《〈一念无明〉之现实与教会问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_TDeOv738 2017年7月7日网上检索。

黄进自己也曾指出此场戏曾惹来基督徒不满。

香港电影、香港教育大学电影学会合办:“《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2017年4月26日。

{18} “青山出嚟”指人曾入住青山医院接受治疗。青山医院是香港专为精神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香港人言语间,不时会以“青山”相关表述嘲弄别人。“青山出嚟”一语,除意指主角患有精神病外,也有调笑意味。《一念无明》中,演员说这些对白时,也刻意装出不怀好意的表情神态。

“黐线”为香港常用俗语,带贬意,用以指骂别人精神失常。戏里除用以指称主角患有精神病外,也有低贬之意。

{19}{23}{30} 香港电影、香港教育大学电影学会合办:“《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2017年4月26日。

{20} 中学老师周子恩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指出《一念无明》不足之处。

周子恩:《如何令〈一念无明〉》更具教育意义?》,https://www.hk01.com/01%E5%8D%9A%E8%A9%95-%E9%A6%99%E6%B8%AF%E5%9C%B0/85106/-%E5%BD%B1%E8%A9%95-%E4%BE%86%E7%A8%BF-%E5%A6%82%E4%BD%95%E4%BB%A4-%E4%B8%80%E5%BF%B5%E7%84%A1%E6%98%8E-%E6%9B%B4%E5%85%B7%E6%95%99%E8%82%B2%E6%84%8F%E7%BE%A9- 2017年7月7日网上检索。

黄进曾说明角色各有个人背景资料。在笔者看来,角色虽有详细背景资料可供参考,但受制于时空种种限制,影片中往往难以完全引申发挥。

香港电影、香港教育大学电影学会合办:“《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2017年4月26日。

{21} “天台”一般指楼宇露天顶层所在,为香港房屋常见特色。

{22} 黄进、陈仲谋:《〈一念无明〉导演黄进与精神科医生大对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3U1HtSnKFw 2017年6月29日网上检索。

香港精神科医学院为让大众关注备受社会歧视的精神病人,增加对香港精神科服务的了解,于2015年12月,公布了“香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概况调查”结果。发给传媒的新闻稿指出:“面对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资源不足及缺乏长远的精神健康政策,有七成的受访医生感到沮丧。其中更有六成的医生因疾病患者担心雇主的看法而在签发病假医疗证明时感到困难。”http://www.hkcpsych.org.hk/index.php?option=com_docman&task=doc_view

&gid=3180&Itemid=332&lang=en 2017年7月4日网上检索。

{24} 歌词见《逆瞄》。《逆瞄》由黄衍仁主唱、作曲、填词。

{25}{26} Anthony P. Kerby, Narrative and the Self(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40; 22.

{27}{28} 《一念无明》的介绍及宣传单张。单张在“《一念无明》校园分享会”派发。

{29} Hannah Arendt, Eichmann in Jerusalem :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New York: Penguin, 1977)287-288.

(责任编辑:黄洁玲)

A Native Narration in Mad World, a Film

[Hong Kong] Lee Shi-fan

Abstract: Sponsored by Hong Kong Film Development Councils First Feature Film Initiative, Mad World is a low-cost production that was a box-office success. But the tight budget has, on the contrary,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film to be artistically unique, with such features as fixed camera, near shots and close-ups, based on interior scenes rather than shooting on location. The two young filmmakers, director Wong Chun(Huang Jin)and scriptwriter Florence Chan(Chen Chuheng), have successfully caught attention and aroused discussions among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ith their portraiture of mental illness and relevant social issues. The male protagonists bipolar disorder is the main storyline that brings out a variet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ther and son, mother and her children, and friends, which is also the story of the Hong Kong people as they are at present that is full of a local colour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The narrow city space, the poverty-stricken lives of the people living at the lower rung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spiritual pressure people live under have all formed part of the contents the film is set to express.

Keywords: The city of Hong Kong, mental illness, father-son relationship, narrow space, fixed camera, close-ups

猜你喜欢

父子关系精神病
完形填空专练(五)
精神病
《路》中父子关系的建构分析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江湖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