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念好“三字经”

2013-04-29刘吉才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三字经词句内涵

刘吉才

我们知道,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它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学习基本用书,具有极大的权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领会课标精神,做到立足教材,依纲扣本,把教材用好、用活,最大限度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从教材、学生和自身实际出发,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寻求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提炼出了不少富有实效的实施策略。下面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我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改——变换呈现方式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和文本对话,我们经常根据文本实际,创造性地变换文本呈现的方式,力求让文本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教学的形式更丰富,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解读文本。就单篇课文而言,变换文本呈现方式,最常见的是诗文互现,即文改诗、诗改文。

1.文改诗,感受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富有诗意,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素材,但绝大部分文章都不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感受课文的童真和诗意,我们将许多课文中的语言重新排列,以分行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诵读、感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改诗”。文改诗的操作流程一般分为“读—品—改”三步。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水》为例具体说明。在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时,我先出示课文让学生自读,了解内容,理清顺序,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水滑过的过程和作者的感受。读,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品读做好准备。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体会词句背后的深刻内涵。作者写水滑过脸、脖子、胸和背、大腿和膝盖,为什么不直接写水滑过我们的全身?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课文细腻的细节描写,句中的“滑”能换成“流”或“淌”吗?通过换字的方式,在咬文嚼字中体会此时的美妙感受。品,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语言的内涵,感受语言的优美,为文改诗做好充分准备。最后,根据这段语言文字优美的特点,采用文改诗的方式,以诗句的形式改写这段文字,把关键词句分行呈现,再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更深切地感受语言的深刻内涵,体会有水之乐。

2.诗改文,体会意境美

诗歌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感情充沛,非常适合朗读、品味。但是,由于诗歌语言过于精炼,内容具有跳跃性,学生无法完全领会表达的内容,体会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诗歌类文章时,我们可以尝试着进行“诗改文”的变换,将句式整齐、语言精炼的诗歌改写成内容具体、描写细腻的短文,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诗改文的操作流程一般分为“想—说—写”三步。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秋天》为例具体说明。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采用诗改文的形式,将诗句描绘的景象改写成一段话。我先让学生读诗句想画面:“读着这些诗句,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什么情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体会秋天丰收的景象。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内容,说说秋天丰收的景象。学生在交流时,都能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有的说秋天菊花竞相开放,有的说秋天稻田一片金黄,有的说秋天树上果实累累,有的说秋天人们笑容绽放。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诗句描绘的景象改写成一段话。由于有前面想和说作铺垫,学生改写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补——还原课文情境

留白,原是国画的一种构图方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不仅仅是国画,我们的许多课文在描述的过程中也留下了思维的空白,给学生留下了展开丰富想象的空间。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课文中的留白为基点,巧用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以课文已有的叙述为原点,进行各种开放性的补充、拓展,丰富课文内容,还原故事情境,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1.扣词句,品味内涵

许多课文的留白是借助相关词句创设的。这些关键词句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启迪想象,或概括内容,或揭示中心。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补充留白内容,可以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重点,深化主题思想,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执教《真情的回报》时,初读课文之后,有学生质疑:课文光写回报,不写真情,使回报很突然,内容不完整。我一下子愣住了,在预设时,没考虑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展开讨论,课文中到底有没有写我的真情?很快,学生找到了下面的句子:“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可这句话是出现在“我”得到自行车之后,之前的情形呢?仔细一咀嚼,发现两个“依旧”不正是作者的留白吗?它分明是在告诉我们以前送报的情形。对,就从“依旧”这个关键词语开始补白吧。接下来,我让学生反复研读这句话。读着读着,学生眼前浮现出了“我”9岁那年送报的情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用瘦弱的身体扛着沉甸甸的大口袋,一家一家地送报。汗水像断了线的珍珠往下落,可我仍然坚持把报纸送到门口。”“在北风怒吼的冬天,脸冻得通红。我一边弓着腰走着一边搓着手,走累了,歇会儿。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向前……”“在狂风暴雨的时候……”“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学生抓住两个“依旧”,展开合理想象,还原情境,品味内涵,丰富内容,丰满形象,把一个词、一句话读成一段话、一幅画。

2.抓标点,揣摩情感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课文的留白就是借助相关标点创设的。关注这些标点,可以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内容,揣摩情感,感悟语言,把对话引向深入。

执教《诺贝尔》第八自然段时,我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一句中的三个“!”。学生在与标点符号进行深入对话以后,终于初步读懂了三个“!”背后的内涵:“我从三个‘!读出了当时情况非常危险。”“从三个‘!,我读出了诺贝尔当时内心的激动,注意力高度集中。”“从三个‘!,我还知道,此时诺贝尔为了科学事业,已经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在我的巧妙引导下,标点背后的深刻内涵被凸现了出来,标点符号也会说话了。学生根据文中的标点符号,放飞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揣摩人物情感,体会到人物当时的心情,读懂句子背后的深刻内涵,读出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三、看——发挥插图作用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精心安排绘制的,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情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插图与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课文的某一内容或场景。通过看图,能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因此,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时,不能忽视插图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文本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每篇课文都配了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艳,画面精美,形象直观,富有童趣,给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极大方便。用好这些插图,可以充分挖掘插图的可利用资源,放大插图的文本价值,发挥插图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让插图真正成为对话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1.提炼要点,给插图命名

我们知道,文中插图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画面精美,富有诗情画意。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可以说,一幅插图,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求大家抓住要点提炼内容,然后给插图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通过命名插图,发挥插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感悟人物、概括内容、突破重点、深化主题的独特作用。如《爱如茉莉》插图命名为“温馨的一家”,《郑和远航》插图命名“扬帆启航”,《少年王冕》插图命名“人在画图中”,《灰椋鸟》插图命名“群鸟归林图”。这些命名,由于紧紧围绕课文和插图内容,凝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遐想。学生在命名插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把握图意,联系课文内容,紧扣课文中心,还要进行概括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2.展开想象,给插图配音

课文中的插图是静止的,要放大插图的文本价值,使插图活起来,配音环节必不可少。美妙的配音能创设情境,启迪想象,丰富内容,丰满人物,收到出乎预料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展示插图配音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面特点,选择适合的展示方式,进一步丰富插图的内涵。意境优美的可以给解说词配音,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人物众多的可以分角色配音,体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情节生动的可以给解说词创设具体情境,通过情境表演,还原画面内容。当然,解说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解说的内容不能偏离画面的主旨。

总之,只要一切从学生、教材和教者的实际出发,紧扣三维目标,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一定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三字经词句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朗朗韵味话经典
小学语文教学“三字经”
请进《三字经》 打造“善”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