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演示实验优化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
2013-04-29林洁
林洁
【关键词】初中化学 演示实验 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83-01
化学课堂中精彩的实验演示,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着手,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了解怎样合理设计实验,如何正确使用化学仪器等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如何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
一、以演示实验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是指思维细致谨慎,考虑问题周全,逻辑性强。缜密的思维品质关乎学生学习化学时潜力的发挥,并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学科,对化学充满了好奇,特别表现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教师的每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关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在实验教学时,教师规范、缜密的实验操作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教师为什么要如此操作,从而培养其缜密的思维。
例如,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演示实验中,教师应注意以下细节:桌面的实验物品应摆放整齐;在取用固体时将试管倾斜,把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药匙小心送至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起来;使用后应立即将药匙擦干净等。这些细微的动作,看似简单,却为学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跨出了第一步。
二、以演示实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集中表现在智力活动中能深入思考问题。思维的深刻性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和探究非常重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让学生学会从表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为达到此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演示这一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许会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上课时对演示的实验充满兴趣,但仅仅是一种好奇的心理,而并没有深刻地思考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这时,教师有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等进行思考,让学生善于提问,学会深刻地思考和理解问题。
例如,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过量的镁条在集气瓶中燃烧,集气瓶充满白烟,冷却后,瓶壁及瓶底附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粉末状物质,瓶壁(金属镁燃烧时碰到的瓶壁处)及瓶底有黑色物质。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是被耀眼的白光吸引,却忽略了化学现象:集气瓶充满白烟,未见黄色物质,冷却后,瓶壁及瓶底附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粉末状物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
师:瓶中的白色粉末状物质是什么?
生A:不知道。
师:那我们首先来分析下这个过程会发生什么反应。
生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镁和氮气、氧气、二氧化碳都能反应,但由于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所以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主要为:
2Mg+O22MgO
3Mg+N2Mg3N2
师:那我们只要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颜色的,就知道瓶中的白色粉末状物质是什么了。
生C:因为镁和氮气生成的氮化镁是黄色的,实验中未见黄色物质,因此白色粉末状物质是MgO。
通过这一过程,在实验表象的基础上,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在演示实验之后深入地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学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以演示实验培养思维的质疑性
思维的质疑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问题和质疑的程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学生“循规蹈矩”,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思维的惰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地失去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质疑性至关重要。要达到此目标,关键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演示这一手段,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实验中,我设计了如下操作: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在此过程中,有位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实验区分了Na2CO3和NaHCO3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但不能反映出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还有的学生提出:将固体粉末药品分别先装入气球中,将药品倒入试管时,固体Na2CO3和NaHCO3可能不同时,不方便倒入试管且总有不少药品黏在气球和试管内壁上,不能完全反应,造成实验结果不具有说服力。
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正确的思维能力。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