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礼记》和《仪礼》的儒家冠礼解读
2013-04-29吴蕴慧
摘 要:《礼记》和《仪礼》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男子成年时所行冠礼的整个过程、用具陈设、仪式规定以及行礼时所致之辞。冠礼是成人礼的开始,是嘉礼中重要的典礼。行冠礼不仅是古代贵族男子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从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同时也彰显了其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
关键词:《礼记》 《仪礼》 儒家 冠礼 要义
冠礼和笄礼都是中国古代的成人礼。“古者重冠。”(《礼记·冠义》)据《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说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另起名字,女子到了订婚的年纪,绾发加笄,另起字。《礼记》和《仪礼》详细记载了古代男子成年时所行冠礼的整个过程、用具陈设、仪式规定以及行礼时所致之辞,并将冠礼作为诸礼之首,认为冠、昏、丧、祭、乡射、朝聘诸礼,皆始于冠礼,所谓“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礼记·昏义》)。由此可见儒家对冠礼的重视程度及赋予的深远意义。《仪礼》以《士冠礼》为开篇,也暗合此义。
《礼记》将男人的一生分为若干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生目标和使命,即“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上》)。男子十岁为幼,专心学习;二十岁为弱,举行加冠礼,表示成人;三十岁为壮,结婚有家室;四十岁为强,出仕做官;五十岁为艾,主管部门行政事务;六十岁为耆,指挥支使别人;七十岁为老,把工作交给别人,把家事传给子孙;八、九十岁为耄,耄为高龄,即使有罪,也不加刑罚;一百岁称为期,由人细心供养。也就是说,男子年满二十岁(天子、诸侯可提前至十二岁)举行加冠之礼,并命字,表示已经成年,行成人之礼,以明确君臣、父子等的社会责任。
与男子的成人礼——冠礼相对,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礼记·内则》),女孩子年满十五岁,开始订婚,举行女子的成人礼——即笄礼。一般情况下,女子二十岁出嫁,如果家中有了父母之丧的变故,可以等服丧期满,到二十三岁再出嫁,即“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礼记·内则》)。到了二十岁,女子即使尚未订婚,也要行结发加簪仪式,待以成人之礼,由妇女主持加笄礼。礼后,女子平常在家,就中分头发,梳做双髻,仍是女孩打扮,“女虽未许嫁,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鬈首”(《礼记·杂记下》)。无论是男子的冠礼还是女子的笄礼,都是成人的标志。
一、冠礼的过程 儒家对冠礼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仅从行冠礼的程序上就可窥见一斑:占筮行冠礼的吉日,邀请宾和赞冠者,约定行冠礼的时间,冠期之日的陈设器物,主人一方即位,主人迎接宾和赞者入庙,始加之礼,二加、三加之礼,宾醴冠者,冠者见母亲,宾为冠者取表字,主人醴宾,冠者礼见家人、君卿大夫等(《仪礼》)。这样的繁文缛节更是凸显出了冠礼本身的庄严和社会意义。
行冠礼之前,首先要在祖庙门前以蓍草茎占筮吉日,决定行礼的日期。然后主人将冠礼之事告知同僚和朋友,并邀请他们参加。在举行加冠礼的前三天,主人便从僚友中加以甄选,决定施以加冠的正宾。冠礼“筮日”、“筮宾”之举都是为了敬重加冠之事,而之所以如此敬重加冠之事,《礼记·冠义》予以了明确地说明——“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从表面上看是为了重视礼法,而从根本上讲,重视礼法乃是立国之根本。此外,为了尊重加冠大事而不专擅行事,为了表明自谦自卑及尊敬祖宗,加冠之礼的场所一般选择在祖庙的神灵面前,即“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礼记·冠义》)。
冠礼中有三次加冠,“始冠之,缁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缁之……冠而敝之可也……醮于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喻其志也。”(《礼记·郊特牲》)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每种冠均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第一次加的冠是一般百姓成人时所戴的黑色布冠(在太古时代,人们就以白麻布做冠,斋戒时才把它染成黑色戴上。缁布冠戴在发髻上,两边有冠缨,系在喉头上)。贵族子弟在冠礼中第一次加缁布冠,意在重古,表示开始成人。礼后此冠弃置不用。主持冠事的主宾将缁布冠加在受冠者的头上,设席于堂上室前的户牖之间,亦即客位,让冠者就位,主宾酌酒为其敬贺,加礼于初为成人之人。加冠过程中,经过缁布冠、皮弁、爵弁三次加冠,冠服越加越尊,以此晓谕冠者的心志,勉励其力求上进,无忝于尊贵的冠服,希望加勉冠者有所成就。
加冠后,正宾请冠者处在堂上户牖之间所设的客位,向他敬酒,从三次加冠时正宾的祝辞中也可以看出其区别和意义:“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仪礼·士冠礼》)。初次加缁布冠,正宾致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为你戴上缁布冠。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人的美德。祝福你长寿吉祥,帮助你洪福广增。”第二次加皮弁,正宾致祝辞说:“选择吉月良辰,为你戴上皮弁。端庄你的容貌威仪,敬慎你内在的品德。愿你长寿万年,永受洪福。”第三次加爵弁,正宾致辞说:“在这吉祥的年月,把成人的三种冠服都为你戴上。亲戚们都来祝贺,来成就你那些成人的美德。愿你长寿无疆,受到天的赐予。”从收敛童心到端庄仪容再到内修美德,冠者将担当起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完成人生的第一次蜕变。
为冠者尤其是嫡长子在阼(即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之主位上加冠,其寓意是用以表明被加冠者从今往后将以继承人的身份替代父亲成为一家之主,也是父子相继之道的体现,正所谓“适子冠于阼,以著代也”(《礼记·郊特牲》)、“故冠于阼,以著代也”(《礼记·冠义》)。既已加冠,主宾则郑重地为冠者拟定表字。男孩子生下来三个月,受名于父;加冠礼成,受字于宾。既冠之后,人称其字,不呼其名,“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冠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礼记·郊特牲》),这也是待以成人之理、以示尊敬的做法。
冠礼完成后,冠者便以成人的身份和角色出现在家庭和社会中。首先是以繁琐的礼节向家人宣告其成人的身份——“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礼记·冠义》),冠者从闱门出庙外见母亲,母亲先拜,冠者回拜,母亲又拜;见兄弟,兄弟向他再拜,他答拜。其次是以成人的身份进行社会活动——“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礼记·冠义》),冠者戴上玄冠,穿上玄端服,面见国君,将礼品奠放地上,再拜;然后再带上礼品分别拜见卿大夫和乡中退休先辈。
二、冠礼的沿革 夏、商、周三代冠礼有所沿革和发展,有所同也有所异。“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礼记·郊特牲》),“委貌”是周代的冠制;“章甫”是殷代的冠制;“毋追”是夏代的冠制。
禮仪上有大夫的婚礼却没有大夫的冠礼,这是因为古时候的官员,必须到五十岁才可以因功而得到大夫的爵位。男人到二十行冠礼,而二十岁的人当不了大夫,也就没有大夫的冠礼。诸侯有冠礼是从夏代末期开始的。诸侯世袭,出现了年轻的诸侯,自然也就相应产生了诸侯规格的冠礼。在远古的时候,天下没有生下来就该尊贵的人,天子的长子也是士,行冠礼时,自然也用士的冠礼,“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士也”(《礼记·郊特牲》)。
三、冠礼的意义 《仪礼·士冠礼》不仅适用于“士”,而且也适用于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所有贵族。“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毋庸置疑,冠礼是成人之礼的起始。《礼记·冠义》以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意思是凡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礼义开始于端正姿容体态、整饬面部表情、理顺言谈辞令。姿容体态端正了,面部表情整饬了,言谈辞令理顺了,然后礼义才算略备,以此来端正君臣的地位,密切父子的亲情,协和长幼的关系。君臣地位端正了,父子感情亲密了,长幼关系和谐了,然后礼义才算成立。所以,进行加冠典礼,然后祭服、军服、礼服各种服装才算完备;服装完备了,然后就能姿容体态端正、面部表情整饬、言谈辞令恭顺。
作为成人礼的冠礼,其目的就是要使冠者明确作为成人的责任和要求,也就是要求其遵循作为人子、人弟、晚辈的礼节,“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礼记·冠义》)。为人子而能孝,为人弟而能悌,为人臣而能忠,为晚辈而能顺,孝悌忠顺的品行树立了,然后才可以做人,也只有学会了做人之道,才能治理别人,“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礼记·冠义》)。冠礼的实质即要求此四礼,因此,冠礼备受重视,“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礼记·冠义》)。
“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礼记·冠义》)冠礼是成人的开始,是嘉礼当中重要的典礼。行冠礼不仅是古代贵族男子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从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同时又彰显了其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汉)郑玄注,唐孔颖疏.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 (先秦)儒者著.仪礼[M].任晓彤译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作 者:吴蕴慧,文学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