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冠笄之礼
2018-08-04贺少雅
贺少雅
中国古代亦有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称冠礼,女子称笄礼。古人将冠礼置于礼仪之首,所谓“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可见冠礼之重。
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社会各阶层均要举行冠礼。如《说苑·建本》篇“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左传》中鲁襄公九年(12岁)“冠于成公之庙”,这是天子诸侯大夫行冠礼的记录。《礼记·文王士子》篇云“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可见当时虽有“礼不下庶人”之说,但实际上冠礼之义亦为庶人所看重。
不过,这些记载均未提及具体仪式,目前最为完整的成人礼见于《仪礼·士冠礼》,是对士阶层冠笄之礼的记录。仪节如下:(1)冠礼前期:筮日、戒宾、筮宾、宿宾、宿赞者、为期。(2)冠礼之日:陈器服、迎宾赞、行三加礼、宾醴冠者、冠者拜见母亲、宾字冠者、冠者拜见兄弟、冠者见姑姑和姊妹、冠者见君、冠者见乡大夫和乡先生、醴宾、送宾、归俎。关于女子笄禮的记载较为简略,亦大致如此。
冠礼最核心的环节是三加冠服和命字。冠者加冠命字之后,须行成人之礼,从此拥有做官从政、参军从戎、家族祭祀的权利,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正式步入成人行列。《礼记·冠义》云:“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那么,一个仪式有何种力量能促成人生的转变呢?《礼记·冠义》又云:“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怎样做到谕其志呢?这就牵扯到成人礼中的训诫话语。
周代冠礼中三加冠服,每一加都有祝辞,命字后还有字辞,均含训诫之义,且还要去拜见国君和乡大夫接受教导。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冠礼逐渐湮没不闻,仪节亦散乱不堪。至宋代礼仪复兴之时,理学家开始利用字说文体重振冠礼,一时间字说代替了冠礼部分功能。民国时期以后,字说创作亦走向衰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成人礼的复兴,仪节逐步完善,仪式上的权威人士讲话又含有训诫成人责以成人之道的意味,可以说,成人礼的训诫话语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训诫——成人礼上讲什么》,《博览群书》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