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

2013-04-29帅英琴

新课程·小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读写结合写作

帅英琴

摘 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更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读和写常常割裂开来。试图就怎样立足文本,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巧妙地安排读写的迁移时机,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把作文教学春风化雨般地融入阅读教学中,对读和写彼此交融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阅读;写作;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更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果阅读是蜜蜂采花,那么作文就是酿蜜。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是相辅相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在“读、说、品、议”中度过,阅读教学课重读、重说,忽视写,“君子动口不动手”,也就是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和写完全割裂开来。所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主动地、有意识地在语文阅读课中探索读写训练技巧,充分挖掘,精心选择读写的结合点,探索多种形式读写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借鉴对象和创造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立足文本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巧妙地安排读写的迁移时机,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把作文教学春风化雨般地融入阅读教学中,读和写彼此交融,相辅相成,使教学锦上添花,也增添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提高了读写能力。

一、读写结合的一些策略

1.通过模仿,实现读写结合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练笔机会。因此,我们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找准训练点,将阅读写作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地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或是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或是细腻表达人物的细节描写,或是模仿課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段,都可以依托文本,让学生仿照,从而收到实效。

2.情动笔动,实现读写结合

阅读的过程是情感的碰撞过程。只有充分调动主体体验和情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生命的启迪。风格迥异的美文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审美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人生的真谛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潜入学生的心扉。《再见了,亲人》如同是同站在对面的亲人话别,文章一点一点娓娓道来,怎么能不激起学生的共鸣呢?之后,再让学生说感受,自然文思泉涌。

3.品美写美,实现读写结合

课文中呈现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祖父的园子》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轻灵的、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童年生活,让人一读课文,就沉浸在那浸润着泥土气息的菜园子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尽情书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表达不同寻常的感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对美的感受和鉴赏。

4.引导想象,实现读写结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有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内容,引起情感共鸣,精心选择着笔处,巧妙设计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表达出来,有效地实现迁移。(1)发挥想象,改写诗文。在古诗教学中,适时地诱导学生完成一篇主旨与诗文相同,或内容与诗文相同,但体裁、人称等截然不同的习作,完成对诗文的改写,用一种创新的形式对诗文进行诠释。比如,教学《山行》时,围绕“赞美秋天,乐观向上”的主题,可抓住诗句富有特征的景物,如,“寒山”“石径”“白云”“霜叶”,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品尝到创作的快乐。(2)发散想象,填补空白。有的作品,作者在创作中留有“空白”。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发挥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进行“补白”式的写作训练,使跳跃的内容变得连贯,简洁的言语显现出丰满,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5.联系生活,实现读写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语文即写作,写作即生活。

二、读写结合点的选择

一篇文章或许有多个可以拓展的点,或许是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或许是对人物看法的,又或是学习那篇文章中的知识点进行运用的等多处,这时我们就根据自己当课的教学目标来优先选择。如,以《桥》一课为例,可以写的点很多,小伙子被父亲抓出来的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可以写;最后老汉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这里也可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洪水把父子俩吞没以后,被救上岸的人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表现等,可以要求学生来个场景描写。

三、读写结合的时机

1.读前先写,赏文作比

学文之前,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教师根据学生练笔的完成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有了课前的写,学生带着审视、对比、欣赏、迫切学习的心态深入语言文字,感悟更深刻。

2.课前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得较保守。教师总是把读后感变成课后感,教师进行全批详改,这对学生是个负担。对教师批改而言,也是一种负担。我们完全可以把写读后感灵活地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教师用划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3.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

4.结课感言

临近下课,文本内容以及思想已经完全掌握,学生情感的闸门已经打开,这时是最适合写的了。

5.课后读后感

这种形式我想大家经常运用,从学生课后的读后感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及对文本独特的情感体验。

四、读写结合的反馈

学生是在模仿中成长的。如果教材有的时候深奥了些,那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写作模仿对他会有很大的触动。教师要注意及时反馈。课前课中的读写结合,一定给足时间让学生汇报,来欣赏、感受、比较,写作的功夫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如果是课后布置的写,在下次开课前就可以聚集学生优秀的作品,在班级里宣读。只要教师能够注意反馈,学生自然非常注重自己,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让学生养成写的意识,不动笔头不读书,批注也好,感悟也好,有感而发,经年累月,学生养成了写的习惯,难道还要担心我们的学生不会作文吗?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语文教学中写作素材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心发现、挖掘,智慧地把握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习作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读写结合写作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