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生之忧而忧 后学生之乐而乐
2013-04-29陈华统
陈华统
摘 要:传统的学生实验操作重结论、轻过程,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先不给出实验方法或实验步骤,要求每一项实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制订计划—动手实验—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要想达到这种层次,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实验前,方方面面全部考虑仔细。一句话:“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
关键词:经歷;探究;操作
小学科学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关键词为亲身经历和探究。亲身经历意味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有多方面,在这里,我要阐述的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探究。可见,新课标中也注重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内化科学概念,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让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呈现双螺旋发展。但我们广大的科学教师面对科学课中在实验的学生,总感觉到无法应付,而且害怕失控,更害怕学生“玩实验”。难道学生实验对科学教师来说真的有那么恐惧吗?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大多是小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如,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风雨云雪、日月星辰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教学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它们都是小学生非常渴望了解的,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是一定的。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等都是适合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研究的;各种植物的种植活动、各种动物的饲养活动都是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公开课中学生实验失控场面远远多于学生沉闷场面了!
其次,从基本理念上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比起来,三门课的活动相对少,而科学课的探究活动相当的多,这就是科学课与三大主课比起来的最大优势。“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想说一句话:“动也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与其他音乐、美术等课比起来,科学课有优势吗?动就是它的优势。与其他课相比,科学课的动更带有目的性,并强调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试想学生“动”成功了后,不仅会获得操作能力上的发展,更会让学生的心灵上有科学家般成功的体验。
那么,学生实验为什么会让教师感到不安和恐惧呢?我认为问题出在教师身上。为了使科学实验课得心应手,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1.做好实验室规则制订工作
很多的科学教师总说学生科学实验的素质如何不高,进了实验室如何不遵守纪律!其实,科学教师又是否跟学生一起制订过实验室规则呢!让学生一起来制订实验室规则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遵守自己制订的规则。比如,进出实验室时保持安静;实验后留下的无害垃圾自己带走扔进垃圾桶等。只有让学生熟悉实验室规则,明确管理制度,才能培养学生遵守实验纪律的好习惯。
2.安排学生预习工作
教师应在每次组织学生实验之前,安排好学生的预习工作。一般学校在每星期为三、四年级学生安排两节科学课,为五、六年级学生安排三节公开课,由于课安排的数量少,导致很多科学教师在课前不会到班级中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要知道,学生是否预习过新授内容对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影响巨大。
有些科学教师会有去安排预习内容,但只是去安排学生预习除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个人认为还应该让学生去预习包括与本次实验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明确实验所需验证的解决的问题。
3.安排实验器材工作
很多科学教师都教着主课。平时,他们都把大多时间花在了主课的教学上,而且也认为准备器材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我想说的是既然当了科学教师,就要做好科学教师的职责,不能因为没有时间或者实验器材准备麻烦就不准备了。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验的相关内容,预先选择好实验材料和用具。
4.安排自己预习工作
许多科学教师总是朦朦胧胧地进入了实验室。在科学课中,临时组织教学语言,匆匆忙忙向学生传授实验步骤、注意点等,着急地发下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验。试问这样的实验组织能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吗?其实,科学教师自己都没有下过工夫去预习,又怎么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实验呢?课前自我演示,教师要把要做的实验亲自做一遍。(1)检验实验器材的效果;(2)注意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3)预测学生实验过后会产生什么想法。相信,只要能做足这些工作,课堂上的问题出现率将大大降低。
二、做足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工作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隶属于科学素养。新课标中提到: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就有所发展,它需要教师每一节课进行积累,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尤其在每次实验时,教师在学生汇报实验步骤后,需要讲解实验过程、方法和注意事项。因为,实验步骤是需要学生来得出和完善的,但教师需要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适当地少走点弯路也是必要的。实验的具体操作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要求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实验和观察,允许他们交换意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和个别指导,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实验用具,检查学生操作过程是否正确,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做,教师不要包办代替。通过实验操作,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内化了科学概念。
三、做好学生的实验记录培养工作
小学生大都喜欢做实验,而且有不少学生只对操作感兴趣,对实验后的现象却不详细观察。如,做“土壤中有什么”实验时,把水中的土搅拌后沉降,学生不会很仔细去观察土壤放入水中后的现象,学生只告诉教师水脏了,至于观察粘土和沙的层次,学生不怎么会留心,学生不仔细观察也就意味着学生无法做好实验记录,而实验记录又是相当的重要,它能直接反映实验的结果,同时也是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依据。要是科学家也只注重实验过程,不注重实验后的记录,相信一些实验后的重要数据也无法保留,实验就得从头开始了。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除了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良好的实验习惯外,也是希望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作记录。
四、做好学生的评价工作
科学课程的评价要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许多科学教师在实验后,把得出科学概念作为首要任务。这个没错,但是评价也应该包括对实验中的不足点和优点进行讨论。这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继续发扬优点,避免不足点。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存在问题,总结成功之处,积累学习经验。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也将不再害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顾湘红.新课程理论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湖南教育:上,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