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对家庭实物资产的影响研究
2013-04-29郭琳
郭琳
[摘 要]利用调查数据探讨了家庭结构各维度与以住房为代表的家庭实物资产的关系。分析发现新组建家庭对租房的需求强烈;家庭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劳动结构和规模结构对家庭住房面积有正向影响;家庭性别结构、劳动结构与住房价值负相关。同时提出了完善住房市场;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就业率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结构;实物资产;住房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8-0050-07
一、引 言
住房是家庭实物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居民资产尤其是实物资产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住房投资在家庭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影响住房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因素、住房政策等。而住房的选择和消费是以家庭为单位做出决策的,家庭的类型和结构影响了住房的选择。在中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家庭结构正在经历从传统向现代,从复合向核心的历史性转变,必然对家庭住房的面积,住房价格乃至住房市场供求的走势产生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家庭结构在不同维度的具体变迁现状和走势,剖析其对影响住房需求和住房供给变化的传导机制和途径,对于更好的理解我国住房市场的宏观走势以及家庭结构的特殊作用有重要意义。
家庭结构是指具有血缘、姻缘及收养关系的成员共居和生活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家庭类型(王跃生,2008)[1]。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均家庭户规模从解放以前5.5人下降到2010年底的3.10人(马侠,1984)[2]①,家庭户类型也由联合家庭为主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实物资产是居民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住房、耐用消费品、奢侈品和生产性固定资产等,与金融资产共同构成了居民资产。
影响家庭实物资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国家、不同家庭结构对实物资产的影响程度不同。在美国,家庭所拥有的财富越多,平均年龄越长的家庭,其越偏好于风险性资产;英国家庭中,户主的性别、年龄和财富总额对家庭经济资产的分配有显著影响(Shorrocks,1982)[3];在中国,随着我国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的兴起,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相继发展起来,居民家庭的投资种类越来越丰富多样,家庭结构对居民家庭投资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家庭结构与居民资产中的实物资产住房的关系紧密,2000年人口普查分析报告显示家庭人口数与住房间数的相关系数为0.309,与住房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274。拥有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障的居民投资概率高;居民健康状况和风险规避程度对投资行为没有影响(何兴强等,2009)[4]。家庭收入、资产的价格水平、家庭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家庭实物资产选择的主要因素(邢大伟,2009)[5]。家庭性别结构对居民资产有显著影响,男性居多的家庭为了在婚姻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会比女性有更强的资产积累意愿和行为,从而具有更高的储蓄率和更多的居民资产(Shang-Jin Wei & Xiaobo Zhang,2009)[6]。户主学历影响居民家庭的资产选择,户主学历越低,持有住房等实物资产越少,而是更多的投资于金融资产以弥补收入的不稳定(史代敏等,2005)[7]。党员所拥有的财产水平高于非党员群体(梁运文,2010)[8]。核心家庭和年轻家庭租赁住房的相对较多(Clark et al,1994)[9],而家庭收入结构也是决定一个家庭是否拥有住房的先决条件,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购买住房(Rosenthal,1989)[10],家庭户规模扩大、户主年龄增加、家庭劳动力增加等都会提高住房的消费需求。当然,宏观经济周期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住房需求的重要因素,并且对不同家庭结构的家庭影响程度不同(Rudel,1987)[11]。
以往对家庭结构与实物资产的分析集中在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仅仅研究家庭中成员的个人特征与实物资产的关系,而将人口学意义上的家庭结构例如家庭户规模、家庭类型等与实物资产结合起来分析的很少。文章从家庭户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家庭人口结构、家庭户结构对实物资产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文章使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和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该项目主要调查个体、家庭和社区3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健康、人口、居民生活等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变迁,为学者研究中国各层次、各方面的状况提供了高质量的第一手数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2008年5月至8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合作在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3地通过PPS抽样方法对24个区(县)的95个居(村)的2 375户家庭就社会、经济、教育、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入户调查,获得了95份村居问卷数据、2 375份家庭问卷数据、1 120份16岁以下少儿问卷数据、6 094份16岁和以上成人问卷数据,总计620多万个数据点。2009年的调查是在2008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追踪调查,文章使用2009年的追踪数据。
(二)变量选取
1. 家庭结构变量
①家庭年龄结构。从户主的结婚时间算起,婚龄在10年以下的为年轻型, 11年~20年的为中年型, 21年~30年的为中老年型,31年以上的为老年型。②家庭性别结构。即一个家庭中男性人口数占家庭总人口数的比例,具体分为女性为主家庭、性别平衡家庭和男性为主家庭。③家庭教育结构。按照问卷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本、研究生及以上等7个等级。④家庭规模结构。以家庭问卷中的家庭总人口数作为家庭户规模的变量,2人以下的为小规模家庭;3人的为中等规模家庭;4人以上的为大规模家庭。⑤家庭流动结构。家庭中流动人口数量与家庭总人口数之比,该比例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0%的为流动家庭,没有流动人口的家庭为稳定家庭。⑥家庭收入结构。把家庭收入分为1.2万、4万、9万、14万等4个级别。⑦家庭劳动结构。用家庭中15岁~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来代表家庭的劳动结构,以家庭中劳动年龄人口占家庭总人口的50%为界,分为生产型家庭和消费型家庭,该比例大于等于50%为生产型家庭,小于50%的为消费型家庭。⑧其他变量。
2. 住房结构变量
①住房来源。采用2008年对住房的相关调查数据,并将2008年的住房部分数据与2009年其他家庭变量进行合并。把住房来源分为不租住和租住两个类别。②住房面积。以“您家现在居住房的建筑面积有多少平方米”作为住房面积的衡量指标。③住房价值。以“您居住房子现在的市值约为多少(万元)”作为住房价值的衡量指标。
三、家庭结构影响住房的描述性分析
家庭结构影响住房来源、住房面积和住房价值,下面分别从家庭规模结构、家庭年龄结构、家庭劳动结构、家庭教育结构、家庭性别结构和家庭收入结构等方面来探讨其与住房的关系(见表1)。
平均户规模越大的家庭租房住的比例越小,大规模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20 m2,高于小规模家庭,但是住房价值却低于小规模家庭,因为农村地区的家庭规模大于城市家庭,而其住房价值却远远小于城市地区,中等规模家庭和小规模家庭是城市家庭比较普遍的家庭规模结构。家庭年龄结构中,年轻型家庭租房的比例为17.92%,稍高于其他年龄结构家庭,中老年型家庭租房比例最低,因为刚组建的年轻型家庭虽然对住房的需求比较大,但是受到收入、房价、职业稳定性等各方面的制约,只能选择租房居住;而随着家庭组建时间的延长和收入的增长,家庭对购买商品房的承受能力逐渐增强,因此中年型家庭租房的比例下降;中老年型家庭的住房面积大于其他类型家庭,老年型家庭住房面积较小,年轻型家庭受租房的影响,其住房价值较低。
家庭劳动结构也影响家庭住房状况,消费型家庭租房的比例为14.26%,略高于生产型家庭,但是住房面积却小于生产型家庭,住房价值反而略高。因为生产型家庭平均来看大多是劳动力富足的农村家庭,其住房面积大于城市住房,但住房价值却较低。家庭教育结构中除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外(样本量限制),总体来看,家庭教育程度越高租房的比例越小。受到家庭城乡背景不同的影响,初中教育程度家庭的住房面积最大,并且学历与住房价值呈正相关。家庭性别结构中男性为主家庭的租房比例较高,女性为主家庭的住房面积较大,住房价值较高。年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家庭租房的比例较低,家庭收入越高,平均住房面积越大,住房价值越高。
四、 家庭结构对家庭住房影响的回归分析
(一)家庭结构对家庭是否拥有住房的影响
住房作为家庭的一项重要资产,前提是该家庭拥有住房的产权,即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拥有产权的住房和租赁住房最大的差别是该家庭是否能够以住房为资产进行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不同的家庭结构意味着不同的住房需求,因此需要更加关注家庭结构变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下面从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家庭角度分别来看家庭结构对家庭是否拥有住房(租房为1,不租房为0)的影响。
模型一全部家庭的样本中,家庭年龄结构、家庭劳动结构、家庭教育结构、家庭规模结构、家庭距公交站距离、房价等对家庭是否拥有住房有显著影响;而家庭性别结构、家庭收入结构、家庭流动结构、被访者职业的影响不显著(见表2)。
首先,从家庭平均年龄来看,即平均年龄越大的家庭,租房(即不拥有住房)的可能性越小,家庭平均年龄每增加一岁,家庭租房的风险发生比减小0.08倍。因为从家庭生命周期角度来看,新组建的年轻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家庭首先选择租房居住。随着家庭平均年龄的增长,家庭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逐渐巩固,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家庭人数增多导致的客观需求都增加了家庭对具有权属特性住房的需求,因此,更多的家庭购买或自建住房,家庭租房的比例逐渐下降。随着家庭渡过中间时期,进入到父母与子女共居期或者家庭空巢期后,对住房会有新的需求。
家庭劳动结构也显著影响家庭是否拥有住房。家庭劳动人口比例越高,租房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劳动人口比例越高,意味着该家庭是相对比较年轻的成人家庭,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创业期,租房对他们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哈里·S·登特(2005)[12]的研究也显示,买房比较集中的时期是30岁~40岁,在此之前该家庭主要以租房为主。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租房的可能性越小,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家庭租房的风险发生比下降14%。家庭户规模越大,租房的可能性越小。主要原因是受城乡户规模差异的影响。前面的分析也显示,农村地区家庭主要以自建房为主,租房的比例很低。
家庭距公交站的距离和房价也显著影响了家庭拥有住房的可能性。家庭流动率越高,家庭租房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在于受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影响,进城打工流动人口的租房行为是导致租房发生比提高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模型中不显著。
模型二是只针对农业生产家庭进行的分析。家庭平均年龄越大,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长,家庭租房的可能性越小。教育对个人、家庭、尤其是农业生产家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对改变人生命运,改善家庭状况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房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拥有住房的概率。除此之外,家庭性别比越高,即家庭男性人口数越多,家庭劳动人口数越多,租房的可能性越大;家庭年收入越高,户规模越大,租房的可能性越小。但是这些在统计上都不显著。
从只针对非农业生产家庭的模型三可以看出,家庭平均年龄越大、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户规模越大、租房的可能性越小;家庭劳动人口比例越高、家庭流动率越高租房的可能性越大。而家庭性别结构、家庭年收入、被访者职业则对家庭是否拥有住房的影响不显著。
(二)家庭结构对家庭住房面积的影响
家庭结构除了对家庭是否拥有住房的权属有影响外,还影响家庭住房的面积。从模型一全部家庭样本来看,家庭年龄结构、收入结构、劳动结构、流动结构、户规模、农业被访者对家庭住房面积有显著影响。
家庭平均年龄每增加1岁,家庭住房面积增大51.2%。家庭收入结构对家庭住房面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年收入越高,越有能力和意愿支付购买住房的花费,家庭住房的面积越大。家庭劳动人口比例越高,家庭中的抚养比越小,越有利于家庭实物资产的积累,家庭住房面积越大。家庭流动结构与家庭住房面积呈反向相关关系,流动性越强的家庭,其租房的可能性越大,即使不租房,受家庭收入等方面的限制,购买住房的面积也较小。户规模越大,家庭住房面积越大。农业生产家庭的住房面积大于从事其他产业的家庭(见表3)。
从模型二农业生产家庭的分析来看,家庭平均年龄越大,即家庭组建时间越长,家庭住房面积越大。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住房面积增大2.23倍。与全部家庭样本分析的一致,家庭流动率越高,农业生产家庭的住房面积越小。户规模对家庭住房面积的影响在农村非常显著,且显著程度超过城市。在人均住房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户规模越大,就意味着该家庭需要更大的住房空间。家庭住房主要来源于在本村本户宅基地上自建,而宅基地的面积基本靠人均分配获得,因此户规模越大,住房面积越大。家庭距公交站距离越远,家庭住房面积越小。房价对农业生产家庭住房面积的影响不显著,因为在农村,住房不在市场上交易,住房面积也不受市场上住房价格的影响。
针对非农业生产家庭的模型三显示,家庭平均年龄、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情况、家庭劳动结构、户规模、房价对农业生产家庭的住房面积有显著影响,而家庭性别结构、家庭流动结构、家庭距公交站距离对农业生产家庭的住房面积没有显著影响。
(三)家庭结构对家庭住房价值的影响
住房价值是家庭实物资产的重要方面,因此家庭结构对家庭住房的影响还表现在住房价值上。从全部家庭来看,家庭平均年龄、家庭性别结构、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年收入、家庭劳动人口比例、家庭住房类型都显著影响住房价值。
家庭平均年龄越大,住房价值越高。男性占家庭人口的比例越高,家庭住房价值越低。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长,家庭住房价值越高。因为教育水平是人力资本的关键指标,家庭平均教育水平越高,表示该家庭人力资本越强,人力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能力就越强,体现为家庭住房价值越高。同时家庭年收入越高,家庭住房价值越高。家庭劳动结构对住房价值的影响中,劳动人口所占比例越大,家庭住房价值越小。因为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家庭劳动人口比例越大,家庭结构越年轻,家庭租房的可能性越大,则家庭住房的价值越小。在住房类型对住房价值的影响中,自建住房家庭的住房价值较低,而购买住房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住房价值较大,这在统计上都很显著。
从农业生产家庭来看,只有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家庭年收入对农业生产家庭的住房价值有正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家庭住房不能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只有居住权,没有处置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住房的价值。而对于非农业生产家庭来说,家庭年龄结构、家庭性别结构、家庭教育结构、家庭年收入、家庭劳动人口比例、家庭住房类型都显著影响住房价值(见表4)。
五、结论与建议
家庭结构各维度对以住房为代表的家庭实物资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不同,并且这些特征在城乡间、不同家庭结构的住户之间和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有所不同。新组建的家庭对租房的需求较大,随着家庭进入成熟期,对具有权属特性住房的需求增强,住房面积逐渐增大,住房价值不断提高;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家庭租房的可能性越小;家庭教育结构、家庭收入结构与住房面积和住房价值正相关,家庭收入往往成为决定住房面积尤其是城市家庭住房面积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劳动人口比例越高、户规模越大,住房面积越大;家庭性别结构、流动结构与住房价值负相关。房价也是居民家庭是否租房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综合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公租房、保障房建设,完善住房市场
针对刚组建的年轻型家庭对租房的需求,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出台针对特殊人群的优惠政策,继续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投入,形成通畅的住房市场过滤机制,为不同阶段、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二)提高教育水平
家庭的教育水平决定了家庭资产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对于改善家庭资产配置、提高居民资产选择能力有重要意义。应该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育程度和质量,尤其要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
(三)增加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状况是决定居民家庭实物资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促进资产财富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促进居民家庭实物资产合理配置、提高居民家庭资产选择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增加居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收入。通过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家庭比重。
(四)提高就业率
完善就业市场,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实行严格的失业登记制度,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同时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确保农村流动劳动力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享受同等的就业待遇。
[注 释]
① 资料来源: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04-28。
[参考文献]
[1]王跃生. 家庭结构转化和变动的理论分析——以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实经验为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 2008(7) .
[2] 马侠. 中国家庭户规模和家庭结构分析[J].人口研究,1984(3).
[3] A. F. Shorrocks.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Factor Components[J]. Econometrica,1982,50(1):193-211.
[4] 何兴强,史卫,周开国.背景风险与居民风险金融资产投资[J].经济研究,2009(12).
[5]邢大伟. 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选择结构的实证研究——来自江苏省扬州市的调查[J]. 华东经济管理,2009(1).
[6] Shang-Jin Wei, Xiaobo Zha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Rates: Evidence from "Excess Men" in China[R].NBER Working Papers,2009.
[7] 史代敏,宋艳.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J]. 统计研究,2005(10).
[8] 梁运文,霍震,刘凯. 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0(10).
[9] Clark W. A. V, Deurloo M. C & Dieleman F. M. Tenure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Micro - level Family and Macro- level Economic Shifts[J]. Urban Studies,1994,31(1): 131-154.
[10] Rosenthal L.. Income and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Owner-occupied Housing in the UK[Z].1989.
[11] Rudel, T. K.. Housing Price Inflation, Family Growth and the Move from Rented to Owner Occupied Housing[J].Urban Studies, 1987,24:258-267.
[12] 哈里·S·登特.下一个大泡泡[M]. 阮一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The Impact of Family Structures on Family Physical Assets
——Taking Housing as an Example
Guo Lin1,2
(1. Center for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Using survey data,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dimensions of family structures and family housing which socially represents family physical ass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ly formed family has a strong demand for rental. The education structure, the income structure, the labor structure and the family scale structure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housing area, while the gender structure and the labor structure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ousing value. Therefore, we propos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housing marke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ncreasing the household income and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rate.
Key words:family structure; physical assets; housing
(责任编辑: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