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如何减少离异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影响

2015-01-23金彦彤

企业导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

金彦彤

摘  要:近年来,我国传统家庭观念受到极大地冲击,离婚率不断上升。变化的家庭结构给孩子带来很多消极影响,进入到高校,辅导员怎样对待、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是所有离异家长以及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离异家庭结构中大学生身心存在的问题,提出辅导员如何解决离异家庭中的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结构;心理;辅导员

一、离异家庭结构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单亲家庭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他们常常会看到父母争吵、敌对的场景,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使孩子极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甚者更会表现出非常态的人格特点。孩子的孤独感:父母的离异,会使他们内心产生一种被父母抛弃的错觉,尤其是看到年龄相仿的人与父母同行、谈心时,更使他们的内心倍加痛楚,甚至对父母产生厌恶、憎恨等心理,也会令他们自身产生痛苦,再加之周围同伴的耻笑,更使得他们产生不愿与人交往心理的,表现为沉默寡言、仇恨父母,甚至发展为反社会的病态人格。角色行为的误导:家庭离异会导致孩子被迫与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生活。如果男孩与母亲长时间一起生活,他们会接触更多的女性的角色行为,如多愁善感等,使他们在生活中缺少了父亲阳刚之气的榜样,导致在性格里也会缺少这方面的元素,对其未来的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单亲父亲与单亲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对孩子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就会不一样,单亲父亲的教育方式以严厉惩罚型居多,所以单亲父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比较暴躁的性格。但人是很复杂的,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由于父母离异,迫使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或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老辈人和周围的人对这一群体的孩子过分同情、溺爱和关注,又会造成他们对他人冷漠、自私等缺点,再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教,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更有甚者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性格、心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研究结果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一般具有以下性格特点:放荡不羁、嫉妒心强、过分胆小和焦虑、情绪低落,很少能快乐起来、悲观,觉得低人一等、孤独,经常发呆、易烦躁发怒、惧怕某些动物、情景和人、不爱交际、喜欢撒谎欺骗甚至“破罐子破摔”等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和心理障碍。以上是离异家庭对学生性格上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孩子本身的想法更让人头疼,他们大多数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缺少点什么似的,一些不良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为:

自卑心理。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单方抚养,家庭经济情况会产生一些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的推委、学习的忽视、父母长期的冷战或争吵,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伤害。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低落。逆反心理。这往往是一种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仇视心理。有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久而久之对其心理的成长产生了不良作用,对学校和生活不感兴趣,甚至扩展为仇视身边的人,仇视整个社会。消极心理。一些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其产生不健康的消极心理,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每天郁郁寡欢,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三、辅导员如何教育离异家庭结构下的大学生

(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设计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了解学生入学前心理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情况、父母的教育方式、成长环境、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对其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等。其次,反映学生心理状态、特点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可以较客观地分析出学生一些心理状况。最后,学生对就业的期望、自我评价等,辅导员也可根据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择业的建议。

(二)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版块。建设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平台。通过网上匿名留言、电子邮件或线上互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辅导员对问题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引导离异家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交往。生活学习中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够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进一步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离异家庭的学生由于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离他们而去,与父母的交往受到了人为的遏制,学生会认为自己在家中无足轻重,所以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所以,加强离异家庭学生的交往意识,提高他们需要交往的心理,是缓解离异家庭子女亲子关系的有效办法,同时还能够促进其与同学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

(四)改变个别学生的偏常态心理。离异家庭的学生在破裂的家庭结构中生活,心理上会缺乏完整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从而导致情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觉醒水平、应激状态等都会表现出非常态的变化,从而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冷漠、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敌视同伴和亲人的心理状态。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要改变离异家庭学生的偏常态心理,减少离异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结构得以重建,适应社会需求,更好、更健康的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傅安球,史莉芳著.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6-39.

[2] 李醒东.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错位[J].心理学,2002,5:59-64.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心理小测试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