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观环境视角的苏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2013-04-29王福鑫王任
王福鑫 王任
[摘 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战略选择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在优劣势互见的客观环境里,苏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应选择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这一组合式发展战略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培养人才、培育龙头文化企业与文化品牌、提升产业品质与水平、避免同质化竞争等功能,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路径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集聚人才、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客观环境;苏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8-0072-06
战略管理客观环境视角的基本观点是,组织所处的环境是真实的,并与组织相分离,所有构成战略态势的环境都是独立于观察者。从这一视角出发,战略制定者应通过观察和分析客观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制定与环境事实相匹配的战略方案。为了制定一个与苏南环境事实相匹配并能引导苏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我们先分析苏南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联的客观环境。
一、苏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环境分析
1. 苏南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苏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经济基础好。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人民致力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苏南模式”,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见表1)。
上表显示,“十一五”期间,苏南的GDP总量和人均量都高于全国和江苏省的平均值,2010年的人均GDP更是全国平均值的两倍多。经济发展的成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坚实基础。
②文化资源丰富。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这里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相当丰富的优质文化资源。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苏州是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9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9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有336项非遗入选各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昆曲、古琴、缂丝、宋锦、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端午习俗6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南京、常熟、无锡和镇江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里、周庄、甪直、木渎、沙溪等古镇街水相邻,极富江南人文山水文化韵味。苏州园林和刺绣,宜兴紫砂壶,无锡惠山泥人,不仅是苏南精美工艺品的代表,而且以其厚重的历史传统成为苏南文化的象征。
此外,苏南还有兴文、助文、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和社会风尚。苏南人文荟萃,历史上就有“状元之乡”的美名,直到今日,苏南籍的两院院士也居各地之首。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为苏南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养料,也为苏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素材,而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和社会风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同全国的形势一样,进入本世纪以来,苏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增加值、从业人数、企业数量增长(见表2),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
④区位优势。苏南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坐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紧邻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南接经济文化发达的浙江省,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一方面,上海、南京甚至杭州这些人口密集、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为苏南文化产品提供了广大市场,如苏南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文化产品是这些城市居民乐于消费的产品。另一方面,这些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经营管理方法给苏南发展文化产业以借鉴和启示,甚至这些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式和习惯,也无不给苏南居民以影响。
为了明确上海对苏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我们运用断裂点法来计算上海与苏南4城市(因南京本身为一线城市,这里暂不将其计算在内)作用力分界点,表达式如下:
Bi=■
式中:Bi式中:i为、j两城市之间断裂点到i城市的距离,Pi、Pj为两城市文化产业规模,本文采用的是相关城市的2010年末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和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方面的数据资料,dij是两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我们依据长三角城市或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紧密的原则,以上海为中心城市,对苏南4市进行断裂点计算,得到的结果如表3。
由计算结果可知,苏南4城市的空间断裂点距离均偏向上海,各城市平均断裂点距离上海的距离占总距离的百分比超过70%,表明上海市对苏南4城市有较强的吸引作用。
⑤产业政策环境好,扶持力度大。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苏南的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自进入本世纪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从资金、税收、投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文化企业以大力支持。例如,苏州市人民政府在2009年1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规定:从2009年起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每年安排的资金不低于3 000万;在税收方面,对不同的文化企业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增值税、营业税、进口关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优惠政策。在人才政策方面,加快海内外中、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南京、无锡、常州和镇江都出台了类似的政策。政府的这些产业政策,不仅让文化企业直接受益,同时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了人们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和信心,这对于推动苏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由此可见,苏南发展文化产业在产业基础、文化资源、政策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2)劣势。苏南发展文化产业有显著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表现在:
①专业人才短缺。尽管苏南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高,但(除南京外)毕竟是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对文化人才尤其是创新创意人才的吸引力还是有限的,因而苏南与全国各地一样,存在文化人才短缺问题,而苏南的人才短缺又尤其突出。有研究表明,截至2009年底,苏州市有文化企业约8 700家,但创新人才只有5万人左右,平均每家企业不到6人。到“十二五”末,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720亿元以上,届时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需求总量则达到12.9万人左右,缺口将在5万人以上。苏州的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状况是这样,苏南其它地方,尤其是镇江、常州等市更是如此。
②龙头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稀缺。近年来苏南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的增加值增长快,但上规模的特别是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却不多。以无锡市为例,截至2011年底,无锡有上市企业74家,在证券市场可以说是形成了“无锡板块”,但在74家上市企业中无一家是文化类企业。2011年,南京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只有431家。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直接影响了苏南文化品牌的形成。苏南传统文化中的园林、古镇、刺绣等闻名遐迩,但现代文化产业中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却寥落疏廓。动漫是苏南现代文化产业的代表,在国家广电总局最早批建的15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中这里就占了3家,但至今还没有让人们记得住的动漫公司和卡通品牌。
③区位优势的不利面。前述苏南地处长三角中心,坐拥南京,东临上海,南接杭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这种区位应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上海以及南京、杭州可以成为苏南文化产品特别是旅游休闲娱乐等传统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可以承接上述城市的文化“来料加工”。但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上海等城市文化产品尤其是现代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甚至是专业人才的流向地,苏南本地不少文化人才流向了上海等中心城市。
④比较优势、资源互补与协作效益不明显。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尤其是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产业跨市域、跨部门融合与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文化资源的融合与共享,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比如,数字出版产业园(基地)几乎每个市都有,影视产业基地各市更不止一家,而动漫产业基地在苏南几乎是遍地开花。这种重复建设不仅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益的发挥,更是直接培育了同质化竞争,影响了本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上述劣势有的是历史形成的,但大多是在发展过程出现的。它们的存在会影响苏南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引起重视。
2. 苏南的机会与威胁
(1)机会。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其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余缺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中共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这是继中共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国务院公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后,又一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以及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目标的确定,必将影响国家产业政策向文化及其产业倾斜,也会吸引更多的资源配置到文化及其产业。因此,文化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建设和发展高潮。②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开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的主要任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文化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业链长、受益时间长、高技术化的产业特性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泛重视。2010年2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了“八点意见”,其中第七点就专门讲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因此,这种经济环境必然有助于包括苏南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2010年,国务院制定并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该《规划》在第三部分的“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中确立了“一核九带”的空间格局,其中规划沿湖发展带“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沿运河发展带则“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沿湖”和“沿运河”发展带都包括了苏南的主要地区。所以,这一《规划》的实施,对苏南发展文化产业也会形成利好。
可见,苏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最佳机遇期,认真地把握机遇,适时地调整政策和措施,将会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威胁。苏南发展文化产业是时机,但同时也面临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来自3个方面。①竞争威胁。苏南发展文化产业主要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的竞争威胁。国外的竞争威胁主要来自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文化产业强国,国内的竞争则来自内地省市尤其是周边省市。例如,苏南重点发展的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会展等产业,不仅受到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文化产业强国的压力,同时也受到国内上海、北京、深圳等传统和新兴城市的强势挤压。即便是苏南的园林、古镇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也会面临来自浙江、上海、安徽以及省内扬州、淮安等省市的挑战。可以说,苏南所面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②同质化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苏南内部。苏南5市同处一个地理区域,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文脉相通,文化资源相近或相同,而近年来的文化产业发展重点近乎一致,都在发展动漫游戏产业,都在搞出版基地、影视基地。这样就产生了苏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同质化问题,苏南内部竞争就在所难免。③投资风险。文化产业既具有能耗低、回报率高、产业链长的特点,也具有高风险、周期长的属性。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不仅受消费习惯、消费兴趣的影响,更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相对于其它商品市场,文化消费市场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加之,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种属性赋予了它对政策的依赖,这种依赖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投资领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尽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的确定,文化产业的这种依赖性正在逐渐减弱,但短时间内不会消除,投资风险依然会存在。
综合上述分析,苏南尽管存在劣势与威胁,但总体的客观环境是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二、苏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文化产业的当前客观环境,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应是苏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适宜的战略选择。
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是一个递进式的组合战略,它以专业化或专门的生产经营为起点,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区域特色和国际文化市场为目标,通过文化产品(服务)开发、生产、营销等生产过程或环节上的专业化、专门化,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服务)的差异或特色,并以这种差异和特色赢得包括国际文化市场在内的竞争优势。战略中的专业化、差异化和国际化各有工作重点和目标,但3者紧密联系,相互支持、互相促进,构成一个战略整体。
从内涵上看,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就是区域内产业单位集中优质资源,实行集中或专门生产,形成特色行业和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最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由此而赢得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
从功能上看,具有6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首先,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可以更好地实现分工协作,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区域内的生产企业从自身的条件和客观环境出发,选择合适的产品(服务),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专门化或集中生产。文化企业的这种专门化生产在区域范围内是实现了分工与协作,并通过这种分工与协作节约了社会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发挥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一个区域,其所利用的有效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好有限的资源,以发挥其更大的效能,是决策的关键。专业化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以专门化的生产和经营,充分利用资源,形成具有鲜明个性或差异的产品(服务),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第三,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能够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以创意为基本内核的文化产业需要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而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引领下的文化产业,以其专门化、集中化、个性化的生产和经营,为专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这样,知识、技能与产品、人才与产业就找到了结合点,并在这种结合中共进步、同发展。同时,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的生产经营也能培养和造就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够培养高技能人才、国际化人才。
第四,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能够使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培育文化品牌,形成龙头或骨干文化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下,作为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扬长避短,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明确发展目的,确定生产开发的重点,开展专业化或专门化生产经营,并持之以恒,不仅能够生产开发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而且能够通过这些特色产品或服务培育本企业甚至本地区的文化品牌。同时,文化企业的专业化生产经营能够集聚人才和技术,以及吸引资金和投资,使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
第五,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可以提升苏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品质和整体水平。专业化的生产经营,集中了生产主体的有效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对传统文化产品生产流程进行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并增加新的产品或服务类型。同时,在专业化生产和技术创新中创造新的文化业态,增加新型的、现代化的文化产业门类,让苏南始终走在文化产业的前沿。这样,就使苏南文化产业的品质和整体水平提升了一个层次,长期坚持,便可保持续稳定发展。
第六,避免或减轻同质化竞争。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引导企业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在技术、人才、设施设备、资金、市场、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专注于某个或几个领域高品质、高附加值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经营,避免同其它企业特别是本地企业的多领域竞争。另外,在专业化引导下,企业以技术、人才和创新为驱动力,能够激发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联合技术攻关、强强联手的自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轻本地区企业同质化竞争压力。
三、苏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苏南实施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路径是多层面的,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实施创新驱动
推进苏南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实施科技创新,首先应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为全社会特别是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更方便、更有效的服务。其次,认真作好文化产业和科技发展规划,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积极引导文化企业进行文化和科技创新。第三,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文化企业在文化和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引导作用,构建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和支持创新主体特别是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障可持续的科技创新。第四,完善政策,严格执法,加大对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创新创造者在创新创造中受到尊重、收到效益。
2. 集聚人才
苏南地区要赢得主动、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应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①明确人才集聚的重点。根据苏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战略要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苏南最急需的是高层次文化产业领军和高技能人才包括有特殊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是苏南地区文化产业人才集聚的重点。②创新人才引进的政策。过去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多是给房子和票子,这些政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对相当多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更看重的还是事业平台和发展环境。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引进政策上要突出平台建设、发展环境营造,包括园区内实验设施设备的提供、社会荣誉的评定、舆论宣传等等。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逐步从引进为主、引进与培养并行过渡到以培养为主。对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应抓好项目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高层次人才。④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进行制度创新,对引人、留人和用人进行全面的顶层制度设计,营造人才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3. 培育龙头文化企业
龙头和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树立“企业自我发展”和“政府扶持引导”的双重战略取向。政府的扶持引导,首先要明确目标,即通过5年~10年的扶持引导,形成10家左右主营业务年收入超50亿元、在国内同行业中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企业,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为同行业中的国际知名企业;其次要突出重点,按照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将基础较坚实、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企业选定为重点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扶持和培养。三是要引导、支持和督促文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尤其是加大对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革创新力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让具有传统优势的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四是要加大文化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
4. 创新体制和机制
苏南地区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墨守成规,正确看待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的转换,充分认识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其次要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区分和把握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功能,明确经营性文化单位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坚持社会效益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放手让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第三要加大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力度,让中央、省委省政府以及本地政府制定的各项文化政策特别是文化产业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让这些政策产生效应,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第四要加强制度创新,特别是要加强国有文化企业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创新,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长效机制。
5.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是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不仅仅在3次产业间的调整和优化、实现3大产业之间协调和升级,同时也是各次产业内部行业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各次产业内部关系的协调与升级问题。苏南地区在实施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该对文化产业进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扬长避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作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那些有形资源消耗少、成长性好、能很好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的行业,要大力扶持,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服务)做精、做特;反之,则下决心淘汰。特别是要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文化业态,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
6. 整合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资源
按照专业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思路和要求,整合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资源,突出产业园区的集聚功能、孵化功能和创新功能。一方面,调整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对那些已规划但未开工并有明显重复建设性质的园区要下决心放弃;另一方面,对已建成运行的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应按照专业化、差异化的战略要求,做实、做精、做特,挤掉“泡沫”,“实心”发展;再一方面,在保障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的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增加实验设施设备投入,搭建起较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入园文化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尤其是产品和技术创新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增强园区或基地的吸引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为使苏南优势得到更好发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苏南5市应建立推动苏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比如建立一个常设机构,或建立联络员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商讨会议,使苏南5市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讨磋商常态化,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年,应充分地协商研讨,让苏南的文化产业更协调、更健康地发展。
上述几个方面是苏南实施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路径,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就能够达成苏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实现苏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苏 雁,许学建.苏州:文化成为转型新引擎[N].光明日报,2012-08-15(11).
[2] 常熟理工学院课题组.苏州市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研究报告[R].2010.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Jiangsus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View of Objective Environment
Wang Fuxin,Wang Re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Abstract: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the strategic choice is crucial.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in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with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Southern Jiangsu should choose a professional-differential-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modular development strategy brings about several functions,for example,improv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allocating resources rationally,fostering talents,cultivating leading 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cultural brands,upgrading industrial quality and level,avoiding homogenous competition and so on. And the main approaches to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should cove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gathering talents, cultivating leading cultural enterprises,innovating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development strategy;objective environment;Southern Jiang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