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影响
2017-02-22邱小艳
摘 要: 采用自编青少年良心问卷调查了8316名青少年,研究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高,单亲家庭次之,重组家庭再次之,寄养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低。这说明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影响青少年的良心能否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家庭结构 青少年 良心发展
一、引言
良心作为“立德之本”,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而他们的良心能否健康发展关乎中华民族能否伟大复兴。同时,青少年期也是個体良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成年期道德品质能否良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因此,有必要探索青少年的良心问题。
家庭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源头,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对个体的道德品质能否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遗憾的是,近年来因离异等诸多原因导致完整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了一些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等不健全家庭。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家庭结构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供参考,为家长及学校教师提供借鉴。
尽管从古至今国内外研究者对良心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良心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本研究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良心界定为善良、仁义之心,具体表现为恻隐心、羞耻心、是非心、孝敬心、感恩心、诚信心、责任心、宽恕心[3]。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从全国24个省市选取8316名青少年,回收问卷7772份,剔除缺失值过多及存在明显反应倾向或说谎倾向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7178份。其中完整家庭被试6354人,单亲家庭被试429人,重组家庭被试153人,寄养家庭被试78人,164人信息缺失。
(二)研究工具
1.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用于了解被试的人口学特征,含年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等基本情况。
2.青少年良心问卷。采用自编的青少年良心问卷,该问卷由42个项目组成,含羞耻心、恻隐心、是非心、宽恕心、孝敬心、诚信心、感恩心、责任心8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良心发展水平越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
(三)研究程序
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选择早晚自习或上课时间集中施测,当场回收。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被试以自愿的原则接受调查,匿名作答。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表1显示了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的良心发展状况。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表1 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比较
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良心问卷总均分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F=18.267,P=0.000)。事后检验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高,单亲家庭次之,重组家庭再次之,寄养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低。
从具体维度上看,除诚信心维度外,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其余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也都十分显著。在羞耻心维度上,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恻隐心维度上,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青少年,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是非心维度上,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宽恕心维度上,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孝敬心维度上,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青少年的得分最高,单亲家庭次之,重组家庭再次之,寄养家庭得分最低;在感恩心和责任心两个维度上,完整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和寄养家庭,单亲和重组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
四、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彼此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再次是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寄养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低。此外,在具体维度上,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除诚信心外的其余7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完整家庭得分最高,寄养家庭得分最低,这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果。美国学者关于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会对子女的品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曾练平的研究发现:双亲抚养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高于寄养的青少年[5]。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与其余三种残缺家庭相比,完整家庭的孩子能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双亲的情感温暖,亲子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以往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融洽的亲子关系是促进良心发展的重要因素[5,6,7]。其次,家庭的解体还会导致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衰微[8]。根据结构功能理论,父亲和母亲均有独特的功能,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会影响到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含经济支撑、家庭照顾、角色示范等方面,尤其是残缺家庭对孩子可能会疏于监管[9,10]。这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良心的健康发展。Hoffman的研究表明父亲缺位会影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良心发展[11]。
不过,与寄养家庭的孩子相比,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尽管因父母一方缺位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但至少还能感受到来自原生父母中某一方的温暖。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则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非但得不到来自原生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原生父母的信息都不确定或不了解。以往研究表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会体验到“家系困惑”,即“一种潜在的身份认同困境”,会带给其巨大的心理压力,会破坏其安全感[12]。此外,寄养家庭的青少年的依恋类型通常是不安全的,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以上因素均会对其良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使其在社会成长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
导致重组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低于单亲家庭的原因可能在于重组家庭的家庭关系相对更复杂、更脆弱,家庭矛盾更多,家庭稳定性也相对较低[13]。重组家庭的青少年要与继父或继母及继兄弟姐妹一同生活,心理上可能难以接受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方对其也可能会有排斥心理。其次,他们与继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潜在的情感竞争与敌意。由于重组家庭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和谐甚至充满敌意的家庭环境中,因此良心发展会遭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重组家庭青少年的父母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可能存在许多误区[14]。一方面,亲生父母可能会由于心怀歉疚而对子女采取过度补偿式教育,对孩子过于娇纵宠溺;或将孩子视为寻求新幸福的累赘而推给另一方,疏于关心和照料,另一方面,继父母可能会因为其敏感身份而心存芥蒂,对继子女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其良心的健康发展。当然,并非所有重组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再婚并非一定会对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不过我们仍应引起重视。如何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如何处理好再婚后家庭的各种关系、如何避免教育上的诸多误区是重组家庭的父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的良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对青少年的良心能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学校及社会应注重对那些特殊家庭的青少年的教育,减少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不良影响。
首先,父母应尽可能地维系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青少年的良心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不得已而选择离异或重组家庭,就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冲突,尤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对方或对方的亲人。负责抚养的一方要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父母一方面要处理好再婚后家庭的各种关系,做好孩子的心理引导工作,帮助其从内心深处接纳继父母及继兄弟姐妹。另一方面,要避免教育上的诸多误区,既不能对孩子过于娇纵宠溺,又不可疏于监管。寄养家庭的青少年的抚养者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陪伴,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及自信心。
其次,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氛围,消除对家庭不健全的青少年的歧视与偏见。教师对待非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要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及时加以鼓励,同时教育和引导班里的同学接纳和尊重他们。学校应对这些青少年进行适度的补偿教育,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家庭的解体导致的一系列变化。
最后,社会应为这些家庭不健全的青少年提供重要的支持性力量。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法律或政策,切实保障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的权益。社区也应成立专门的帮扶机构,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这些特殊家庭青少年足够的支持与关怀。
参考文献
[1]Hart,D.,& Carlo,G.Moral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
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J].2005,15:223-233.
[2] Matsuba,M. K.,& Walker,L.J.Young adult moral exemplars:The making of self through storie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5,15:275–297.
[3]邱小艳.青少年良心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240-244.
[4]汪天德,汪颖琦.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J].青年研究,2000,4: 42-48.
[5]曾练平.青少年良心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Kochanska,G.Mother-Child 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and conscience development:From toddler to early school age[J].Child Development,1997,71(2):417-430.
[7]嚴逸云.中学生良心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岑国桢,顾海根,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新进展[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韩晓燕,魏雁滨.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四大理论视角[J].浙江学刊,2004,1:207-214.
[10]王金云.我国特殊结构家庭子女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252-255.
[11]Hoffman,M.L.Father absence and conscience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4(3):400-406.
[12]王玥.家庭寄养青少年的家系困惑与抗逆力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14,15:11-15.
[13]金一虹.再婚与再婚家庭研究[J].学海,2002,1:90-96.
[14]周晓红,谢巍.再婚家庭教育的误区与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14-21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5B09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