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科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3-04-29马海峰
马海峰
摘 要:我们要把科学的探索精神植入每一位学生脑中,让学生具有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的敏感之心。
关键词:激发兴趣;师生探究;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科学教师,这其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从科学探索中获取快乐,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这要求科学教师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引导学生。
一、巧用课堂,激发探索兴趣
作为农村学校的学生,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一般。在科技创新思维方面比较薄弱,我采取了以学习课本知识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学生获取的科学知识几乎都来源于课堂,去课外挖掘的知识很少。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利用好农村这地域优势,要鼓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知识,利用课堂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深层次地挖掘更多的内容。
学生都喜欢动手,也都乐于去交流活动成果。例如,在科学三年级下册,有关养蚕的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蚕宝宝。这个活动,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有一定的优势,学生不要为没有桑叶而犯愁,在回家的路上总能摘到几片桑叶来喂养自己的“小宠物”。教师便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去发现更多的信息。教师要利用课堂的几分钟时间去交流养蚕中的小发现。
这样就会在养蚕的活动中,花更多的时间去留意蚕,会不断地去寻找、收集信息,并且会开心地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发现,不仅带动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且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将不断地提高。
二、利用课间,师生共同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中个体知识的自主建构是以共同体成员间的社会性协商为背景,而不是建构个体孤立完成的。在科学竞赛中,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往往体现在肤浅的层面,因此在前期探究中往往是师生共同合作。
在各项科学竞赛中,学生的各项科技成果都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例如,科学趣味比赛中的叠高塔。比赛规则:在底部放一枚象棋,然后向上叠象棋,看谁放的象棋多。起初,学生觉得很简单,一枚上面放上两枚,类似的往上叠,再在两枚象棋之间插入棋,不断向两边延伸插,这样叠好的模型类似于一扇墙。但稍有不慎,整个模型就会因重心不稳而倒掉。于是大伙又继续探索,想到重心更稳的柱子形状。一颗上面放三枚,三枚三枚往上叠八层左右(开始几层要手按着棋子,否则棋子就会倒下),接着把柱子扩大成五枚,再到七枚,最后转换成九枚,这样棋子比先前多了很多(如下左图)。但大家仍不满足于现状,最后又想出了新方法,对第二种方法进行改进,以叠三枚棋为准,再向周围插棋,如同将第一种的三面墙组合在一起,不但叠得更加稳固,而且棋子叠得又多(如下右图)。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家不断地探索出新的叠棋方式。
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研究,使學生更快地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本领,不断增强了学生的探索之欲。在教师和学生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让学生活泼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对科技的探索创新之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不局限于已有的结论和见解,而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结论和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依靠教师的培养,特别是科学教师。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依靠教师的培养,特别是科学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新课标中指出:“小学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被社会广泛认同。作为科学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产生疑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产生了疑,是思维运作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师要大胆地鼓励与支持提出疑问的学生,要精心加以呵护。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要提倡打破砂锅问道底的精神,要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教师长久的努力。我们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科学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教育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