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想象 仔细揣摩 训练直觉
2013-04-29林秀梅
林秀梅
摘 要:语感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听、说、读、写的灵魂。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思维训练的角度,通过启发想象、仔细揣摩、训练直觉,阐述了对小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感;思维训练;意境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發展思维。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吟诵法、品味法、积累法……各有千秋。我认为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培养语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如下做法是可以尝试的:
一、启发想象,进入意境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性为主体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但这些形象不是眼睛能直接看到的,即不是视觉形象。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内心的视像。只有把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才能获得语感。如,在《梅花魂》的教学中,对于外祖父珍爱墨梅图,不许“我”摆弄这一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外祖父的表现分解成几步:拉下脸来;训斥妈妈;刮去污迹;慢慢抹净。这样,学生头脑中会像放电影一样展现出一个个活动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可以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喜爱,从而深深感受到这位华侨老人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
有些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不是靠局部理解所能掌握的。教学时,必须从整体入手,从大处展开想象,对语言信息进行大体的复制、加工、组合,在内心视觉中浮现整体形象。我在《草原》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录音朗读边想象草原的景色。听完之后,问学生:“你们看到草原了没有?刚才闭着眼睛听朗读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草原很美,它美在哪里?你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学生展开想象,草原如诗如画的美景自然定格在脑海。
二、仔细揣摩,披文入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语感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文章的作者通过书面语言这个载体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转化为语言信息。而这些思想感受,只有经学生自己仔细揣摩,反复意会,才能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挖掘语言文字的深层意义,使学生受到文章的感染熏陶,从而达到文道统一。而只有在不断思维的过程中,语感训练才更具功效。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把小女孩红润的脸颊、微笑的面容、初升的红日和小小的尸体、烧过的火柴梗、阴暗的墙角同绘在一个画面上,这是极不协调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质疑思考:作者为什么把小女孩描绘得那么美?为什么把美好的和凄惨的情景同绘在一个画面呢?学生通过反复揣摩,体会到美好的画面是写小女孩临死前还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中;凄惨的画面说明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任何美好的向往只能像烧过的火柴梗那样灰飞烟灭。这样,在学生浮想联翩之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使学生认识升华,不仅能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语感。
三、刺激思维,训练直觉
“语感是对特定环境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整体感知和把握。它是一种语言心理直觉。”(郝嘉杰)。直觉思维是没有经过严密推理和论证,凭直观材料迅速“猜度”到问题实质的心理现象。可以说,语感的核心是直觉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具体做法是:
1.鼓励学生大胆猜度和假设。如,教学《半截蜡烛》时,上课伊始,教师可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教学之时,又可提这样的假设:“假如你是伯诺德夫人家的一员,你可能会想到什么办法,来保住蜡烛里的机密?”而在教学之后,还可提问:“课文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你能为课文想出其他的题目吗?”启发学生作出各种推测,进行辐射思维。这样有助于语言直觉的感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
2.经常进行快速思考,快速回答,训练学生凭直觉回答问题的能力。
3.经常进行整体认知教学。其教学模式可为“整体—部分—整体”,以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从而促进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牵涉到知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智育与美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其他方面的耐心培养,这样多管齐下,并逐步提高,才能真正达到积淀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