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暗示”改变学生的坏习惯
2013-04-29徐晓霞
徐晓霞
摘 要: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虽然改变学生的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反复地做工作,但好的“心理暗示”的确有神奇的魔力,它能让学生向我们希望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出色。
关键词:心理暗示;赏识;坏习惯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一个医院里边,一个病人得了癌症,他在治疗过程当中,心理上很痛苦,疾病给他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这个时候大夫一方面给他药物治疗,另外一方面给他做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时候,大夫跟他说:“你抵抗力比较强,身体里边的抗体完全可以战胜癌细胞,如果你愉快地生活起来的话,治愈是很有可能的。”他自己对生命也很珍惜,晚上睡不着觉了,就开始想,我怎么想象我的抗体能够战胜癌细胞呢?究竟这抗体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呢?他把抗体想象成一个小动物型,而且这动物非常厉害,他正在慢慢地逼近癌细胞,快接近他了,快接近他了,他已经张开了血盆大口,一口吞进了一个癌细胞。他这样想了以后,就非常振奋,人也变得轻松多了。结果每天他都做这种暗示性的训练,都做这种想象,加上药物治疗,一年以后,他的癌症治好了。
看到这个例子后,我深受启发,既然疾病可以通过暗示疗法治愈,那么问题学生不也可以通过暗示让他改变坏习惯,变得越来越好吗?
班中有个叫舜舜的小男孩,十分调皮,打架骂人是家常事,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认真做,是个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虽然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原来的班主任老师就提前给我打过“预防针”了,但是开学的第一天,我还是被迫领教了他的“厉害”。刚下课就有三名学生“排着队”来找我告状。舜舜不是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了,就是去捞学校小池塘的鱼,要不就是爬假山被监督员记名了,我的头一下子大了。本来对班级情况不太熟悉的我,开学第一天已经够忙乱的了,他还来给我“添乱”,我的气不打一处来,叫过来严厉地瞪着他,谁知他竟满不在乎地拿眼睛斜着看我。本来想继续“发作”的我,一看他逆反的表情,一下子冷静了下来。怎么办?我的脑子飞快地转着,这是一个不缺少批评的孩子,但却缺少真正的赞扬和信任。对,我要先从改变自己的态度做起。于是,我俯下身,微笑着对他说:“听其他老师说,你以前经常欺负别的同学,但今天你一个同学都没有欺负,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希望你能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帮老师监督其他同学的课间活动是否合格,你看怎么样?”他没想到我会这样处理,先是一愣,接着高兴地点了点头。第二天一到校,我就说:“相信今天舜舜一定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课间‘文明监督员。”一上午他都努力地克制自己,并且鼓励其他同学,还真像样。为了防止他下午再“反弹”,课前十分钟我又对他进行了表扬,他的劲头更足了。一连几天,我采用了各种方式对他进行“暗示”,别说,这招还真管用,几个星期下来,他再也没捞过鱼,也没爬过假山,只是偶尔打扰别人活动,但比起以前打人可是进步多了,简直跟换了个人似的。于是,我又着手改正他上课说话的“毛病”,我事先和各个任课老师都打了招呼,不论是谁上课,都会说“相信这节课舜舜一定是最遵守纪律的学生”,并且在课堂上,只要看到他做好了听讲,就立刻奖励他“小标志”。随着“小标志”的增多,他也越来越有信心,就连家庭作业也认认真真完成了。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很聪明,接受能力也很强,虽然之前学习并不努力,但成绩依然不错。于是我在班会课上肯定了他的进步,希望全班学生都向他学习,并“奖励”他担任语文科代表。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每节课前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作业本也會及时收齐。语文课堂上他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听讲认真,回答问题也十分积极,对语文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连他的妈妈也惊讶地说:“真没想到,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虽然改变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长期反复地做工作,但好的“心理暗示”的确有神奇的魔力,他能让学生向我们希望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