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3-04-29黄绍平
黄绍平
摘 要:有效的生本式数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好课堂”理念,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备课、上课和评价。只有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学课堂教学才更富实效。这样,有效数学课堂也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研读教材;目标定位;合作探究;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认真听讲、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追求有效的生本式数学课堂教学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以卓越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它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真实起来,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呢?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研读教材、学习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对教材不熟悉、不了解怎么去做引导者呢?首先,理清教材中每一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阅读,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卡通语言。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课堂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设计做好必要准备。
二、确切细化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目标要从本班学生现实的基础出发,学习现状出发,考虑学生的情感起点,考虑学生的技能起点,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度等。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果单纯教学面积,一般的学生会记住公式基本上能进行计算,根据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做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体验平行四边形拉动对角也会变成长方形,学生也能理解两者的关系,上课时能收获一堂师生较为有效的数学课。
三、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合作、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我根据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96页第8题的铺垫做如下组合:我先让学生求出这道题中梯形面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梯形也可以分成以前学习的三角形面积来计算。学生也能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再次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问: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分才能得到两个相等的梯形?(让学生画、剪、说)再出示某学生剪的两个相等的梯形。问: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原来那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列式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先剪后拼易知一个梯形是整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得积的一半。例如,教学“可能性”时,先让学生猜测,其次转动大转盘分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验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课堂的快乐,得出了数量越大(份数越多),可能性越大,反之可能性越小。当然,在学生合作探究时需要教师走进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体验。让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发展,课堂随时都处在一个有效发展的整体中,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课堂有效,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达到高效;只有充分实施有效课堂,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只有用智慧和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才有机会迈向卓越课堂。然而,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总之,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作者单位 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龙井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