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2013-04-29袁春霞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学生学校

袁春霞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在积极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略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1]。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都很重视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更应如此”[2]。《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3]。

中学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期。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现实的困境,教育形式化,内容空洞化,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必须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困境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

1.教育主导者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学校领导和德育处是对学生进行整体爱国主义教育的机构,在日常管理中,运用升旗仪式、全校性的大会和集体性的活动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各课老师也担负着将爱国主义内化到教学内容中去的任务,特别是中学政治课教师,更是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没有把《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落到实处,没有具体实施细则,有些学校只注重形式,而不管活动效果,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看完没有信息反馈,完全达不到教育效果。

此外,有一部分教育主导者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不高,有些人自身都不能够准确理解和完全领会爱国主义的实质,这些都不利于中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塑造,不利于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

2.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内容空洞

当下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多运用历史名人、领袖人物、革命先烈的事迹作为教育内容展示给学生,比如刘胡兰英勇就义,雷锋舍己为人等事迹。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特征,使得他们对于这些值得我们敬仰的人及其行为,只能存在一种表层的观看心理,不能完全理解和领会其中深刻的意义,难以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育内容上,学校教育内容空洞,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结合不够。中学生有其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对于直观性的东西和感兴趣的东西更容易接受。比如,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由于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接受,因为对于有的学生来讲,社会主义是什么都还没弄清楚,更别说要他树立社会主义信念了。

3.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层次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多层次的,既要包括爱国教育,也包括爱校教育、爱家乡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作为学生,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校,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要为自己是学校一员而感到骄傲,在这方面很多学校忽视了爱校教育;学生也要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中国地域宽广,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杰出人物和历史贡献,许多中学生并不了解家乡,也无法真正建立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国际主义一方面强调的是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应该与其他国家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共同进步。但是现在许多中学生没有这种国际主义思想,教育者也未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得一部分学生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4.教育方法单一,形式主义严重

在教育方法上,灌输式教育仍然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在一些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开几次主题班会,老师宣讲,学生跟从。这种方式对于主体意识尚不完全的小学生或许是有效的,但是对于个体意志逐步增强的中学生来讲,这种方式的效果是最差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完全抗拒这类枯燥单调的说教。由于缺乏教育实践活动,爱国主义很难内化成学生的内在情感并进一步付诸行动,很多中学生的爱国主义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行动。

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1.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上形成了多元价值的倾向。以往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思想不再是主流,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成为人们新的价值取向。从积极方面来讲,强调个人尊严、权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进步;从消极方面讲,滋长了一部分人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和拜金主义思想。这些负面影响,也深入到了校园,部分学生只注重对自己是否有利,没有责任感,完全不理会他人的感受,甚至极端地自私自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2.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特点,已经具备独立的主体意识,对于老师教育教导的内容,有自己独立的分析鉴别能力并且选择性地接受。有的教育者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居高临下,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无视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评价能力,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与灌输,照本宣科,一味强制学生盲目服从,结果适得其反,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

同时,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初中生来讲,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内容他们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高于初中生,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对他们来讲,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3.学校片面重视升学率

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中学片面强调升学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中国现行的人才选拔系统看,高考仍然是一根让学校和家长无法回避的指挥棒。大多数家庭都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基于家长的期望和要求,以及社会以升学率作为对于学校优劣的评价标准,学校也不得不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来,并把学生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在这种压力下,学校和教师就没有多少精力可以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偏重业务,轻政治素质,一切以成绩为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导致在中学里,即使国家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学校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三、对策

1.弘扬爱国主旋律,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发展的曲折性

当前,在一些人的心里,把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认为自己是爱国的,但对社会主义制度却产生怀疑。邓小平同志提出:“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2]。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让他们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通过大量的资料、图片、数据,让学生看到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世界第一。而在面对重大灾难时,社会主义优越性表现得更加深刻,如2008年四川发生特大地震时,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救助受灾群众,并号召和发动全民共同努力,抗击灾难,重建家园。这样,当他们意识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优越性以及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绪。

同时,也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还不够成熟。根据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来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到21世纪中叶,到那个时候,才能初步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由于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社会,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根本否定的基础之上的,必然会遭受到来自西主资本主义方面的敌视、渗透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也是导致其发展曲折性的重要因素。

2.注重落实,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深化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中学的各门课程特别是中学政治课中去。同时,丰富中学教材内容,特别是文科教材中增加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伟大成就、爱国人物、爱国事迹;在政治课教材中增加忧患教育内容,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要客观看待,让学生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意识。

中学爱国主义教育重在落实,各级教育机构领导干部要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德育处、青年团、少先队组织、教师具体负责,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具体落实,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一般性教育以外,还应该开辟第二课堂和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收看反映爱国主义的电影、电视剧,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在学生中,有意识地塑造身边的学生或者爱国典型,时空上的接近感会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在日常宣传方面可以运用板报、校训、标语、开展爱国知识竞赛以及学生随处可见的国旗国徽等标识,形成爱国主义的氛围,对学生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此外,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孩子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会上网,可以说中学生是接触和使用网络最为密集的群体。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和最新的途径,有利于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所以,要加强网络舆论导向,净化网络环境,运用高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4]。

3.家庭、社会和学校要加强互动,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日常化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成长与成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支撑,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互为补充。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团结合作。首先,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遵纪守法教育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并且把这类教育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内化为中学生自为的意识。其次,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除了利用好课堂这个重要渠道以外,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庭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反馈信息,加强教育效果。再次,社会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党和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要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社会风气,在宣扬真善美的同时坚决打击各类假丑恶现象,给学校、学生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主义国家充满信心。唯此,才能打造一个学校、家庭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日报,1994-9-6(3).

[4] 张朦.当前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经济研究导刊,2012(11).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学生学校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学校推介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