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意识的培养

2013-04-29甘云萍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回归语文教学习惯

甘云萍

摘要:谁能造就教育传奇,在教育竞争中书写自己的风云历程,初中课改在中国是短暂的旅程还是“大一统”的降临,中国初中语文教育的辛酸历程是换得些许成就与自豪还是在冲击中消逝,“语文意识”:一种最平凡的语文教育方式,却蕴含无数失败的教训。语文教育是选择偃旗息鼓,还是选择异军突起,我们的“语文意识”面对语文教学又该何去何从?试问有谁不愿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神话,英雄煮酒,一路高歌。本文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文意识;回归;语文教学;习惯;牢固

如今的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今天是“五步法”,明天是“异步教学法”,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那么,到底哪一种教学方法才是披荆斩棘的双刃剑,是教育精英们要去追求的真缔?造就本省甚至国内一流的卓越名校到底靠什么?是硬件、人才抑或资本;是结构、制度或是文化;是知识、思想还是智慧。诚然,教育亦如博弈,拼什么赌什么,人为车,经验为马,资本为炮,何为帅呢?唯教育意识能行之更远。同样,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更好的优秀成绩,“教”诚然是一个方面,但我们面对的主体是学生的“学”,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了“语文意识”,我们才能在教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了解学习语文的目的,并具有一个真正的“语文意识”形态。语文教学的“真谛”在哪里?我认为还是一个真正“语文意识”回归的问题,我不禁在想,中国最早的“私塾”时代为什么能够造就中国文学史上的诸多“才子”“大家”,而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无可奈何地面对“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尴尬。语文教学的归属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而“语文意识“则是不可或缺的阶梯,是必要的前提与基础。既然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语文意识”,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语文意识”乃至正确运用“语文意识”呢?也就是说,如何使“语文意识”回归语文教学呢?

一、加大对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地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种因素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能无目的地随心所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那么在选择任何语文教学方法之前,“语文意识”的培养是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

二、强调语文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

托尔斯泰说过:“好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学科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不一样,教育方式也形式各异,还有学生的先天条件(我总认为学好某一学科需要不同的天赋,或许这有些偏颇)是与生俱来的,习惯都是在后天经过慢慢训练而形成的。尤其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它所经历的过程必定十分漫长,训练的难度也更大,但教师只要坚持不懈,用科学的方法去训练,则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三、语文意识,应该是对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审美意识

对于语文思维比较敏锐的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思考,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欣赏其中优美文字与句子的运用,甚至可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对文章“听其音,辨其形”,由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处处需要闪烁思维的光辉,那么这个光辉从哪里来,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语文意识“。当语文教师把目光与教学方法只停留在形式及内容层面上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无疑是非常失败的。朱光潜先生在《文学和语文的关系》中所言:“精确妥帖的语文,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言,艰苦的挣扎等等。”这个呼声还不能让所有的语文教师醍醐灌顶吗!例如,“红杏尚书”宋祁的《木兰花》中“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一句,“风光”二字领起全篇。何谓“风光”?辞书辞典上说是“风景”。科学家若来解释,会说,就是“空气和阳光”。这原本不错,只是忘记了我们的语文特色,它比“物理化学名词定义”包含的要丰富得多。风光,其实概括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关系,它不但是自然景色,也包含着世事人情,也就是要加上人意欣悦。如果没有后者,就什么也没有了。

四、语文意识是需要反复强化才能够牢固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意识的形成都必须反复强化才能牢固,“语文意识”尤甚。所谓“学以致用”,无论是感知、理解,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运用表达,在语文课堂只注重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等方法无疑都是“半程式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方式都忽略了表达性阅读,迁移性阅读,即使在教学上对内容怎样地深挖掘,也会使阅读效率低下,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因此,虽然“语文意识”是一个只可意会,颇难言传的概念,但我们必须要承认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意识”既是前提与基础,也是阶梯与纽带,要始终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与理解程度,并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使他们的大脑发挥感知、理解、联想、想象、情感等各种功能,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语文教师要体现自己学科的特点,一定要脚踏实地,高举“语文意识”的旗帜,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使学生形成对语文的正确关注之后,便会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加上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积极引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深切地明了语文的味道是回家。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2.朱光潜,《文学和语文的关系》

3.彭小明,《语文意识论》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回归语文教学习惯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