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角色人与自然人形象反思

2013-04-29胡月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

胡月

摘 要:教师不仅是承担着职业性的一个角色人,更是一个有生命性的自然人,基于社会期待下的教师角色,正朝着失衡的方向发展,教师的自由发展被“道德高标”的呼声淹没,教师角色也被“神圣化、工具化”,因此有必要回归教师本真状态,保持对教师生命质量的追问。

关键词:教师角色 角色人 自然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18-02

当代教师淹没在时代的需求中,社会自动屏蔽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不断消解教师自然人的形象,在社会期待的压力下,教师越发显得疲惫无力。

1 教师是角色人与自然人的统一

1.1 作为角色人的教师

关于教师角色的涵义,瑞典教育学家胡森做了三种解释:(1)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2)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3)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1]从中可以归纳出教师角色的两个特征:一是它规定了教师在其特定的活动范围内,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二是它包含着社会公众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要求和期待。作为一个角色人的教师,必须履行与其社会地位相对应的职责,并且承担一定的社会期待和要求。本文划分教师的角色人身份是为了突出教师的职业性。

1.2 作为自然人的教师

社会学中自然人是指个体出生后,尚未经历社会化的人,只具备人的自然属性。本文的自然人区别于社会学意义上的自然人,也区别于法律上与“法人”相对的自然人。这里教师自然人身份是为了突出教师的生命性,与角色人形象相区别。作为自然人的教师,是一个本真的“人”的存在,有家庭、亲人和朋友,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1.3 教师是自然人与角色人的统一

社会期待教师成为理性的典范、科学文化的权威,教育需要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规范来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影响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如果只从社会角度来界定“教师”的含义,那么“教师不过是没有完全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维护社会公民素质不退化并且要有所提高的手段”,“而教师本人作为人的尊严与需要,已经不得不隐退到了作为背景的地位。”[2]在教育中,唯有将教师角色人形象和自然人形象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投入自己的生命,自我开放,才能与学生共成长、共幸福。

2 教师角色人形象的强化与自然人形象的消退

自从教育显示出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后,产生的“教育万能”的迷信不断夸大教师的作用,让教师承载起不能承受之重。社会一味的关注教师的付出和奉献,无视教师的情感需要与生活追求,这样单一的关注和索取使得教师角色人形象不断的强化,自然人形象逐渐消退。

2.1 教师角色的道德高标化

从古至今,教师这一角色具有绝对的权威。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崇导致公众对教师各方面要求逐渐提高,甚至有些时候将道德理想当做教师的责任来要求教师,将教师当做“道德的化身”。现实中,有编著者将教师的婚姻家庭中的某些道德要求也看作是教师道德规范的重要部分,将教师的个人私德当做公德,肆意拔高师德,这是不公正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拒绝高尚,但不能将教师的“善”与“责任”相等同。一旦公众坚持这个道德标准,就都会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和苛责教师,不仅侵犯了教师的私人生活,更是让师德显得滑稽、尴尬。

2.2 教师角色的神圣化

相较于其他职业而言,“蜡烛、春蚕、园丁”是教师角色的象征,“默默无闻、呕心沥血”是对教师角色人形象的歌颂。然而,这些赞美之词体现的是社会期待,这也将教师角色人形象由现实提高到了神圣。“为了学生的一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类话语一直以来被人们信奉,人们已经不把教师当做肉体凡胎的人来看待了,而当成是一个“永动机”般不知疲惫的“完人、超人、圣人”。这些措辞无疑脱离了教师作为自然人的存在,让神圣化的头衔横压在教师的肩膀上。“道德的光环和责任的镣铐促使教师角色几近脱离了人的视域,在疲于奔命的追逐和首鼠两端的应付中,”[3]教师只记得自身作为角色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自动屏蔽了自然人“原本”的摸样。

2.3 教师角色的工具化

教师角色,纵观历史,大体上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细细分析,不难发现,发展至今,公众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仍然主要停留在角色人形象上,注重的是教师劳动的外在价值,将教师劳动简单地看做是知识的灌输、传递。教师被当作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追求高升学率、为学生考试保驾护航的工具,这种观念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和自我实现,也在侧面反映了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生存状态。教师工作的快乐和满足,主要的取决于社会对教师的认可度,这是用教师的工具性价值换来的,缺乏底气和根基的生存方式折磨着教师。迷失在工具理性中的教师,难以自我解放,教师的劳动也就成了一种被动谋生的活动。

3 教师角色人与自然人形象分离的理性审读

3.1 社会期待存在误区

教师角色人的社会期待有两个特点,一是期待叠加。按照最基本的社会期待,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教育者,能教书育人。随着教育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低调地徘徊于基本期待,而要求教师是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还要是社会道德代表者、人类文明建设者,成为家长的代理人、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教师是“这”也是“那”,成为了集社会公众期待于一身的焦点,并且他们的行为无时不刻的接受着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检验,让众多教师颇感疲惫。

二是期待存在误区。社会赋予教师闪亮的光环,幻化出了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为人谦和、热爱学生、没有失误。如果公众用这样一套夸大了教师的角色特征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教师,一旦教师表现与社会期待偏离较大,无情的指责和非难就会如同一双冰凉的手掐住教师的咽喉,让其窒息;如果教师群体也习惯于遵从公众期待,习惯于按照社会认同来自我约束,那么教师就会耗尽精力,因为试图从教学中赢得各种各样理智的或情绪的报偿是不现实的。

3.2 学校建设缺乏人文关怀

当前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采用的是科层制下的科学管理方式,等级化的组织形式,虽然提高了管理效率,却将教师当做了对象的“物”,而非有生命的“人”,缺失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在这种理性的管理方式下,教师感受到的不是所谓发展的“自由”而是制度的冰冷,体验到的不是生活中的快乐与激情,而是机器人般听从指挥的无奈与煎熬。

其中,学校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定机制最为缺失人文关怀。目前有许多中小学对教师的评价只看重数量的多少,忽视质量。教师在大量的笔记和报告中,在枯燥的教学生活中谈不上教育创新,更谈不上有精力去提升自我。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很多学校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激励机制引进学校,将论文发表的多少、科研能力的高低作为晋升职称的标准。教师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利益和荣誉感,不得不给自我施压,以致课堂教学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低下。

3.3 教师自身能力不足

教师自我的主体意识不强。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的完善。”[4]选择教师职业的出发点是全人类的幸福和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完善,二者缺一不可。长期以来,社会注重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这一观念也深深的印在了教师的职业意识中,教师屈从于社会压力,漠视个人的幸福,个体意识逐渐淡薄,教学变成了机械式的简单重复,教师职业也异化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教师对角色的把握与认同能力不足。教师是从事教学事业的劳动者,又是有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自然人。这两方面并不是存在于两个独立的空间,只有教师角色人与自然人形象适度融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师。如何在工作中把握两者之间的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有些教师未能寻得角色间的合理张力,造成了人格冲突。角色人形象膨胀的教师,他们的人格完全演变为一种工作人格,唯有拼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才能证明自己对教育的热诚;有些教师则恰恰相反,他们课堂上情绪泛滥,自我鼓吹,过分追求社会名利。

4 呼唤教师角色人与自然人形象的统一

4.1 社会应予以宽容

道德的存在是为了解放精神,而不是束缚精神。教师职业是一个平凡的职业,现实中却被捆绑在了道德的圣坛上;教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自然人,不能为满足社会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而漠视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基本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是公众学习和模仿的理想榜样,可是,理想之所以能成为理想,原因在于它在社会现实中并不真实存在,刻画它只是为了使其成为一种精神动力来引导人们思想、改善人们行为。只有将教师道德建立在公德的范围内,取消道德的“责任”与道德的“善”之间的等价关系,如此,教育才能在康庄大道上向前迈进。

教师职业的原则是教书育人,教育的重要性使社会对教师角色有较高的期待,但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无限的叠加和拔高,就变为一种责难了。教师职业应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将社会期待该限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应将教师角色的过高期待转变为恰当期待,“应然”期待转变为“实然”期待。有学者指出应对策略可以概括为“分离期待”和“注释期待”。一方面,将社会期待中合理的部分分离为最高期待和最低期待,就如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一样,界定教师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规范与教师自我完善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依据教师的工作性质和任务,解释说明社会期待的要求。

4.2 学校应加强人文关怀建设

学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是学生和教师,偏离这个出发点,任何管理形式的改变都是无用功。教师在成为角色人之前是一个人,在他成为教师之后仍然是一个自然人,他们有尊严与快乐,他们的情感需要关怀,生命需要关怀。学校理性化管理中应渗透人文色彩,人文化管理的权威不在于制度的强制性,它承认教师作为“人”的有机性,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尊重教师的生活追求。管理者与教师相互信任、尊重,校领导对教师引导、激励,教师间具有团队意识,相互关心。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管理者将教师当做在场的“人”来看,将教师当做生命一样对待,这样教师角色才能丰满生动。

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方面应该坚定的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对教师生命的关怀。合理的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真实性,能够激励教师,给教师提供反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又能兼顾教师自身个性的发展,为教师生活与成长提供空间。但不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会产生教师压力,成为教育发展失衡的“催化剂”。

4.3 教师应树立生命自觉意识

当社会焦点集中于“教师存在”而非“教师生存”的问题时,教师自身应具备清醒的生命自觉意识。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自己肢解,“被需要”的意识逐渐浓厚,自我定位也显得“功能化”了。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学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在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教学活动首先应要求站在教师树立生命意识。一个具有生命自觉意识的教师应是在遵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成为具有饱满自由精神的个体,避免让角色意识完全压倒个性意识。

教师既是角色人与自然人形象的统一,“只有当教师穿行于这双重身份之间,教师形象才是最完整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功能。[5]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寻找到角色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合理张力,让两种身份和谐相处。教师在贯彻国家合理的教学理念的同时,适度的自我开放,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作为教育资源的作用,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此,教学过程就会变为人生智慧的交流、心灵的对话、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往活动。如果遗漏了教师自然人的身份,那么可以说教育就失去了一个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 胡森.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张华,方媛.教师角色的迷惘与式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难题之一[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15-17,41.

[4] 马思克.青年选择职业时的思考[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7).

[5] 周晓静.教师:穿行在角色人与自然人之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43-47.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探究
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下教师如何进行数学教学
浅析教师角色定位
大数据时代下高职英语教师角色定位初探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