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历 史 角 度 看 “历 史”
2013-04-29杨慧
杨慧
摘 要: 演绎历史是历史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恒久的探究主题。作者以高中历史教学为载体,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演绎方法,以期为达到历史教学目标,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而贡献力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角度 演绎方法
中国历史是一部宏伟壮观的史诗,从古至今,其以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发展内涵。高中历史教材涵盖了从古到今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诠释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从不同角度展示历史的宏伟,演绎历史的壮丽[1]。笔者以高中历史教学为载体,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演绎方法,以期为达到历史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而贡献力量。
一、演绎历史的宏伟
纵观中国的历史格局,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共计划分了四个阶段:一是古代阶段,主要指中国第一个朝代建立到清末中英鸦片战争这一时段(夏朝之前为远古);二是近代阶段,主要包括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时段;三是现代阶段,即从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四是当代阶段,即新中国成立至今。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是宏伟的中国历史,更是高中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向学生全面演绎历史的宏伟。那么,应当如何演绎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要让学生认识中国的悠久文明。对于学生而言,历史不应是一门学科,而应是一段往事,一个认识自我和当代中国的过程。历史是宏伟的,那么,它的宏伟体现在哪里?当然是中国的悠久文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突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重大事件和历史的转折点等,通过对这些突出人物(事件)的诠释,让学生认识中国的悠久文明。
第二,要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与历史演进是不同的概念。当代高中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而当时的中国在内部建设方面已经很成熟了。而且,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加入了一部分当代内容,这越来越凸显了教材中古、近代内容。严格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许多进行了多年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都难以掌握中国历史的全貌,更何况出生于九十年代末的高中生。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与历史演进是不同的概念。其主旨在于,让高中生学会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历史,客观地认识中国历史,而不是从“学习”的角度看待历史课本。准确地说,这才是学习历史的核心,更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所需重点突出的部分。
二、从历史角度看“历史”
我们先探讨什么叫“从历史角度看历史”。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没能亲身经历却具有实质内涵的。正如我们没有看到小草的发芽和生长,在春天时它们却遍布山野。这是一个视角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问题。历史的演变规律和演进步伐与当代一致,我们虽然没能亲身经历历史的演变,却亲身体验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从后代的视角探析,我们也是历史人物。因此,可以说是“视角”决定了历史的存在,所谓历史角度,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是我们与历史之间所构建的一种主客体关系,其中,我们是主体,历史是客体。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角度”,能让他们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真正内涵,并掌握历史演变的规律,从而客观认知历史,提高他们的学习效能。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从历史角度看历史”这一原则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需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教师要突出历史的演进过程,让学生认识什么才是正确的历史内涵。例如,《鸦片战争》一课,“鸦片战争”是古、近代的分界,在这一课中,传统教学仅注重提取这一事件,而忽略战争始末。如为何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哪些面貌?这是需要教师重点提炼的教学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历史眼光”的重要举措。
其次,教师需将历史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相结合,通过古今对照,让学生树立当代意识,从而具备历史眼光。例如,在“抗日战争”专题部分教学中,与当前中日两国的钓鱼岛局势联系起来,并让学生剖析,为何国人对钓鱼岛事件如此关注?甚至为何对日本如此关注?提取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转化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懂得用历史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历史是一门学科,历史教师在教学“抗日战争”专题部分时不能向学生宣扬仇恨,而是应当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要通过突出中华儿女抗击外来侵略这一事件,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内涵,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而明辨是非,树立爱国意识,而非仇恨意识。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作。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理念,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历史”,全力将历史演绎得更精彩[2]-[3]。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落实新课改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全面提高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陈惠平.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J].考试周刊,2009,(27):205.
[2]张志华.“演绎法”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谈[J].考试艺术,2008,(1):65-66.
[3]陳爽诚.“探究”演绎中学历史新教学[J].吉林教育:教研,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