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多种方法上好幼儿手工活动课
2013-04-29薛琴
薛琴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也是相对枯燥的教学活动。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幼儿喜欢的手工活动课呢?
1.确定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各个阶段幼儿的特点确定活动目标。如小班幼儿正处在对外界事物懵懂探索的阶段,这个时期,教学的目标应是让幼儿明晰物体的具体形态。教师应将物体从具体繁杂的形态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条和轮廓,让孩子通过简洁的外形对事物的特征有清楚的掌握。中班幼儿对事物已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具体印象,这个时期主要是让幼儿掌握构型的基本技巧和较复杂外形的搭建。大班孩子已具有较强的自主创作意图,这个时期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孩子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转化成具体的形态。
2.创造环境,感受氛围。
在开展折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创造折纸环境,这对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极为重要。《纲要》指出:“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为了给幼儿身临其境的感觉,首先要利用折出的成品诱发幼儿,用五颜六色的彩纸给幼儿以视觉感受和刺激,引起他们的无限遐想,折纸的“欲望”也会陡然而生。在接下来的“我要折纸”、“我也折和老师一样的……”的呼声中,幼儿会积极投入其中,教师也就顺理成章地和幼儿一起活动起来,这可以说是活动前最有效的准备。
3.提供材料,充分接触。
材料是幼儿手工制作的前提,在接触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做出选择,然后逐渐形成制作意图。因此,提供多种不同材料,让幼儿充分接触材料,才能使幼儿对自己的制作有一个量和质的筛选。如以“春天”为主题,幼儿在提供的多种材料中,根据纸的软硬程度及易变化、易造型等特性,有针对性地挑选表现春天的自然物、小动物等的材料。在幼儿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幼儿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进一步说明了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折纸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
4.合理制定手工活动目标。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手工活动目标,是幼儿手工活动教学的前提。合适的目标有利于克服教学的盲目性、临时性,增强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好的目标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兴趣,还能使孩子在成功中获得自信。过高的目标不仅会使孩子失去兴趣,甚至会消磨他们的自信心。
5.组织幼儿进行有效的灵活练习。
训练手的灵活性是手工制作活动的前提。可在分步练习、整体练习之间进行,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掌握每一种动作的方法与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中的联系与协调。例如:剪纸,幼儿需要分别练习剪短直线、长直线、曲线及各种形状,还要分别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纸剪等。教師还应注意幼儿练习时间的疏密性,即分步练习时,时间短一些;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在反复多次练习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6.融入环境,突破创新。
在制作阶段的指导中,教育者可以引导幼儿将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教育者在指导中要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挖掘。
另外,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元素,不仅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还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中,幼儿有时虽然有一定的创作意图,但由于其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手的动作不灵活、手眼不协调等,这些意图不能完全实现,从而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挫败感,并且可能对进一步的手工活动失去信心。因而,教育者应在技术上给予一定支持,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当然,这种技术上的支持不是指手把手的包办代替,而是通过启发的方式进行。
7.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幼儿创造环境,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把幼儿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提高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将精力用于学习活动,并能自觉地记忆、想象和思考所观察的事物。所以,只有幼儿对活动感兴趣了,教育才会取得成果。幼儿往往爱新、好奇,做事与学习凭兴趣而很少理智地思考,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能轻松地做到这点。例如,在进行大班美术“中秋兔儿爷”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用视频出示关于“兔儿爷”的故事,视频中生动的故事、可爱的“兔儿爷”形象使幼儿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兔儿爷”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幼儿脑中,这就使他们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了兴趣与期待。
8.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手工制作课堂形式,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手工制作课堂形式从空间、材料、用途三个方面可以分成许多类,每一种类都有其独特的教法,但目的都是提高的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素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现代教育技术不但可以优化手工课堂形式,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无论是平面制作还是立体制作或装饰材料,都可以直接用视频、图示的方式逐步展示,一目了然的图解、图示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例如,在做“和平鸽礼盒”时,教师可以不用一步步地讲解示范,直接用多媒体出示动态的“和平鸽”和“和平鸽”的图片,让孩子先欣赏,然后对照图示做,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辅导幼儿操作,对照观察的过程不但发展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9.利用废旧物进行手工制作。
9.1与孩子一起搜集废旧材料,在区域或自由活动时提供给孩子自由摆弄,引导孩子观察、了解该材料的特征、玩法,适合表现哪些物体,等等。例如:观察该材料的特征:形状、颜色特点、纹路特点(边上有楞),了解该材料适用的手工制作方法,等等。
9.2通过日常生活、书籍、图片等渠道,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形象的特征,丰富孩子关于要制作的形象的知识,帮助孩子将感性经验进一步内化,积累相应的内在图式和表象。
9.3给幼儿提供多样的操作工具和材料。
9.4引导孩子进行创作。
10.感知、思考、创造相结合。
手工活动主要是直觉感性的活动,但也有理念的参与。通常所谓的做做玩玩的想法是不够全面的。应当包括:看看—想想—做做,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思考,需要丰富的联想和灵活的思维的支持。传统教育的缺陷就是把“想”字遗漏了,或由成人代替学生想。如做一件手工作品,教师早就设计好了教育的全过程,然后一步一步地教,导致幼儿在活动当中过于被动和依赖,实际上是剥夺了幼儿的思考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