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思考

2013-04-29张希蕊

考试周刊 2013年86期
关键词:策略思考语文课堂教学

张希蕊

摘 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尽情遨游于语文学习的海洋。作者从自身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所作的策略思考值得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策略思考 阅读鉴赏

语文课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诸多语文课堂过少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感受和理解语文材料,也过少地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学生未能真正体会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应当说有背语文教学的宗旨,有背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有背人才培养需求。初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目的,为学生开掘宽阔且无边无际的海洋,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启迪应当是十分深刻的。

一、语文课堂必须求得学生阅读鉴赏的面似海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人们比较关注教材文本,因为在一般教师的心目中,教材文本是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载体,甚至是唯一载体。因此,平时的语文教学课堂就只是围绕一本薄得不能再薄的语文书,平时的语文阅读鉴赏方面的训练仅仅是围绕教材所进行的多种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训练。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使得学生获得过多的生活、阅历、灵感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必须纠正,再不纠正连基本的高分低能现象都不会出现,何谈学生的中考高分和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高能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所教学生阅读面的拓展问题,重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积累,也增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感悟能力。譬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感悟诸葛孔明辅佐两朝的赤诚之心,不仅抓住作者临阵之前的表达,更让学生从《出师表》的文学价值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览中形成正确的感悟。再如由学生阅读陆游的《书愤》,学生便看到作品业已于古代文学的长河放射出灿烂的光彩。此外,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蜀相》,读毕学生便意识到诸葛孔明能够在唐朝诗圣的心理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可见诸葛亮非同一般。再由阅读过《三国演义》的学生绘声绘色地介绍作者描写诸葛孔明形象的段落,由此加深学生对诸葛亮的印象,增强学生的感悟效果。还让学生阅览与《出师表》相媲美的古代文学中其他璀璨的明珠,如《陈情表》,学生深深感到,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广泛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可以提升精神品质。

二、語文课堂必须求得学生鉴赏探究的域似海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将语文与生活联系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获得整体发展。这样,在平时的语文阅读鉴赏的系列性活动中,我们所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就应当是引领学生探究的面要相当广泛,当学生探究的视域开阔了,那么学生探究的兴趣会更浓。因为只有不停地探究,学生才会产生文学作品也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探究的意识。一位教育学教授深入中小学听课调研,发现某些语文老师在语文阅读鉴赏中,学生探究的面比较窄,探究的度不太深。他提出阅读鉴赏必须紧紧扣住作品的“三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探究,即探究作品的文字、文学和文化。应当说这样的探究能把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譬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气贯长虹的诗篇,诗人在上阕挥洒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下阕畅评古之历史人物,上下阕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但浑然一体,抒发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作者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纵论历史人物的笔触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感受到的,那么对作品的文学价值及作品的文化品味则必须引领学生做出比较深入的思考,甚至是极为深入的探讨。作者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学生不探究是不可能得出正确感悟的。教学时引领学生走进上世纪三十年代,追溯封建帝制几千年的历史,学生便感受到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划时代意义,它既代表当时共产党人的坚强决心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又鼓舞着全中国人民,解放全中国人民,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三、语文课堂必须求得学生探究创造的力似海浪

大海不但无边无际,而且巨浪滔天,威力无穷。这给语文教学的启示是: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鉴赏探究的气势显得尤其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框架下的语文课程建设就具有开放而有活力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应当说无论是教材还是学生,开放、充满活力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就不能是字面意义上的了,一定要展现出学生探究的真正活力。要想挖掘学生探究的活力,笔者认为除了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从熏陶感染中出成果,还要密切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笔者听过一位教师的语文课,激起了引领学生创新阅读鉴赏的涟漪。应当说语文教材中的篇篇目目都含有引领学生创新阅读的因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完全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形成海浪式的探究思维,既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激起探究的思维浪花,又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后浪推前浪,一潮高一潮,那浪潮可以引起我们诸多遐想,可以催人奋进。譬如笔者在教学《心声》一文时,学生被李京京的勇敢、执著折服。怎样理解课文标题,怎样理解心声?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作者以“心声”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学生便展开了激烈争辩,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李京京同学心声的写照,因为李京京渴望在公开教学的课堂上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的学生认为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因为学生也总想平时的教学要让大家表现;还有的学生认为就是老师的心声,因为老师的教学面向的是学生全体,需要的是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感悟应当说不是千人一面,见解十分独到,应当说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就应当是这样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3]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策略思考语文课堂教学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聋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物理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语文教学不让学生生厌的思考
语文课堂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思考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表达的思考
“合”乐而“不为”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