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让学生生厌的思考
2016-12-07张杰
张杰
【摘要】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阅读感悟成败的关键,作为阅读教学需要思考建立学生的兴趣,力求做到学生学习的学而不厌。本文对此所做的思考,能够给大家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而不厌;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都以为学生的学习是蛮感兴趣的,老师所主宰的课堂学生的读和悟都随着老师的指挥棒去进行着,根本就看不出学生有着怎样的厌学情趣。果真如此?从相关学校所开展的真学课堂构建,我们所得到的启发是,小学生也就是都在学而不厌吗?回答还不尽然,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去思考不让学生学习生厌的问题。
一、不让学生学习生厌,需课堂氛围真实活跃
应当说,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比起10多年前要显得气氛活跃得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普及,优质均衡教育的普遍推进,课堂大多不再是教师的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了。尤其是电子白板技术的普遍使用于课堂和课程的教学,人们似乎将教材搬上了电子白板,而且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和栩栩如生。这样的课堂气氛是否就完全意义上的活跃?回答不能完全肯定。首先说学生的读,现在学生的读其形式是那样的多样,尤其是配乐朗读比较多。应当说配乐朗读改变了多年以来学生清读或者就是素读的形式,在促进学生阅读感悟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都比较有意义看到的是,语文教学文本的内容是丰富的,含义也是相当深刻的,就是那些叙事性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极显其个性特征。而我们所见识到的那些曲子,曲调都比较明显地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我们所选择的曲子,就是在比较意义上的精选,那曲子就能够与教材文本的含义去不谋而合!虽然小学生还没有比较完全地建立起乐感,但没有完全意义的音乐促进,那就不具任何意义了。如果没有了意义,学生也就不再去用心读,也完全不可能去用心读。不用心读,也就读不好。而读不好的读,倒不如不读。倘若我们逼着学生在不用心和读不好上去读,实际上学生就是一种假读。当学生在假读着,骨子里就是在厌读着。其实,让学生去读,如果教师去范读,范读中传递着空间语言,那学生就会读得更为起劲和给人以真读的感觉。
二、不让学生学习生厌,需学生地位真实突出
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学生在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能力,他们都是那样的喜好自己去做某些事情。就是孩子们的玩,也相当喜欢自己去独立地玩着。这说明什么?说明主体独立之心人人有之,而且应当是从小就具有的,只不过是强烈与否的问题。阅读教学学生感悟的独立,有时也会随着教师的重视程度而自生自灭。所以,对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不厌学,需要我们考虑学生感悟地位的真实突出。也许人们都这样以为,小学生是没有多少感悟能力的,是感悟不出比较理想之内容来的。其实不然,这要看我们站在怎样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感悟。平时的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感悟表达不去求全和求精准,一般说来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也只要是能够沾得上边的,都给学生以一定的鼓励。如教学《姥姥的剪纸》,这是一篇具有浓浓祖孙之情的文本,教学时让学生去阅读着,去品味着,去感悟着,去交流着。学生交流时,一开始是很不理想的,不少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近乎都局限于姥姥剪纸的美丽,姥姥剪纸动作的娴熟。这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去读深和读透,这说明学生还未曾能够进入文本的内层和深层进行感悟。虽然感到其教学课堂不是怎样的高效,但其责任驱使着教师没有以自己的讲授去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真实主体地位的突出驱使着学生去继续阅读着,去继续品味着,去继续感悟着,当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时。学生所交流的就显得比较独到,学生所感悟的内容就显得比较全面和深刻。特别是学生感到姥姥的剪纸不仅仅就传递着姥姥对“我”的亲情,还传递着姥姥对小小天地和谐的关注。
三、不让学生学习生厌,需阅读产生真实感悟
语文教学学生的阅读感悟,就应当是我们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当去秉承这样的理念,不要以自身的讲授去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也不要经常以学生的小组讨论去替代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感悟。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我们在阅读感悟上养成学生真实表达和真情表达的习惯。在平时,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我们都会感到学生是经常性的偷工减料,他们往往都喜好从《非常课课通》上去寻觅答案,去获取阅读感悟的答案。对此,我们所应当做出的思考是,无论是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还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课堂,都不要去让学生去寻觅那些现成的答案,要么就干脆不要让学生去做需要答案的阅读感悟。因此,在平时,我们都让学生去读读、悟悟,让学生去比较自由地读着,也比较自由地感着,更去比较自由地表达着。从需要学生进行阅读感悟的角度出发,一开始就这样做着,学生也比较习惯地正常这样去做着。如教学相关的叙事性文本的内容,学生都习惯着由整体介入教材文本,理清事情发展的过程,都习惯着去把握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从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上感悟形象。小学生学习着这样的方法,阅读便显得比较认真起来。叙事性文本中,除去运用人物语言和行为去表现人物外,还让学生去抓住作品中的相关议论的笔触,产生真实感悟。如教学《船长》,在叙事的结尾处,在船长随着船舶沉入大海深渊时,有段作者议论的话语,这议论比较简明,意义却比较深刻,学生阅读所感悟也显得比较真实,感受也显得比较真切。起到了相当理想的感悟效果。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不让学生生厌的思考是不尽的,作为语文教学需要进行更为广泛而又深入的思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只要不断地进入比较充分意义上的思考角色,总可以能够获取真实意义上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1] 成向阳.送语文回自然 [J].语文教学通讯,2015(2D).
[2] 孙红果.朝花即拾 [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