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好”中“好”的虚化问题探讨

2013-04-29宋鹏洪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9期
关键词:推理

宋鹏 洪琳

摘 要:现代汉语中“好”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达到完善的程度。本文从分析动结式“V好”中“好”的语义指向入手,运用认知推理机制,对“好”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结果完善进而表示动作完成这一语法意义的演化进行探讨,认为动结式“V好”中的“好”已经有虚化倾向,但是还未完全虚化为表示完成的体标记。

关键词:语义指向 推理 虚化

一、引言

“好”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义和用法都十分丰富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其“用在动词后头,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刘月华等(2001:542)认为“好”“作结果补语时,词汇意义有所改变”。对于动结式“V好”中“好”的虚化问题,前人论述一般认为“到、见、着、动、住、掉、好”这几个词都有多个意义,只能在一个或两个很虚的意义上才能作补语,因而没有语义指向。周琴(1999)不同意这种一般的观点,从变换分析以及“好”作补语时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角度进行反驳,指出“V+好(了)”与“V+好(了)+宾”式里的补语“好(了)”有虚化倾向,但尚未完全虚化,它还具有一定的语义指向。而龚千炎(1991)也认为“现代汉语中,‘了、完、掉、成、好、着(zháo)、住、到等跟在主要动词之后,虽然也有一些表示时态的意味,但它们是以词汇意义的方式来表现的,并未虚化为表示时态语法范畴的语法手段”。由此可见,对于“V好”中“好”是否虚化的问题,各家的看法比较一致,但对于虚化的程度,观点却存在分歧。而对于“V好”从表示动作结果的完善到表示完成的虚化机制问题,似乎还未见相关文章论述。本文将从分析“V好”中“好”的语义指向入手,运用认知推理机制,对“V好”表示动作结果完善进而表示动作完成这一语法意义的演化进行探讨。

二、“V好”中“好”的语义指向

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动结式结构,“V好”中的“好”具有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一般特征,语义指向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可以指向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指向谓词性成分,可以指向施事受事,也可以指向动作,除了很少指向工具、处所等成分之外,“好”的语义指向尤其是在指向动作时,能够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好”指向V的受事

(1)他赠此药草,教小弟去医好马小姐,就有姻缘之分。(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

(2)时间,偏方,与情义,慢慢的把小崔太太治好。(老舍《四世同堂》)

(3)我很奇怪,没等我问,指导员说:“粪虽臭,但灵魂里的粪更臭,什么时候你不觉得粪臭了,你的灵魂就彻底被改造好了!”(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例(1)中“好”语义指向“马小姐”,“马小姐”是“医”的对象,通过医而变好;例(2)中的“治好”是“治小崔太太”,“小崔太太好”,“好”指向的受事是“把”的宾语;例(3)中“改造”的是“灵魂”,“灵魂”被改好了,“好”指向“被”字句的主语“你的灵魂”。

(二)“好”指向动作的施事/主事

(4)至于肚子没长好,怎能招待客人,那有办法:“叫她躺着招待,不必起来就是了。”(老舍《抱孙》)

(5)进屋之后他找了张稿纸,……就开了一张方子说:“到北边的药铺抓两副,吃好了请我碗老豆腐,不好我退你药钱。”(邓友梅《印象中的金受申》)

(6)“她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她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她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得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曹雪芹《红楼梦》)

例(4)中的“肚子没长好”是“肚子长”,“肚子没好”,“好”的语义指向施事“肚子”;例(5)中的“吃好了”是“人吃了药,人好”,“好”的语义指向是施事“人”;例(6)的“变好”是“她改变”,“她好”,“好”的语义指向“她”。马真、陆俭眀(1997)认为:不管什么形容词,只要它作动词“变”的补语,它在语义上一定而且只能指向述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主事(指非自发行为的主体)。例(5)、例(6)中的施事在句中并未出现,但我们都可以在相应的主语位置上将其补充出来。当补语的语义指向动作的施事时,说明的是施事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不能带宾语。

“好”的语义无论指向施事还是受事,都是说明施事或受事在动作的影响下其状态的完善、结果的完美,体现的是“好”的基本词汇意义和用法,保留的是“好”最初的实词性质,此时,“好”的语义指向是实的,“N+V好”“V好+N”一般可以变换为“NV,N好”和“VN,N好”格式。

(三)“好”指向动作行为

“好”在语义上指向动作行为,但有时不仅仅说明动作,还说明与动作密切相关的宾语的情况,在指向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1.“好”指向动作,表示动作的完成,但“好”与宾语的结合更紧密,说明宾语在V的作用下“从无到有”的结果。

(7)宋惠珊做好早饭凉在桌上。(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8)一会儿的工夫他们挖好了深大的一个坑。(老舍《猫城记》)

例(7)“做好早饭”表示“做”这一动作行为已经完成,“做好早饭=做早饭,早饭好了”,“早饭”通过“做”这一动作变成了现实的东西;例(8)中“挖好坑=挖坑,坑好了”,“坑”通过“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结果,成了现实中存在的东西。类似的还有“搭好讲台”“煮好汤”等。由变换情况来看,“好”与动词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结合不是很紧密,与受事宾语的结合反而更紧密些,因此动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省略,可以说“饭好了”“坑好了”。

2.“好”指向动作,表示动作完成,说明受事在动作影响下空间位置的改变。

(9)她走近床边,给桥桥盖好被子。(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10)华菁用保鲜纸,把桃、桔子一只只包好。(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例(9)“盖好”中的“好”不是指“被子好”,而是指通过“盖”这个动作使“被子”从其他地方移到“桥桥”身上,使“被子”处于一种令人满意的位置状态,“穿好衣服”“关好门”“插好花”等都是如此,动作行为的发生并没有使受事在性质上发生改变,而是引起受事在位置上的移动,移动结束之后呈现出新的良好的位置关系状态。例(10)中的“包好”是通过“包”的动作,将“保险膜”移到“把”的宾语“桃、桔子”的表面,二者的位置关系处于一种好的状态,受事本身没有发生位移,只是经过动词的作用,把其他的东西移到或附着到其表面,同样的还有“捆好铺盖”“锁好门”等。空间位置的改变不仅限于以上情况,受事宾语自身的空间存在状态的变化、临时由集合到分散或由分散到集合等等也都属于此类。

3.“好”指向动作,表示动作完成,强调动作有了结果。

(11)我们三人商量好一块死。(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12)告诉我,我会给你想好主意。(老舍《抓药》)

例(11)“商量好”表示通过“商量”达成一致的结果,很多带动词或小句宾语的“V好”中的“好”都有这样的语义指向关系,比如“说好”“定好”“商议好”等;例(12)“想好主意”,“好”不仅与动词“想”有联系,还说明在“想”这一动作完成的同时,“主意”是什么也明确起来,此外,像“算好帐”“挑好东西”等也都属于这种情况。“好”强调动作有了结果,这一结果不是“从无到有”,也没有位置上的改变,而多是经过动作行为,从隐含到显露或从不清楚到明确。

4.“好”指向动作,说明动作行为本身好。

(13)可是领导班子里有人提出异议,说他不会笑,怎么能接待好外商?(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14)然而没有一个人在经济上提出额外的要求,都是兢兢业业地演好自己的角色。(唐大卫《刘威构塑唐明皇》)

例(13)是对象宾语,但是“接待好外商”,并不是“外商好”,“好”是用来说明“接待得怎么样”;例(14)“演好自己的角色”中的“角色”本身与“好”不发生直接的联系,“V好”都是说明“V得怎么样”,“演了自己的角色”只是一般的结果,而“演好自己的角色”则是程度上完善的结果。

5.“好”指向动作,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

(15)妇人说罢,擎出一张匡床来与举子自睡,又替他喂好了马。(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16)把车买好,他细细看了看,的确骨力硬棒。(老舍《骆驼祥子》)

例(15)中的“喂好了马”和例(16)中的“把车买好”中的“好”分别说明“喂”“买”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结束,与受事没有联系,也不关注“V得怎么样”。

可见,从指向施事受事、说明人或物的完善状态,到指向动作、说明动词和受事之间的某种关系,再到单纯指向动作、说明动作的结果直至表示动作的完成,“好”的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但是“好”除了可以指向动词表示动作的完成之外,还与施事受事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V好”中的“好”还并未虚化成完全的体标记。

三、“好”从表结果的完善到表动作的完成

“V好”是怎样从表示结果的完善发展到表示动作的完成的呢?笔者尝试结合近代语言资料,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着重从共时的角度进行探讨。

本文考察了《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中“好”的使用情况,发现在唐五代卷中虽有动词后加“好”的情况,如“会取好”“莫呓语好”等,但还未发现动结式“V好”的用例,元眀代卷中,“好”用在动词后的用例开始增多,但很多情况下仍是作谓语,虽也没有发现“V好”的用例,但是有十几处“V得/的好”作补语的例子,如:

(17)这里有五虎先生,最算的好,咱们那里算去来。

(18)便治得那国事也好。

(19)治得马好时,多少不打紧。

明代《三国演义》多“好(hào)”、表示容易的“好”以及名词性的“好”,也没有“V好”的情况;《水浒传》多形容词、名词性的“好”,“却好”“好生”用得比较多,“好”作补语多为“V得好”(19例)格式,“V好”只有两例:

(20)王婆道:“若是短做夫妻,你们只就今日便分散,等武大将息好了起来,与他陪了话。”(施耐庵《水浒传》)

(21)却是新安县龚家村东的黄达,调治好了打伤的病,被他访知王庆踪迹实落处。(施耐庵《水浒传》)

明中期的《西游记》中“好”作补语也以“V得好”形式为主,“V好”用例仅有“医好”“治好”“收好”:

(22)众太监校尉俱道:“你师兄果有手段,医好国王,他也该有一半江山,我等合该下拜。”(吴承恩《西游记》)

(23)因过你国倒换关文,见你君臣出榜招医,是我大施三折之肱,把他相思之病治好了。(吴承恩《西游记》)

(24)那怪接在手中,一发朦胧无措,那里认得甚么真假,双手托着那铃儿,递与娘娘道:“今番你却收好了,却要仔细仔细,不要象前一番。”(吴承恩《西游记》)

明后期的《三言二拍》可以说两种并存,之后以一种为主,到清代《红楼梦》“V好”用例大量出现。从本文所分析的近代语料来看,“V好”的产生是比较晚的,大约从明代中后期才开始大量使用。

从近代语料出现的“V好”来看,早期的“V好”多数是“治好”类,有“治好”“医好”“调治好”“将息好”等。“治”和“好”是两个连续的相继的动作和状态,通过“治”这一动作行为,实现了人的“身体状况从不好到好”的状态的转变,本来是分离的一个动作和一个状态,因之间有个因果关系,经常在一起使用,逐渐就成了一种动结关系的“V好”,这是动结式产生的一般规律。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动结式“V好”获得了长足发展,V逐渐超出了“医治”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好”对结果的描写也不限于“身体状况的完善”,可以用来说明动作结果所联系的人或物的完美,也可以说明动作本身的完善。“V好”表示施事通过动作行为使受事发生变化或出现某种结果,可以说明通过动作使人或事物实现从不满意、不好的状态到满意的、好的状态的转变,也可以表示动作本身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转变。“V好”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为“好”的虚化提供了可能。

“V好”从表示动作结果的完善到表示动作的完成,是推理机制起作用的渐变过程。沈家煊(1998)在评价Joan Bybee,R.Perkins和W.Pagliuca合著的《演化而来的语法》时介绍了书中提到的五种虚化机制,推理(Inference)是其中之一,“推理是指语用推理。说话人(S)和听话人(H)之间有一种紧张关系:S不想说得太详细,而H又想要S尽量说得详细。双方都意识到这种紧张关系的存在,解决的办法就是H依靠语境从S有限的话语中推导出没有说出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或叫“隐含义”)。如果一种话语形式经常传递某种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就逐渐‘固化,最后成为那种形式固有的意义,这种后起的意义甚至可能取代原有的意义”。能够取得“好”的结果的动作行为,肯定是已经完成了的,“动作结果的完善” 隐含着“动作完成”的意义,因为我们只有把一件事做好了,这件事才算结束了。早期的“治好”类中,表示动作行为结果的完善是强势的,“好”指向受事,说明受事状态的理想,与动词没有联系。随着“V好”使用范围的扩大,这种强势逐渐被动摇:

(25)吃完了,把小盒中的东西都用筷子整理好,都闻了闻,郑重的放在铺底下,又叫茶房打手巾。(老舍《番表--在火车上》)

例(25)中的“整理好”有“整理完”的隐含意义,要想达到“整理的结果好”的目的,首先得把“整理”这个动作行为完成,如果没有“整理完”就无所谓“整理得好或不好”,如果“整理得好”了,那么“整理”这个动作就肯定已经结束了。从上下文的语境来看,它不像“治好”类那样有强势的结果义的理解,这里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整理”这一动作的结束,也可以理解为“整理”后的结果的“好”,结果和完成是并存的,两种理解都可以,何者突显,取决于语言环境。

结果和完成并存,为进一步推理“V好”表示动作完成提供了前提,当现实语境使得“V好”与“动作完成”产生最佳关联时,“表示完成”这一隐含义也就随即表现得强势起来:

(26)吃好晚饭,张学良常常来到大厅,对两位小先生说:“来来,咱们玩牌吧!”(沈飞德《张学良幽禁雪窦山的日子(上)》)

从例(26)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看,“吃饭”“到大厅”“说”是一系列连续发生的动作,有很强的时间性,并不关注“吃得怎么样”,只要“吃完”就可以继续发生连续的动作,“吃好”的结果完善意义所隐含的“吃”这一动作的完成得到突显,强调动作的结束,表示动作的完成。

可见,“V好”从表示结果的完善到表示动作的完成,是推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中间存在这样一个推导:如果一个动作行为已经取得了一个完善的结果,那么这个动作行为肯定已经结束。结果与完成并存是推理的前提,而语言环境是诱发这一推理发生的重要因素。

四、小结

从“V好”中“好”的语义指向分析和“V好”的虚化机制的探讨来看,“V好”中“好”已经虚化,而且这种表示完成的体标记意义,可以通过其内在的合理推理机制得到验证,但是与体标记“了”不同,“好”语义指向的复杂性说明其词汇意义还在发生作用,“V好”现在还只是处于虚化轨迹中“结果完善和动作完成”并占优势的阶段,还没有完全虚化到只表示“完成”的阶段,换句话说,“V好”中的“好”意义有虚化的倾向,但是并未完全虚化为一个表示完成的体标记。从语义指向和推理的角度对“好”的虚化问题进行探讨还只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好”前面的动词对其虚化有无影响、其表示完成与“了”“完”表示完成存在哪些异同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周琴.述补式“v+好(了)”浅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2).

[4]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选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Z].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5]龚千炎.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J].中国语文,1991,(4).

[6]耿延惠.试谈结果补语语义指向[J].锦州师院学报,1995,(2).

[7]张国宪.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分析[J].汉语学习,1988,(4).

[8]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J].汉语学习,1997,(1).

[9]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二)[J].汉语学习,1997,(4).

[10]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三)[J].汉语学习,1997,(6)

[11]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2]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

[13]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4]卢英顺.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5]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7]张旺熹.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宋鹏,洪琳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116024)

猜你喜欢

推理
云南种子植物特有属领域本体构建及其推理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反例的应用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唐人街探案》:异域奇观下的喜剧推理实验
让“逻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大显身手
逻辑联系语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RPR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