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器复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3-04-29丁璟琳龙亨国
丁璟琳 龙亨国
[摘要] 目的 探讨牵引下行充气复位器复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将2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予以垫枕治疗,观察组在牵引下行充气复位器复位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 复位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为93.33%、81.90%。各组复位后与复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复位后即刻,观察组与对照组前缘压缩率、Cobb角、椎管内占位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结论 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器复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效率。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牵引;充气复位;康复训练;保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9-0046-02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壮年因高能量损伤所致的胸腰椎骨折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骨质疏松一旦遭遇滑倒、跌倒等低暴力损伤也容易导致胸腰椎骨折,以T10~L2压缩性骨折最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2.9%[1]。对于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多采用保守治疗,如手法复位、垫枕复位等,不仅需要长期卧床,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且疗效不甚一致[2]。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在牵引辅助下行充气复位器复位,并配合腰背肌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患者中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标准:①病史、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3];②美国脊柱创伤研究会系统评分[4](TLICS)<5分;③病程<1周;④椎管内占位<40%。排除标准:①脊髓神经损伤、椎体后缘明显移位及椎体附件骨折的患者;②脊椎转移癌、结核、多发性骨髓瘤等病理性骨折;③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④精神疾患、不合作者及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共纳入研究对象2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5例。观察组中,男60例,女45例;年龄23~81岁,平均(56.0±10.5)岁;跌伤42例,车祸伤36例,高处坠落伤17例,其他伤10例;损伤部位T10者4例,T11者21例,T12者36例,L1者27例,L2者17例。外伤至就诊时间1 h~3 d,平均(8.5±3.8)h;椎体高度压缩50%~80%,平均(61.5±5.8)%;49例存在椎管内占位,占位比9%~40%,平均(32.6±3.7)%。对照组中,男55例,女50例;年龄25~82岁,平均(55.8±10.6)岁;跌伤40例,车祸伤39例,高处坠落伤18例,其他伤8例;损伤部位T10者5例,T11者24例,T12者35例,L1者26例,L2者15例。外伤至就诊时间0.5 h~3.2 d,平均(8.8±3.9)h;椎体高度压缩52%~80%,平均(61.6±5.6)%;52例存在椎管内占位,占位比10%~40%,平均(32.0±3.8)%。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损伤原因及部位、病程及椎体压缩程度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垫枕治疗。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以损伤椎体为中心,其下放置垫枕,初始枕高5~8 cm,适应1~2 d后逐渐增高,1周内增高至15~20 cm。3 d后开始进行腰背肌功能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早期应用5点法支撑过伸锻炼,每次20~40下,(2~3)次/d,逐渐递增,后期可用俯卧位飞燕点水法,卧床6~8周后可佩戴支具下床活动,并坚持腰背肌功能康复锻炼,直至骨折牢固愈合。
1.2.2 观察组 首先评估患者损伤情况,复位前30 min给予静脉止痛泵维持。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以受累椎体或两个受累椎体间为中心,腰背部置于本院自行研制的便携式充气复位器[5]上,并稳固固定。调节牵引床持续牵引力为30~40 kg,然后打开充气囊管阀门,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缓慢、持续地充气进行骨折的复位,同时给予水平位适当牵拉,以达到有效过伸。一般不要求达到最大高度,以15~20 cm为宜,在此高度维持5 min,然后解除牵引,缓慢放气。如上反复充气、放气3次,维持复位高度在15 cm,维持6 h。2周内髋部维持牵引,牵引重量以6~7 kg为宜。腰背肌功能康复锻炼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于复位前、复位后即刻、复位后3个月摄X线片并行CT检查,参照笔者文献方法[5]测量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椎管内占位比。所有测量均由经统一培训的高年资骨科医师进行。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笔者文献方法[5]于复位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分为:①治愈:损伤椎体骨折愈合,基本恢复正常形态,椎体恢复高度≥90%,胸腰部无不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②好转:损伤椎体骨折基本愈合,椎体形态较治疗前改善,椎体恢复高度60%~90%,胸腰痛基本消失,功能恢复大部分。③未愈:损伤椎体骨折未愈合,椎体恢复高度<60%,胸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
1.5 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对于后柱无明显损伤,无椎管压迫或轻度压迫而无脊髓神经损伤的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现在多倾向于选择非手术治疗,目的在于通过复位恢复损伤椎体的解剖关系,并通过康复训练,进一步增强外源稳定性。按照现代脊柱力学理论[6,7],其功能与稳定性的维持不仅依赖于完整的结构,还需要其周围肌群的正常肌力共同维持。对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只要其周围软组织未严重损伤,前纵韧带充分伸展可提供足够的过伸整复矫正力,即可使被压缩的胸腰椎体基本上达到解剖复位,恢复其生理弯曲和椎体高度,从而增加椎管和神经孔的面积。脊柱过伸复位时,支点在椎体后部,而不是在后关节突关节,因此对于合并有关节突骨折、椎体骨折时,过伸整复矫正不致挤压脊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既往多采取仰卧位卧硬板床,并腰背部垫高进行治疗,为胸腰椎提供外源性稳定,本研究中对照组即采用垫枕治疗。临床实践及文献[8,9]研究表明,垫高治疗难以获得较好的复位,且常遗留椎体后凸畸形、腰腿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后遗症。观察组则在牵引辅助下行充气复位器复位,其原理在于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时,脊柱胸腰段呈过伸状态,压缩椎体受到来自上下两面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前、后纵韧带牵张,进而产生张力,促使压缩的骨折块向椎体方向靠拢,通过肌肉协调活动产生的杠杆力量,骨折块得以复位,恢复到正常或近似正常的形态,同时椎体前缘高度也得以恢复。同时,由于压缩骨折块的复位,椎管空间也得以改善,进而恢复了脊柱的生理弯曲。在复位后,配合腰背肌康复功能锻炼,进一步提高了脊柱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且复位后即刻,观察组前缘压缩率、Cobb角、椎管内占位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这表明在复位效果方面,观察组复位效果更明显。但复位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前缘压缩率、Cobb角、椎管内占位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两组最终复位效果一致,但观察组在复位即刻具有更高的复位效率。这与类似的文献[7-10]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可见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器复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效率,具体表现在复位即刻复位效果更确切,具有更高的治愈率,是一种比较优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罗良雨,乔聚义,靳峰,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 中国实用医刊,2008,35(18):55.
[2] 周树权. 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37例疗效观察[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3):1568-1570.
[3] 孟纯阳,李庆伟,胡侦明,等. 系统评价指导下PVP/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 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4):248-252.
[4] 范天宏,胡海军,蒋中海,等. 单入路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5):630-632.
[5] 龙亨国,黄伟,刘玖行,等. 牵引辅助下充气复位器复位药物垫枕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J]. 中医正骨,2011,23(8):20-22,25.
[6] 覃鑫,杨文彬,韦国平,等. 伤椎置钉在无症状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5):57-58.
[7] 杨朝华.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4):2070-2072.
[8] 傅军.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6):951-952.
[9] 杨少锋. 枕背伸法对无脊髓损伤爆裂型胸腰椎骨折远期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4):36-37.
[10] 谭龙旺,杨利学,刘德玉,等. 拔伸牵引加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152例[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1):36-37.
(收稿日期: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