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模式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3-04-29范晓萍
范晓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递式或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究空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的教学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条件和效果”属于探究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因为探究的结果可用于指导日常生活中衣物的洗涤,所以学生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首先和学生一起通过报刊、网络收集了有关洗衣粉特别是一些名牌洗衣粉的化学成分以及作用机理方面的材料,回顾已经学习过的有关酶的知识,以加深对加酶洗衣粉中酶的作用的理解。接着,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很快认识到,加酶洗衣粉的去污效果要比普通的洗衣粉去污效果好。“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有一个学生提问。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总结出影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因素有以下几种: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料、大小及浸泡的时间和洗涤的时间等。
“因此,这个实验的变量很多,”我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研究过的有关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变量控制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将‘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条件和效果这个大问题分解成许多个子问题。”这时,学生又与我一起说出了许多个子问题。接着,我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设计出如下所示的问题研究进展流程图:
确定子问题→针对子问题分析变量→讨论如何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大家最想研究的两个子问题是什么?”经过讨论,学生达成一致意见:“不同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对同一污渍或不同污渍的洗涤效果的比较”这两个子问题也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最为紧密,应当把探究的重点放在这两个子问题上。讨论的具体问题有:
(1)选择什么样的水温进行实验最符合实际情况呢?我提示,需要根据当地一年中的实际气温变化来确定水温,这既符合确定实验变量的基本原则,也可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另外,我还提出一些问题,如:在自然条件下,什么季节适合使用加酶洗衣粉?在什么样的水温下不适合使用加酶洗衣粉?等等,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选择什么样的洗涤方式和材料?我提示,有机洗和手洗两种方式,应考虑哪一种洗涤方式更为科学,哪一种洗涤方式更有利于控制变量。如果选用机洗方式,还必须考虑洗衣机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型号。关于洗涤材料的选择,用衣物作实验材料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作为实验材料的衣物,其大小、颜色、洁净程度等应该完全一致,这就增加了选材的难度;此外,人为地在衣物上增加污物,如血渍、油渍等,也令人难以接受。因此,选用布料作为实验材料较为合理。在做对照实验时,布料的大小、颜色以及污物的量要相同。
(3)水量、水质和洗衣粉的用量如何控制?经过讨论,学生认为,水的用量和布料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做实验用的布料不宜过大,水量不宜过多,但应该让布料充分浸泡在水中。关于具体水量和洗衣粉的用量,我提供了一个参考值,如洗涤方式为“机洗”时,水量0.5L、洗衣粉量0.5g;“手洗”时水量不变,洗衣粉量为1g或1.5g。要求学生在实验时换算出实际用量。
我还提醒学生,可以采用模拟洗衣机洗衣的过程来做这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用滴管控制污物的量,待污物干燥后再进行实验;所有的实验用布料应放在洗衣粉溶液中浸泡相同的时间;可以采用玻璃棒或筷子搅拌的方式模拟洗衣过程,模拟搅拌的时间、次数和力量应基本相同。
在讨论了上述三个问题以后,我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验方案,方案中应包括实验材料、方法步骤等各个方面。经过讨论和完善,下面是学生对于子问题1设计的一个方案。
【实验材料】
添加了复合酶的奥妙洗衣粉,大小相同的白棉布4块(在上面分别滴加4滴同样的鸡血,放置至干燥)。1000ml的烧杯、玻棒若干,自来水等。
【方法步骤】
①取1000ml的烧杯四个,分别标号1、2、3、4;
②在上述四个烧杯中各放入奥妙洗衣粉1.5g,加水500ml,搅拌使其溶解,并将四个烧杯分别放在5℃、15℃、25℃和35℃的温度条件下(其中5℃可以通过冰箱冷藏室来控制,其他温度可以通过水浴来控制)。
③待水温稳定后,向四个烧杯中各放入有血渍的大小相同的白棉布1块,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④5-10分钟后观察洗涤效果并记录、分析。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操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25℃和35℃的水温条件下,添加了复合酶的奥妙洗衣粉的去血渍效果较好。
在探究子问题2的实验中,我引导学生制作了下面的表格,表中的“+”号表示可以进行实验:
学生按照上表提示进行了子问题2的分组探究实验,得到了相应的结论。
在实验结束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写一份报告。实验报告完成后,各小组交流实验报告。
由此例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生物学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而言,运用合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恰当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等方法,可以使问题不断前进、不断深入,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王义高.教师的益友——“问题教学”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5(1).
[2]周明星,张柏清.创新教育模式全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