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3-04-29顾华英
顾华英
摘 要: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主要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组织自主探究活动和建立合作学习方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教学有效性 问题情境 探究活动 合作学习
陈旭远教授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了有效的问题情境,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如下图一、图二和图三所示)。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补全整个圆的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
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全整个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完全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地补圆的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只要找到外接圆的圆心,就能准确地补全残缺圆(如下图四、图五和图六所示),由此学会了寻找三角形外接圆的有效方法。
通过创设补全残缺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沉浸于思考之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组织自主探究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数学课上要开展探索活动,教师更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搭起讨论的舞台。教学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一次数学习题课上,有这样一个例题: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A=108°,BC=a,AB=b,BD平分∠B交AC于D,则AD=?摇 ?摇。(如下图一所示)
有一位学生给出了自己的解法:在BC上截取BE=BA=b,连接DE,又BD平分∠B,即∠DBA=∠DBE,BD是公共边,则利用“边角边”△ABD和△EBD全等,可得∠DEB=∠A=108°,∠CED和∠DEB是邻补角,所以∠CED=72°,△ABC是顶角为108°等腰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可以得到∠C=36°,所以∠CDE=72°,即∠CDE=∠CED,再利用等角对等边可得CD=CE=a-b,不难发现AD=AC-CD=b-(a-b)=2b-a(如右图二所示)。
这位学生的解法达到了我的预期,但我常想: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于是我问:“还有别的解法吗?”……如果我延长BA到E,使BE=BC=a,再连接DE(如右图三所示),可否得到答案呢?学生进入了沉思状态。
不久,有学生举手站起来说:可以。△ABC是顶角为108°等腰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可以得到∠C=36°,又因为BE=BC,∠DBA=∠DBC,BD是公共边,利用“边角边”可得ΔBDE和ΔBDC全等,所以CD=ED,∠E=∠C=36°,又∠DAE=180°-∠BAC=7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可得∠ADE=72°,所以等角对等边ED=EA=a-b,前面得到CD=ED,所以CD=a-b,AD=AC-CD=b-(a-b)=2b-a。
其他同学不由自主地一起鼓起掌来。
在表扬这位学生之后,又继续提问:除了这两种解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如果过点A作AE∥BC,交BD的延长线于点E(如右图四所示),可行吗?
很快就有学生举手了:可以。AE∥BC,所以∠E=∠DBC,又因为∠DBC=∠DBA,则∠E=∠DBA,等角对等边得到AE=AB=b,又AE∥BC,△ADE和ΔCDB相似,得到对应边成比例,设AD=x,则CD=AC-CD=AB-CD=b-x,然后利用比例式可求出。
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掌声。
教师的多角度启发,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探究效率明显提高。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的一题的效果要比做三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建立合作学习方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而且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并以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新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内容时,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假设给定的四边形为ABCD。①AB//CD,②AD//BD,③AB=CD,④AD=BD,⑤∠A=∠C,⑥∠B=∠D,⑦AC平分BD,⑧BD平分AC,要求学生将不同类型的条件互相组合,若是真命题则要进行证明,若是假命题则要求说明理由。
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之时,要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小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得到了多种情形,如:
(1)“如果AB//CD,∠A=∠C,那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是不是真命题?
经过短暂思考,其中一个学生先开始了他的证明:“因为AB//CD,∠ABD=∠CDB……”
还没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接了上去:“又因为∠A=∠C,BD是公共边,所以角角边△ABD和△CDB全等……”
看到学生能积极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我喜上眉梢,称赞道:“很好,思路很清晰,再接再厉。”
随后,第三个同学也跃跃欲试:“所以∠ADB=∠CBD,AD//BC……”
又一个学生接下去说:“又已知AB//CD,这样的话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CD,∠A=∠C,可以得到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
小组成员齐声道:“真命题。”
(2)“如果∠A=∠C,AB=CD,那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是不是真命题?
思考过后,一个同学先开了口:“这是一个真命题。因为∠A=∠C,AB=CD,BD又是公共边,所以△ABD和△CDB全等,那么∠ADB=∠CBD,AD//BC,又有AB//CD,所以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我刚想指出他在证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想到另一个同学替我做了回应:“不对,在证明ΔABD和ΔCDB全等的时候,你用的是边边角,边边角是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的。”
再一个同学补充道:“对,如果两边一角可以证明的话,只能是边角边,这个角只能是夹角。”
还有一个学生还不住地点头:“他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啊。”
那个最先发言的同学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说得对,我明白了。所以∠A=∠C,AB=CD,不能得到四边形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假命题。”
(3)“如果AB//CD,BD平分AC(OA=OC),那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是不是真命题?(真命题,学生讨论过程略)
……
由于学生选定的条件层出不穷,得到的结论又不一。
通过学生的探讨、辩论和教师的积极指导,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雪婷.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9).
[2]孙富强.初中数学教学五种指导策略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04).
[3]李进.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0).
[4]陈勇胜.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