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课程新理念,追求教学高效益

2013-04-29韩洪文

考试周刊 2013年97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动态生成教师角色

韩洪文

摘 要: 文章提出初中数学教师要切实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高效益。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让数学课堂成为“交流数学”与“分享数学”的场所;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启发学生学会思考;要关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师角色 探究活动 动态生成

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热爱数学,重塑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为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切实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程目标。

一、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让数学课堂成为“交流数学”与“分享数学”的场所。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番阐述告诉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与垄断者,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共同营造出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数学学习活动走向有效。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要求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向师生互教互学,师生之间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做“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顺畅地融洽地交流,给予学生适时的恰到好处的点拨。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营造激励探究的氛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做到因势利导、适时调控、正确引导,努力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对不同的答案展开积极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成为“交流数学”与“分享数学”的场所。

二、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启发学生学会思考。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自始不要多讲,而效力于引,使学生自求得之。”这句精辟的论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启发与引导。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在于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使探究活动高效进行,其核心在于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引导是一种高层次的技艺,要充满智慧,具有启迪性。《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能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能压抑他们,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能代替学生作出结论。“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开而弗达”,学生才会真正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强而弗抑”,学生学习才会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启发教学思想的精髓就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诱导作用。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理清活动思路,明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探究活动中,要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探究问题,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获得深层次的认识,形成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在探究活动后,要启发学生反思学习活动的过程,体会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感受,提炼知识或问题涉及的思想方法。总之,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数学思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浅尝辄止的活动,体现不出教师的引导价值,也不会超水平地实现课程资源价值。譬如,在关于“概率”的教学中,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环形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试验探索,归纳方法—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活动笔者讲得都很少,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探索,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了数学知识与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关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永远充满变数,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发展的轨迹并不会完全按照教师的精心预设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实施教学方案就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此时教师要拥有一双敏锐的慧眼,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的思维“火花”,把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之中,加以开发和利用,进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当学生不能顺利地理解教师“预设”问题的意图时,当学生对提出了教师没有“预设”到的疑问时,当学生的活动进展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时,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案作适时调整,以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譬如,在执教“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时,在学生明白“以直角三角形的每一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根据勾股定理a 得出它们的面积之间存在着S 的关系”之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向外作其他图形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以半圆或正三角形为例来探究这个问题。”经过一番探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达成了共识,而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突如其来的猜想使平静的课堂教学荡起了“涟漪”:“我觉得在三角形外分别作矩形,也应该存在这种关系的!”这个问题超出笔者的预设,笔者稍作犹豫,决定引导学生对此问题作探讨。经过一番探究,师生意外地发现:只有当在直角三角形外作的三个矩形的长与宽的比值都一样,即所作的三个矩形为相似矩形时,上述关系成立。笔者利用这一意外的“生成”,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华.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8).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动态生成教师角色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