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建设网络公开课优质资源的思考

2013-04-29张治勇李国庆

高校教育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开放共享学习型社会

张治勇 李国庆

摘要: 自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以来,网络公开课逐渐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因此,如何建设本土化特色的网络公开课值得关注和思考。网络公开课是名校在网络上免费公开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便于感兴趣的学习者学习。其总体目标定位于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学习型社会。其主要特点有: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新颖性、自主性和数字化等。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具有政府支持、基础扎实、有可借鉴的经验等优势,但也存在理念上分歧、资金上缺乏、知识产权保护难等不足。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需处理好3个基本问题,即谁来开发网络公开课,为谁开发网络公开课及怎样开发网络公开课。

关键词: 网络公开课;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学习型社会

网络公开课作为“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运动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出现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将其部分课程视频公开在网络上,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学习者通过网络都能够免费获取,此举在全球教育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引起各国高校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继麻省理工学院之后,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也陆续加入,国外网络公开课建设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目前,全球已有200多所知名大学参加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在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的框架下,开放、共享了超过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 000门课程。在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界定网络公开课?网络公开课目标定位是什么?我国有哪些优势及不足?如何建设有本土化特色的网络公开课优质教育资源?这样一些基本问题还亟待探索和研究。

一、 网络公开课的内涵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领域的数字化材料[1]。网络公开课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指名校在网络上免费公开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堂视频、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课程学习资源、课程作业等),以便于感兴趣的学习者学习。网络公开课通过网络途径向社会传播优质教育资源,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极大地强化大学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使命,体现大学的公益价值;也将促进高校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因此,网络公开课总体目标定位于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学习型社会。

网络公开课的主要特点有:(1) 公益性。公益性是网络公开课的核心价值。网络公开课建设的宗旨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向学习者收取任何费用,而以谋求社会效益为重,以学习者的利益为重,坚持适应社会需求、以人为本、机会公平的课程开发原则,把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大众传播,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和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和自学者获得一流的课程资源,进而造福全人类。网络公开课体现了大学的普世价值,实现了大学回报社会的重要使命,履行了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正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M·威斯特所说:“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利用我们的新科技,利用它们来对全世界的人类赋予知识的力量,让教育更为平民化……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使命:协助提升全世界每个角落的高等教育。这个计划基于两个价值观:机会与开放性。这两个价值观让我们的大学与国家强盛,这两个价值观也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安全与繁荣。”[2](2) 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公开课的最本质属性。一方面,网络公开课没有设置任何的屏障,其优质教育资源完全是免费公开的。对任何学习者而言,只要你有一颗求知的心,有电脑能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真正建立起“人人能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必然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网络公开课的开放性也表现在教与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学习的开放氛围,互相激励的开放思维,多种答案、多元评价的开放标准,共享合作学习经历[3]。(3) 共享性。共享性是网络公开课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网络公开课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放在战略性地位。网络公开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高校开放优质教育资源运动,致力于打造“开放、共享、合作”的学习平台,搭建全民学习的信息港,让全世界共享,为全民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努力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宏伟蓝图。(4) 新颖性。新颖性是网络公开课充满活力的体现。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之所以受到国内学习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其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国外网络公开课采用启发式、反思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巧妙引导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习者进行独立思考,开启了思索的引擎,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国内学习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授课内容上,国外网络公开课突破单一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多学科内容交叉融合,将深奥的原理还原到理论出发点,切入到生活的横截面,使得原本一个个晦涩难懂的哲理演变为一个个浅显易懂的生活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兴趣。(5) 自主性。自主性是网络公开课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每个学习者都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需要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监控和反思学习过程及结果,自我评价学习成效,充分体现了学习者享有主宰自己学习的权利。(6) 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公开课强化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公开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正规高等教育难以全面覆盖的范围内,为需要获得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

二、 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一) 优势

1. 政府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我国教育部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这反映了我国国家政策制定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网络公开课建设。从国际网络公开课的建设经验来看,政府或者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的积极推动十分关键。因此,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必须与政府的诉求和利益相一致,才能获得成功。

2. 基础扎实。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 700余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一万多门。在我国,最初由一些门户网站引进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经典力学课”、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耶鲁大学的“死亡课”等,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高校学生、白领阶层的欢呼,他们大声宣称——以前爱逃课,现在爱淘课。2010年11月,网易正式推出“公开课”频道,组织专门的团队制作、发布和推广公开课。2011年1月,网易宣布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让国内学习者接触更多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2011年3月,复旦大学的网络公开课《执拗的低音》率先亮相,开国内网络公开课之先河。此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众多名校纷纷加入网络公开课建设之列。2011年11月,教育部推出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课程来自北大、清华等18所国内知名高校。5天的点击量就超过10万次,引起了教育界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一切表明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并且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有可借鉴的经验。虽然说,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国外网络公开课建设已经有十来年的实践,尤其是美国高校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我们在网络公开课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公开课建设之路。

(二) 不足

1. 理念上分歧。网络公开课这一新生事物,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对其大加赞许者有之,对其不屑不为者也有之。好评者褒扬道,网络公开课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让社会大众共享,这是拆除了知识囿于大学围墙的壮举,彰显了知识的公益价值和教育的普世价值,既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贬低者认为,网络公开课形式大于内容,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是学习者的一个调味品而已,绝不是主食。因为网络公开课的先天不足限制了其发展空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所以,学习者一旦存在疑难、困惑,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答疑、解惑。学习者要想全面学习知识,或者在专业上深入发展,仅靠网络公开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传统面对面的课堂的系统学习方式。国内学者褒贬不一的看法显示了我国网络公开课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还没有形成共识。正如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认为:“国人骨子里就没有资源共享的习惯,开放课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开放课程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理念,我们总是习惯于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为什么说我国很多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就是因为互相不通气,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4]理念上存在分歧,从积极方面看,能促进我们加强网络公开课理念的深入探讨,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建设网络公开课;从消极方面看,如果固守陈旧观念,抱残守缺,那将对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形成不小的阻力。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理念上存在的分歧。

2. 资金上缺乏。网络公开课虽然免费,但它的开发却是一个费钱的活,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来支撑。根据美国的经验,每一门网络公开课的视频录制需要3到4万美元,具体包括摄影师的费用、字幕制作的费用及确保上乘视频质量的费用等。像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获得了William & Flora Hewlett基金会以及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的大力支持,解决了资金上的后顾之忧。而在我国,目前网络公开课的开发资金主要源于学校内部,如复旦大学投入一千五百万资金打造网络公开课,试问我国有多少高校能像复旦大学这样大手笔支持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在缺乏外界资金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又能坚持多久呢?这恐怕是许多人的疑问。又如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以借鉴和吸收国外名校先进的教学课件、技术和手段等,以提高中国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为宗旨。其运营费用主要靠惠特勒基金会每年20万美元的资助,但是随着惠勒特基金会难以维持,该协会的运作也将难以为继。这说明,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必须解决资金问题,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能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

3. 知识产权保护难。在国外,网络公开课建设有明确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校教师自愿参与网络公开课开发,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课程产权属于学校。学校要求使用者遵循CC版权许可协议,即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协议,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和相同方式共享(即基于CC产品产生的新产品应遵循CC协议)4个条件,作品方可免费传播[5]。在国内,网络公开课知识产权保护还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有学者建议,网络公开课相关资源的知识产权应当比照出版物的知识产权来对待。在使用这些资源时,需要有引用和标注。这反映出我国目前对网络公开课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如网络公开课的产权属于谁?网络公开课网络传输属于发行还是传播?网络公开课如何合理使用?如何保护网络公开课著作权人利益?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网络公开课知识产权还难以得到保障。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网络公开课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同时,提高学校和教师对与网络相关的知识产权的认知度,才可以使得网络公开课的建设无后顾之忧。

三、 对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思考

(一) 谁来开发网络公开课

美国网络公开课开发权责明确、分工清楚,高校作为课程开发主体,负责组织学校优秀、资深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负责筹措课程开发资金,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机构或个人的资助,负责协调课程开发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教师自愿参与课程开发,分享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有权获得学校资助,但课程产权属于学校。在我国,最初网络公开课开发也以学校为主体,如复旦大学自主开发了《执拗的低音》公开课,课程开发资金也是由学校负责。但中美两国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像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是私立大学,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办学经费由学校筹措,并且他们得到社会机构和个人捐助的力度非常大。而我国复旦、清华、北大等高校是公立大学,直接受教育部领导,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和个人的集资捐助只占极小一部分。网络公开课建设完全由学校承担经费来源,这也是造成我国高校网络公开课开发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的广泛参与,政府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管理机构加以规范,统一网络公开课建设标准。学校自主建设,以学校的名义推出,名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体现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形成社会支持体系。只有群策群力我们才能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公开课品牌。

(二) 为谁开发网络公开课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的用户群主要分为3类:教师、学生和自学者。如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的使用人群主要是自学者和在校学生,自学者为43%,学生为42%,教育工作者为9%,其他用户为6%[6]。又据人民网的资料显示,我国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的使用人群约40%的“淘课”者来自社会,其他则为教育网用户。网络公开课一方面在为高校师生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为社会上的学习者服务。这说明“网络公开课将高校优质教育从在校学生延伸到社会大众,将教育的外延从学历教育延伸到终身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7]。因此,只有了解不同用户人群的学习特点,开发出有针对性的网络公开课,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方可得到社会的好评。

(三) 怎样开发网络公开课

1. 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国外网络公开课体现了名校开放办学、开拓创新、知识共享的理念以及名校教育服务优势的形成。优秀的网络公开课将名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的教学过程完美结合,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样的网络公开课凸显了名校的办学特色,打造了名校的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名校的教育服务优势,增强了名校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学校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正面价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严冰指出:“国外的网络公开课恰恰是大学创新精神理念的核心体现,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已经构建起来知识共享的先进理念。国外的网络公开课由大学自觉开发并推出,旨在巩固并提升大学的品牌,而我国大学公开课的推手是政府,更多的是一种行政行为,甚至不排除成为流于形式的面子工程。”[8]因此,我国高校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开放办学、开拓创新、知识共享的新理念,应以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探索网络公开课建设进程,扎实推进网络公开课建设工程,赋予网络公开课以灵魂,不能仅是赋予其形,更要赋予其神,开发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网络公开课,打造出中国的网络公开课品牌,形成我国高校的教育服务优势。

2. 课程开发模式选择。世界网络公开课共同的目标就是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大众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它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开发模式适应学习型社会多元发展的需求。网络公开课开发模式主要有3种:引进模式、合作模式和自主创新模式。引进模式就是将国外优秀的网络公开课资源引入国内的机制。网络公开课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一种新形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网络公开课的成熟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逐步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引进模式体现在对网络公开课资源的引入、人才的引入以及理念和实践的引入上。如我国网易公开课就是这种模式。合作模式就是不同教育机构合作创建、合作开发网络公开课的机制。由于开放教育理念的兴起,不同的教育机构为了实现社会大众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这一初衷,他们结成联盟共同开发网络公开课。如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把国外网络公开课及先进理念引入中国,不仅翻译了500门国外开放课程,而且还把20多门中国“精品课程”译成英文让世界共享。自主创新模式是指教育机构独立创建开发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机制。由于网络公开课涉及思想和价值输出,是思想和价值观走出去的有效形式,要想在世界网络公开课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网络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漫谈》就是属于这一模式。目前,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以引进国外的网络公开课为主,在了解和认同国外优秀网络公开课的理念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断积累经验,逐步走向自主创新模式,做大和做强国内网络公开课。

3. 教学内容更新。国外优秀的网络公开课其内容无一不是突破单一学科结构的逻辑界线,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统一,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拓宽课程内容的受众面,以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如哈佛大学的“公正”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融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于一身。毫无疑问,这样的网络公开课无一例外受到了学习者的普遍好评。在国外网络公开课大受追捧的今天,建设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网络公开课显得尤为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绝大多数网友呼唤能体现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网络公开课。这样的网络公开课既体现了多学科结构的融合,又体现了中国本土化特色,在世界网络公开课的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建设并花大力气建好这样的公开课。

4. 教学方式改革。国外网络公开课之所以受到国内学习者的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学方式新颖。如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课堂上,主讲教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9]一连串的发问,不仅点燃了每个学习者的求知欲,而且叩击了他们的心灵。无独有偶,麻省理工学院72岁的物理学教授瓦尔特·勒温在授课时,为了证实钟摆的周期与吊挂物体的质量无关,曾躺在从天花板垂下的吊索上,让自己像钟摆一样摆荡。“各位请看,这可是钟摆之母。”接着他在讲台上荡来荡去,然后喊道:“物理学果然不假”!教室立刻爆出欢呼声,这段画面也通过网络传遍全世界[10]。这样独特、新颖、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热情怎能不高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需要改变过去注重讲解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陷入了被知识奴役的处境,丧失了鉴赏知识、批判知识和发现知识的信心、勇气和资格。因此,教师要敢于采用问题讨论教学、创意教学、探究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者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批判性地学习知识,提升我国网络公开课的生命活力。

网络公开课作为高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探索方式,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式改革,积极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模式和新机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方式,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等,都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11]。网络公开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

[1]焦建利,贾义敏.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一个研究计划[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9-13.

[2]黄艾禾,陈薇.开放课崛起源自网络基本信念分享[EB/OL].[2010-12-09].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2-09/145821610568_2.shtml.

[3]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2-144.

[4]马多思,刘艳平.中国开放课临“七年之痒”不得不面对资金问题[EB/OL].[2010-12-09].http://www.chinanews.com/edu.

[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提交作品的传播授权许可[EB/OL].[2012-03-28].http://ir.igsnrr.ac.cn/guiter?

[6]李刚.“超越象牙塔”: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运动[J].图书馆杂志,2011,30(11):76-81.

[7]杨彦.西安交大开通网络公开课约40%“淘课”者来自社会[EB/OL].[2011-05-24].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

[8]吴晶.网络公开课暴露出教育“短缺”与文化“短板”[EB/OL].[2012-02-29].http://news.163.com/12/0229/16/7RENVTO000014AED.html.

[9]林颖颖.爱上名校网络公开课《死亡》教授称“大仙”[EB/OL].[2011-01-14].http://studyabroad.tigtag.com/news/73743.shtml.

[10]星岛环球网.网络开放教学麻省理工老教授桃李满天下[EB/OL].[2007-12-21].http://www.stnn.cc/society_focus.

[10]唐景莉,翁小平.弘扬传统文化共享优质资源[EB/OL].[2011-11-10].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

(责任编辑马双双)

猜你喜欢

开放共享学习型社会
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体制优化研究
高校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
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探讨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及绩效考核模式研究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公共实验室建设探析
试论发展继续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学习型社会下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