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2017-01-09李海燕

高教探索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开放大学

李海燕

摘要:学习型社会是许多国家、地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构想和追求目标。笔者认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点是“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目标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实现途径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三者有机统一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价值——提升公民素质之中。开放大学正是基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以提升公民素质为己任,并将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开放大学;公民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和知识量的急剧增长,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个概念,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更多思考。如果说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生全过程,必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应有之义,就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否则,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就无以支撑,无从落地,就只能停留于美好愿景和宏伟蓝图之中。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点是“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目标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实现途径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三者有机统一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价值——提升公民素质之中。开放大学正是基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以提升公民素质为己任,并将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一、开放大学的办学使命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基点相互契合

学习型社会简言之就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换言之指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一方面是指学习行为的宽度,覆盖全社会所有成员、所有领域和行业,同时学习行为的发生更多地源于社会化媒体,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学校和其他学习场所;另一方面指学习行为的长度,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习。全民学习和终生学习,就像是坐标上的两个数轴,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学习型社会建设,其基点是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教”就是保障国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学有所成”就是国民学习或通过老师、师傅教(引)导,或通过自主学习提升素质和能力;“学有所用”就是国民学成后有用武之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体现的是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与祖国和时代同进步的机会”,体现的是“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的施政理念,以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思想。同时它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点和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提“学有所教”,并把它放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之前,作为五大社会建设之首。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学有所教”这一民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国民文化程度明显提升,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国民享有学习机会明显增多,每年接受学历教育的超过2亿人,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近1亿人次。全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达到9.5年和12.4年,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可见我国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从当前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对于教育改革的讨论,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对于教育公平的探索等等,可以看出实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一愿望仍然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优先发展教育;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发展形式的改革创新,不再局限于依靠传统普通学校教育,转而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即构建学习型社会。只有这样,“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愿景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开放大学的成立背景和办学使命正是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教育部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六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列为“6+1”试点,截止2013年底,教育部先后批准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云南开放大学和广东开放大学等6所开放大学。开放大学的成立,必将有力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开放大学是以促进教育公平、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而产生,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指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可见,开放大学的使命,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传统大学不同,开放大学是力图创造适合学习者需要的教育,承担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使命。开放大学的诞生,正是基于“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型社会的产物。其次,开放大学是开放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以灵活、全纳、终身为基本理念,强调办学思路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为每一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教育的机会和服务。再次,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的大学,它的特色还在于能够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包括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内的各个角落,因此它还是广大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促进者,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最后,开放大学的发展特别是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还将有助于缓解当前广大青少年争上高水平大学激烈竞争的沉重压力,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径,也必将为实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提供最佳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平台。

二、开放大学办学形式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

原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曾在多个场合提出他的“中国教育梦”,那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他指出:“有教无类”,就是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因材施教”,就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人人成才”,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有教无类”主要体现的是教育公平问题,“因材施教”关注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问题,“人人成才”注重的是教育结果也就是教育的质量问题。

早在25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身体力行终生,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念遗产,这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王朝推行的等级制度以及科举制度,剥夺了广大群众的受教育权利。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受教育的权利,并致力于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改革开放以来,各届政府始终将教育列为优先发展战略。1983 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内容,成为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等措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正如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发表视频贺词承诺的那样——“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这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发展举措,都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在国家层面,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层面,确立素质教育理念;在个人层面,确立人人成才观念。然而,反思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还面临着诸如信息化社会、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的挑战。基于此,中国教育改革问题仍处于征途之中,作为顶层设计的《教育规划纲要》已经全面铺开,关键在于我们仍需在以下三方面革新:一是在教育模式上,适应互联网时代,打破学校是唯一教育场所的局面;二是在学习方式上,借助信息化平台,营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能学习的平台和氛围;三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实现均衡配置,在教育机会、教育质量、教育平台等方面做到公平。

开放大学的成立,尤其在办学模式和办学形式上的创新很好地顺应了这一需求,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开放大学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探索建设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开放、灵活、优质、便捷”为办学理念,办学组织体系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实施注册入学、弹性学习、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灵活、多样、个性化学习条件,关注特定区域与人群,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并确定学校在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功能作用。开放大学倡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来办学,引导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自身条件来开展自主学习,为广大社会成员构建一个“随时、随地、随人”的开放型学习环境。开放大学还强调办学资源的统筹开发和开放应用,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由此可见,开放大学开放、灵活的办学形式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目标的实现能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开放大学办学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关键在于让学习随手随时随地可得,真正做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就是学习已成为人们的习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处处可学”就是突破传统的学校或固定学习场所的空间限制,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载体和平台,实现人们在任何场所、任何空间都可以学习;“时时能学”就是人们的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候都能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载体、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型社会提倡“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蕴涵着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相一致的价值取向,“人人皆学”的全民学习观是对“有教无类”的转化和兑现;“处处可学”是接受“因材施教”内化为自己的学习需要;“时时能学”是践行“终身学习”使命的体现。学习型社会的实质就是“以学习求发展”,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个体的学习来追求个体的发展,以组织的学习来追求组织的发展,以国家的学习来促进国家的发展;以终身的学习来追求终身的发展,以灵活的学习来追求多样的发展,以自主的学习来追求内在的发展。而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学习,全民参与、终身学习正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基本途径,这也与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一致。

如何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关键是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和创造“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学习环境和制度保障。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办好开放大学”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基础性战略任务。郝克明教授指出,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组建覆盖城乡的开放大学,是中国推进终身学习的重大战略措施。

开放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构建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天候学习场所。它是一个“无所不在、人人共有、按需所求”的终身学习平台。《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明确,要“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全民学习”的原则,“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向社会最大程度开放教育资源,提供形式多样教育服务,广泛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习需要”。也即每个人都可以在开放大学构建的学习平台上实现各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乃至文化休闲、自我完善教育的目的。开放大学承载“有教无类、学有所教、随时随地、资源丰富、个性定制、灵活方便、交流共享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本质上说,它是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整合社会和技术的力量,为一切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服务。[3]“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途径,它既是对政府提出要为国民创造一个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的要求,又是对每个国民自觉养成学习习惯、提升个体素养的要求。

四、开放大学办学彰显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明确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在实现学习型社会中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点是“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目标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实现途径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三者有机统一于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核心价值——提升公民素质之中。

建设学习型社会,不管是基点、目标还是实现途径,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以人为中心;都贯穿一个核心价值,那就是提升公民素质。提升公民素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实现中国梦征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现实意义。公民素质是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公民素质的高低,既关系国家的形象,又关乎公民的幸福。而国家形象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公民幸福的问题。良好的公民素质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公民素质提升的过程。另一方面,公民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是国家战略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既是国家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也是“软实力”的重要输出渠道。公民素质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民族、社会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形成明确的国家安全心理结构、稳健的战略安全环境,从根本上抵消来自境外软实力的某种攻势。[4]“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点,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价值准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价值导向;“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现途径,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价值源泉。我们要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提升公民素质,在提升公民素质中建成学习型社会,开放大学以提升公民素质为己任,并将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我的中国教育梦[N].中国教育报,2013-03-08(1).

[2]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003).

[3]钟志贤.展望国家开放大学的未来[J].远程教育杂志,2010(6).

[4]王卓明.国民素养与大国崛起[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1).

(责任编辑钟嘉仪)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会开放大学
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探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新媒体时代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学习型社会下成人终身学习能力构建及培养研究
试论发展继续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基于“多元”视角下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