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学分制与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013-04-29张西良李伯全潘海彬

高校教育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实践训练培养体系创新型人才

张西良 李伯全 潘海彬

摘要: 为克服目前由于创新教育体系缺乏、创新教育受益面低而导致实行创新学分制困难,有必要研究适合多种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创新学分制实施要求和分层次创新教育思想,将创造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融普适型创新教育与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于一体,建立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保障机制。通过制定创新教育激励政策措施,建立合格稳定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创新教育过程有效监督和管理,促进课外创新训练有效开展,将确保创新学分制全面实施。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育;创新学分制;实践训练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周家伦2006年提出:重点是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通过构建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来等[1]。朱宏2009年提出: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等[2]。崔智林2009年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是一项简单的单项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着眼于整个培育系统的建立和创新[ 3]。正确认识和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素,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4]。

就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现状看,尽管许多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训练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受益面很低,完全实施新提出的创新学分制比较困难。因此,分析目前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创新学分制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创新教育取得预期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普遍缺乏。在进入大学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而忽视了创新意识和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样导致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进入大学后,同样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学大部分时间用于低层次知识的教育,而花在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教学上的时间很少。这样导致目前创新教育的现状是:

(1) 低年级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创新训练活动的认识和培训,他们对创新的渴望没有尽早得到激发。而到高年级,往往盲目重视“挑战杯”等竞技类活动优势项目的获奖,对普及类创新教育活动关注度很小,由于受到资源限制,受益面很小。

(2) 由于受就业、考研等压力的影响,往往有很多高年级大学生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创新性、综合性实践训练不够重视。

(3) 对于高校中普遍开展的大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等,往往申请热情较高,但是由于不知道怎样去创新,缺乏主动自发的行动、信心和坚持的毅力,没有真正体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半途而废的现象较普遍,真正自己结题的少,指导教师或研究生代为结题的多[5-6]。

以上这些均与创新教育系统性不够有较大关系。大学生创新教育涉及创新意识培养,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基本技能训练,创造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掌握,科研学术道德规范灌输,专业文献收集综述,分析归纳和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措施制定等创新基本能力训练以及创新成果总结,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写作等多方面教育和指导。以上内容有其本身系统性、完整性,有些内容应该在课堂内得到培养、训练和提高,目前课堂内外均缺乏必要的培养环节,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没有形成。此外,高校普遍没有形成统一、长效的课外创新训练机制,导致大量创新项目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实验条件和教师的指导而难以开展[7]。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和起步阶段,需要将创造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教育规律,构建适合多种专业、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二、 大学生“普适型+精英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愿望的鲜明特征以及创新意识普遍较差,创新素质低,创新实践能力缺乏的特点,按照创新学分制实施要求,结合专业特色,将创造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普适型创新教育与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思想,构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实现分层次创新教育,确保创新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普适型创新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原始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激发他们具有较高的创新激情和浓厚的创新兴趣。培养要求是:达到创新基本学分要求。培养形式有:专业(专业基础)课堂内创新素养引导与训练,创造学课程学习训练,科研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学习,课外创新头脑风暴与创新思想交流沙龙活动的参与和组织训练等。培养内容包括:创新意识素质形成,创造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掌握,科研学术道德规范了解,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能力训练培养等。这些需要的资金和条件相对较低,便于实现大众化普适型教育,可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的创新基本学分。在普适型创新教育过程中,注重科学精神的普及与创新意识和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科研创新的尝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进入到高层次的创新实践训练中。

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目标是: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特点,通过优化整合资源,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创新技能,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是:达到创新优秀学分要求。培养形式有:结合专业特点申报各类创新实践、竞赛项目,开展创新实践训练、竞赛活动,进行创新成果总结汇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培养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选题立项论证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科研攻关技巧与能力训练以及科技报告论文和发明专利写作能力训练等。这些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条件支持,需要进行选拔培养,并作为免试推荐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在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中,要注意在普及型创新意识和素质强化培养的基础上,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原理,开展创新实践训练,并注重创新实践过程的训练。

三、 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建立实施创新学分制下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机制,如图2所示。

在学校制定本科生创新学分制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包括学生、教师、实验室3方面的创新教育激励政策措施,构建有效、完全开放的课外创新训练基地。其次,建立稳定合格的创新教育培养、训练指导教师队伍以及大学生自觉主动参加课外创新实践训练的长效机制。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创新教育过程有效监督管理,开展包括一般课程创新意识引导、专门创新课程创新技能训练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3方面的创新教育培养工作,达到创新基本学分和创新优秀学分两层次学分要求。这样将使得创新实践项目资金落实、教师指导到位,过程安全有序,成效考核评价、工作量及学分认定科学合理,创新教育质量得到保证,并能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开展,确保创新学分制全面实施。

(一) 制定完善的创新教育政策措施

一套科学、完善、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学生及教师热情的基本保障。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更不例外,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千人一面,很多创造萌芽就在这种氛围中无形萎谢,指导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很好调动,将无法有效促进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的开展。

1. 创新教育课程管理与学分认定。一方面对非创新学分一般课程提出创新意识引导培养要求,制定修改教学大纲,规定必要的培养学时、训练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另一方面对获得创新基本学分的专门创新课程如创造学讲座、科研学术道德规范讲座、专业文献综述等,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和创新技能实践训练要求,并补充完善教学大纲,规范各部分的培养学时、训练形式、教学内容、考核要求等,规定创新课程总学分和各课程学分。

2. 学生课外创新学分认定政策和激励措施。创新学分制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外,必须取得一定的创新学分。为了实施创新学分制,同时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有梯度有层次规定学生创新学分要求。除了区分不同专业学科之间差异外,还需要给出创新教育合格和优秀等级,对应达到创新基本学分、创新优秀学分的,分别颁发合格和优秀创新证书,达到一定高的创新优秀学分的给予一定经济奖励,把取得创新优秀学分作为推荐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由此引导和激发广大学生更高的热情,使其自觉主动参加到创新教育过程中,从而提高创新教育实效。

3. 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政策措施。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训练,不管是专门的指导教师,还是实验员,都需要占用大量非工作时间,并投入额外精力。因此,除了合理认定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工作量,颁发合格、优秀、大师等一定等级指导证书外,还必须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所取得成绩,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晋升和教师岗位聘用的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从而确保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 构建基础性工作室与专业辅助性工作室相结合的课外创新训练基地。目前,大多数高校经费紧张,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基础性实验室数量上相对能够满足大规模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但是往往设备老化,更新速度慢,不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训练要求;各专业实验室尽管设备数量少,但相对较新、较先进,而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一情况,充分利用基础性实验室和各专业实验室的各自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并添置必要数量的基本工具软件、常用器材和设备,构建基础性工作室与专业辅助性工作室相结合的课外创新训练基地。即在基础性实验室建立起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基础性工作室,在各专业实验室建立起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辅助性工作室,从而构建起有效的开放性课外创新训练基地,为大学生开展课外创新训练提供基本保障,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 建立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长效机制

1. 建立合格稳定的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立起合格稳定的创新教育教师队伍,有效提高课内创新教育效果,推动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往往缺乏科研经验,创新能力不足,专业知识薄弱,需要建立引导机制,为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掘、调动教师积极性,尤其是科研课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创新思路与想法,但自身没有时间去验证与解决,他们将此设置成课题提供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有参与实际科研的机会。学生承担完成该课题,教师科研指导更有针对性,同时往往也具有一定的设备与经费支持课题开展,将研究结果反馈给老师,也有助于老师自身科研的开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和促进,形成互动互益机制。

2. 建立课外创新训练长效机制。在进行创新意识培养,掌握创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等创新教育基础上,在得到教师有效指导、鼓励下,在政策激励下,在完全开放性的创新训练基地,以较高创新热情、激情和浓厚兴趣自觉主动进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从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文献收集综述技能训练,再到分析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基本能力训练以及创新成果总结,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等写作能力训练,进行系统性、完整性训练,不断激发创新热情、激情,提高创新兴趣,不断提高创新活力,从而建立起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外创新训练的长效机制。

(三) 开展创新教育工作,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

在建立健全创新教育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由创新教育管理领导小组牵头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工作评审小组和创新实践指导工作小组,进行创新教育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在开展一般课程创新意识引导培养、专门创新课程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3方面创新教育培养过程中,创新教育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创新教育的总体协调、日常创新工作室管理、项目资料上报、归档和资金管理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工作评审小组负责学生科技实践项目立项评审、过程监督检查和结题审查,对完成项目的学生学分认定,并进行奖励,指导教师对奖励认定直接提供评审意见;创新实践指导工作小组对学生科技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立项、创新实践训练、定期汇报和结题答辩等各个环节,并对学生创新实践进行个人或者小组指导评定,在学分认定中提供建议。

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缺乏,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不健全,创新教育受益面很低,在此背景下完全实施创新学分制较困难。要实施创新学分制,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创新教育,结合专业特色,采用普适型创新教育与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有层次创新教育,确保创新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是一项有益的实践探索。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和课外创新训练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6(5):38-40.

[2]朱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 2008,2(3):6-11.

[3]崔智林.从系统工程视野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9(3、4):66-67.

[4]夏宏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2):84-85.

[5]李娟,金宏星,李成君,等.在高等工科院校中全面推广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训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22-25.

[6]杭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研究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9(8中):212-213.

[7]刘红霞.浅论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推进[J].河南社会科学,2008,16(5):167-169.

(责任编辑马双双)

猜你喜欢

实践训练培养体系创新型人才
生成:让数学课堂因此而灵动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