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 思想提升高职教学质量
2013-04-29张乐群
张乐群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其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应彻底转变应试教育思想,树立“知识够用、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升高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质量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4-0016-02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高职教学改革。有必要重提转变教学思想的话题,以促进教学改革,提升高职的教学质量。
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是以知识本位、以书本为中心、以应试(分数)为目的的,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的学生。高职教育恰恰相反。它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其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我们必须转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树立“知识够用、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才能提升高职教学的质量。
教学质量是怎么来的?传统的说法是教师教出来的,这话有道理。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高的教学质量。但我认为,教学质量既是教师教出来的,更是学生学出来的,自学成才就是最好的证明。
教学不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而是以人(学生)为中心;不是以教为主,而是以学为主,教是为了学。如果只有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很少。甚至不动脑、不动口、不动手、不动情,那就是只教书,不教人,是为教而教,不是为学而教。按陶行知的说法,是“重教太过”,学校不是“学校”,而是“教校”。所以,高职的教学要从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从重教轻学转变到以学为主,从重视知识、轻视能力,转变到知识够用、能力为本;从重视灌输、轻视引导转变到重视引导上来。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唯一条件。人要生存,就要面对来自自然、社会、生活的问题与挑战,就要去探索、去学习。学习是人一生的需要,教学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生活。
教源于学,发展于学,成功于学。一切教学的概念、原理、现象都根源于学习。“为学而教”是教学的铁定内涵。教学的一切价值与意义都体现在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改变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之中。
教学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助学艺术、促学技艺,其天职只有一个:加速学习活动的进程,提升学习的效能,增进学习的深度,优化学习的品质。教学存在的目的是引发学习、解放学习、维护学习、增强学习。“学”是“教”的永恒服务对象。
在以教为本的教学中,学生的大脑成了囤积知识的仓库,学生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学习的过程、目标、动力被忽视。教学成为目无学生、心中无学的表演,学习蜕变为教师“告诉”答案的“一站通”行为,学习活动本有的试误过程、探险环节被老师的教所代替。久而久之,教学活动远离了学生的心灵,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权利。于是,学生厌学、逃课现象屡有发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高职院校为什么普遍出现“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厌学现象?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不对路,教师上课没有吸引力,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风不正,上课不拿书,不带笔,只有饮料和手机,总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课堂里听课很无奈”。教师抱怨不好教,辅导员抱怨不好管,教育者享受不到为师之乐。
我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里的“导”含有“教导、诱导、引导、开导、指导、主导、辅导、疏导、导学、导演、导游”等意思;“学”有“要学、会学、爱学、乐学、研学、勤学、苦学、游学、习学、自学、仿学”等意思。“教师教导”,即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重在“导”,而不重在“教”。“学生学”,即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即导学,教学是教师教导、诱导、引导、开导、指导、辅导、疏导学生要学、会学、爱学、勤学、苦学、乐学……的过程。因此,教师既要当好讲师,更要当好导师。
观察我们的教学,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是师讲生听,师灌生背,师写(板书)生抄,师考生记(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与此相反,“导师”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师诱导,生自学(即导学);师引导,学生做(即导行);师疏导,学生通(即通情达理);师开导,学生懂(悟);师指导,学生读(即导读);师导演,学生演(即导演);师领导,学生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就被“导”出来了。
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是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学生为本)的转变,是“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是从“教会”到“学会”的转变,是管制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变,是约束教育向激励教育的转变,是专制教育向民主教育的转变。总之,是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
人有智商、情商、财商、健商,总有一“商”较为发达,高职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做学生特长的鼓励者、学生优点的发现者、学生思想的启迪者、学生品德的示范者、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学生成才的引路者、学习动力的激励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感情的关心者、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问题的训话者、生活的管教者。
古人云:“指引者,师之功也”。愿每位教师既当好讲师,更要当好导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讲师”易当,“导师”难为。但只要我们努力,就能既当好知识的讲师,又做好人生的导师。(上接第15页)才能形成较好的职业发展能力。高职生职业发展能力较弱,反应其毕业后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薄弱,因此应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注意职业发展和再就业能力的培养。
2 不同类别学校毕业生人文素质差异显著。本科、高职、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文素质整体由强到弱排列。虽然有的维度本科与高职院校无显著差异,但三类学校由强到弱的排序仍存在,这符合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筛选假设理论。说明我国高职业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并未得到企业认可,企业选用人才时注重学历和毕业院校的声誉有一定合理性。
3 不同性别毕业生人文素质的差异不显著。男女高职毕业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仅在人际能力维度有显著差异,男生略优于女生。在其他三个维度上,男女没有显著差异。
文章从雇主视角探讨高职毕业生人文素质对职业发展影响,反应了雇主对大生人文素质的期望和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现状,也对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当然,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各方共同努力。就高职院校而言,首先培养目标要特别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次,专业设置上,既要“厚基础”更要“宽口径”,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环境适应能力或再就业能力培养。第三,加强对学生通用技能培养,如沟通交流、写作、信息收集应用和问题提出分析等能力,都是雇主十分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