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3-04-29卢侠王君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院校高职

卢侠 王君

摘要:地方高职院校是从事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拐点”的到来,地方高职院校想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正视自身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不足,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4-0001-04

地方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生力军。我国高职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经过30年的发展,尤其最近十年的“黄金时期”,已经稳稳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拐点”的快速到来,再加上一些原有的高职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这对于高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地方高职院校如何解决所面临的困境,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这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它需要地方高职院校回到最初的原点,寻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更加紧密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一、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

(一)地方高职院校的一般特征

地方高职院校是由各地政府举办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人的职业胜任能力为重点;并且,它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传统意义上,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具备这些基本职能。要使这些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植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

(二)地方高职院校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不能仅仅简单地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从本质上肯定职业教育与人的自由和福祉有直接关系。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说,高职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利用现代工业文明的传播来促进国家现代化。从单个的受教育者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成为增进人的全面素质提升的教育。而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一大批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才是它发展的真正价值和动力所在,也是它根本不同于其他形式教育的定位。另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地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有义务参与此进程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它本身也能从此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和壮大的力量。没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变成无源之水。因而,地方高职院校需要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更好的良性互动,共生共荣,相得益彰。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职责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职教育是一个生产人力资源的部门。地方高职院校通过实施教育来培养合格的学生,但本质上是把有利于提高生产能力的人力资本汇聚在学生个体自身,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地方政府兴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利用人才的培养,提高本地区人口的基本素质,促进本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利用高职院校的资源及科研技术优势,发挥它的作用,为当地经济增长培育新的增长点,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地方高职院校只有主动适应并推动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如果一所地方高职院校不能发挥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即使建成也不能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合作,甚至面临倒闭的命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方高职院校服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它应尽的职责。

二、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方针,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它能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办学定位不够准确,与地方产业的衔接有待加强

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必然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明确。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忽视区域性、行业性和自身特点,求大求全求时髦,盲目设置专业,导致办学水平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培养的人才水平不高,甚至无用武之地。不少高职院校还迷恋于学科型教学,在管理模式、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体现不出职业性、实践性特点。有的高职院校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争创“省内一流,万人规模”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片面地追求专业门类齐全,几年内专业与招生数量实现翻番,办学规模超常发展,造成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后勤保障等超负荷运转。

从外部而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带来新的挑战,也会影响其定位。我国“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以绿色产业、低碳经济、绿色能源为主要导向的“绿色经济”将带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新的内涵,新一轮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扩大内需自然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战略选择。新型市场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国际化会全面提升,从而滋生新的发展格局。而区域经济也将步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后工业化时代。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经济增长是必然趋势。

(二)师资力量与生源质量等因素,严重制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经济的发展,整体上取决于该区域拥有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关键受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所决定,即人力资源的质量。高职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渠道,是劳动人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地方高职院校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它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与社会、行业企业融为一体的优质教师队伍为支撑,而目前由于体制、机制等种种原因,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的合格专业教师。教师的能力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另外,由于受教育的适龄人口的减少,生源质量来源有可能成为压垮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后一根稻草,地方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高职院校都是最后一批录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上,如2011年安徽省的高考录取率达76.7%,浙江省的高考录取率为85%,山东省的考生则只要180分就能上高职,也就是说,每门功课只要考30分即可进人大学。同时,普通高中生源的减少首先冲击的也是地方高职院校。以目前趋势分析,高等教育的重新洗牌也已经从地方高职院校开始。

以专业设置方面为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从传统服务业到休闲娱乐服务业,从电子商务业、物流业、动漫业到智能化楼宇,从商业性服务业到工业性服务业,新的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需与时代同步,不断开拓发展新的专业。但与此同时,受到师资、实训实习基地等各种教学资源的制约,专业设置难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许多新的职业一时还难以与高职教育实现无缝对接,专业向上延伸的矛盾较为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更凸显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

(三)社会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相当不足。就地方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能力而言,虽然它不具备普通高校在学科集群和人才汇聚方面的比较优势,也难以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但在为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等方面还是应该有所作为的。可实际上,地方高职院校开展的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以反映科技开发成果重要特征的知识产权专利为衡量指标,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它每年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不足5件;另据安徽省知识产权局网数据,2012年安徽省高校发明专利职务申请前十强中只有淮南联合大学一家高职院校上榜,它在2012年申请职务发明专利20件(位居全省高校第十位),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3件,共计95件。我校不要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即使与同类地方高职院校相比,差距依然巨大。

关于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大城市就业的人数众多,转业培训、转岗培训需求旺盛,知识、技能、技术更新加快,社区业余教育、成人文化基础教育、单位订单制培训、弱势群体教育等方兴未艾。作为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非学历教育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无论是规模、形式,还是机制、效果等,地方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着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在高职院校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比例已过半数的今天,地方高职院校亦然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何更好地履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值得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者、参与者及其利益相关者深入思考。

(一)明确办学定位,整合资源,凸显办学特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应该是多元化的。但由于各种原因,高职教育的区域特色未能充分体现。如在专业设置上的趋同性上,据安徽省教育厅有关资料统计,全省7l所高职院校中布点数量较多的20个专业中,排名第一是计算机专业,71所高职院校仅这一专业就设置了67个。其余19个依次为:电子商务59个,市场营销58个,商务英语56个,计算机网络技术54个,应用电子技术54个,物流管理53个,文秘52个,旅游管理51个,机电一体化技术44个,数控技术39个,动漫设计与制作39个,会计38个,软件技术36个,建筑工程技术34个,会计电算化32个,酒店管理32个,模具设计与制造31个,电气自动化技术31个,应用英语31个。高职院校专业的同质性可见一斑。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致力于打造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优势。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高职教育的规模、结构等进行科学规划,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地方高职院校则要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仔细审视所处的地域经济、环境资源的特点,找准特色领域,发展相应的专业,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增强其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如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以来确立的专业发展定位“以农学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多科类协调发展”,就是深深地根植于皖西北区域经济的土壤。

高等职业院校自然环境的核心是各类资源,它是高等职业院校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核心是课程、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由于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整体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同时单一的投人无法支撑地方高职院校高速发展,它需要通过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共享资源、凝聚资源、整合资源。譬如院校之间,通过校际选课、教师互聘,达到资源共享;校企之间利用深度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解决“双师型”教师、校内外实训基地、课程开发、教学设备等资源的整合,实现地方高职院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良性互动。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现正在创建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政府支持、院校合作、校企共建等资源综合因素,形成了深度互动融合态势,凸显了办学特色,提高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全面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开放办学

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地方高职院校需要延展高职教育功能,促使更多的人包括农村劳动力有机会分享职业院校教育成果,推行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与非全日制培训并行的教学制度,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制,将高职院校的大门向需要学习职业技能的人终生开放,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当今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

地方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扩展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如各类实训基地、公共图书资源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与校内培训中心、科技创业园、网络数字资源平台等,对行业企业及社区开放。如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分布在校内的各类实训基地与培训中心,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共享。仅2011年,就有8400多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训与培训。此外,该院牵头组建阜阳市职教联盟,打造阜阳职教品牌,推动成立阜阳职教研究中心。这些都极大促进了皖西北职业教育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地方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开拓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这会使地方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更深,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粘合度更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强力支撑,离不开高校的服务支持。地方高职院校也要积极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在服务社会中奉献力量,在奉献中寻求发展。如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实施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通过有效的体制建设,提升该院教师为区域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在企业产品升级、结构升级中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做企业生产的指导师、技术改造的咨询师、产品升级的设计师、设备故障的诊断师;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研发机构,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每年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收人不低于240万元。

(三)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高职职业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路径问题,更要强化的是对技术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和再认识。凸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应该有赖于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变革,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在技术人才成长规律上进行探索以确保“类型”特质,在“高等”上做文章保证层次特质,在“职业”上求特色突出实践特质,在“教育”上下工夫强化育人特质,解决现代教育在知识社会里学会生存的问题。高职教育在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要发展特色校园文化对区域的辐射能力,高校对地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地方文化品格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地方高职院校也应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反哺社会,从而引领地方文化发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共建的多元校企合作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传承学校文化,融入区域文化,植入企业文化,强调“文化育人”理念,突出敦品励行、技强业精的教风、学风,将“爱”的教育融进课堂、融入校园,在各类教学及社会活动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使校企文化交互交融,实现有效衔接。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从教育部的相关政策规定,从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到100所国家骨干建设院校,高职教育逐渐明晰了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但在迈向“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地方高职院校发展高职教育仍需要在观念上、制度上进一步创新。地方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还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新技术进步给教育变革带来的契机等等。诸如此类,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顶层设计着手,加大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的力度,使相关配套政策、法规能同时跟进。地方高职院校更要从机制上探索与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相适应的学校组织制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期提高办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更好地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