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课人性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013-04-29孔令梅
孔令梅
摘要:人性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尤为重要。该教学模式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整合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和谐教学,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要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必须由教师话语转向学生话语,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设计应在用心策划的基础上本着开放的态度灵活生成,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人性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4-0018-04
思政理论课教学不应仅仅是一个德育和政治宣传的传声筒,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与生长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全方位彰显、丰富的过程。应该“把学生确实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不再把教育简单看作现成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的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只有这种生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人性化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即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将学生和教师看成是有生命、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自身发展的主体。把课堂看成是教师展现个人专业能力、自身人格魅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场所。
人性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提高其主体能力,完善其主体人格,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理论主要针对非主体性教育而言,非主体性教育是一种物化的教育,即忽视生命个体的存在,把人当作机器,教师是传输知识的机器,学生是接受、记忆和考试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书本知识是高于一切的权威。在这种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成为书本的奴隶。在当今强调创新意识的社会大环境下,实施人性化教学模式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必要性。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人性化策略的实施,正是从机器化的课堂走向生命化的课堂之关键。具体实施策略可概括如下:
一、由教师话语转向学生话语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言说主体,都具有支配课堂教学话语的权力。但是,在思政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一人自始至终“传道授业”,没有学生插嘴的余地,形成教师话语霸权。此时教师不是从事积极有效的创造性活动,而是扮演制度性权威者角色,通过控制课堂教学话语权力来表现权威,通过批评学生行为,提出明确硬性要求和评价,把书本上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来把持教学过程。学生听命于教师话语,唯师是从,没有也无法表达思考和见解,只有机械性“应答”行为。我们大多数的理论教学都是以这种形式讲授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谈不上发挥个性、培养创造力,根本没有畅想的自由。事实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政理论课是致力于端正学生思想认识的一门课,只有经过学生充分思考、自省、探讨以至践行过的思想理论,才有可能让他们乐于接受并真正内化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不应该是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思想体系的过程。
思政理论课教学应该是师生共享教学话语权力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持人”,其话语应以“少而精”为主,要能控制驾驭教学过程,能够自如地协调好教学进程的起、承、转、合,巧妙地引导学生共同进人教学世界,同时,要明确教师话语因学生话语而存在,不可喧宾夺主。这就要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实现形式。那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如何由教师话语转向学生话语呢?首先要解决的应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问题。
二、方式转变策略
教学方式转变的根本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当前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承续着中学的模式,即:为考分而学、被动接受、过多地从听和看中学、单调地从书上学、合作机会少、机械记忆多、科学性差、效益低。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亟须转变学习方式。特别是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譬如,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寻找素材进行讲解,以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领会;让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见解展开辩论,培养其多角度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图片或文字形式进行记录,并围绕一个主题制作PPT展示,培育其捕捉生活细节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分组合作在校园内外展开助人为乐活动并总结切身体验;让学生互相督促,规范文明用语、规范文明举止,争做儒雅大学生等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自己身体力行中学到的一定会大大超过从教师讲授中所得,虽然一定程度的讲授不可或缺。具体地说,教师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教学中的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彼此充分尊重与信任的具体体现,它强调的是主体间的合作、沟通和对文本的共同解读。在教学模式的建构中,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师生对话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讲,促进师生对话的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也应是双向的、交互的。运用师生对话策略,主要有以下要求:第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尊重主要取决于教师。只有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选择判断和情绪情感等给予全方位的尊重,才能赢得学生由衷的爱戴和尊重。第二,师生感情共鸣。师生在教学中经历情感共鸣,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认知和情感信息的交流互动。民主的、充满爱心与激情的教学氛围是融洽师生感情,引向师生情感共鸣的关键。第三,教与学和谐共振。只有经历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师生在启发与探究中达到和谐共振境界。第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可能发生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具备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激励、启发和分享,才是真正有创造性的和有效果的。
2 关注教学“留白”
教学上“留白”,指的是教学中,教师未明确说明的部分,暗示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出空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就思政理论课而言,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在课堂上涉及,可以选择适当内容留给学生作课下探究、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再在课堂上展示其探究结论,由师生共同评价。
3 关注生活实际
教学实践表明,当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结合时,教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为学生自主探索与创造提供一个支点,搭建自主探索的舞台,逐步促进其学习方式的改变。思政理论课教学尤其要讲究与时俱进,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以及学生自身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教学的必要内容,也是促进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4 关注表扬和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能多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更有效地、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尽量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尽可能多的成功的喜悦,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
面对教学方式的转变,按部就班的“教案剧”排演应该退出舞台,应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为了让学生亲历过程、增加体验,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具备开放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
三、开放生成策略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被看作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本质上是封闭的。教学设计仅限于教案的准备,往往囿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侧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教学程序的细化完整。教学过程过分强调预设性,过分局限于按照教案实施,往往随着教案的排演完结而结束。这样,本该灵活多变、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套路”、“模式”的封闭过程,学生的思维在无形中被束缚和禁锢,教学过程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事实上,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定程度的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然而,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虽然需要有计划,但不能唯计划是从;教学时空也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展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一个开放的弹性化教学方案,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过程。
理想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经验信息和即时信息并存,甚至还可能有一些看似无序的“松散”和“杂乱”,充满了再生性和多元性。师生的情感在这里沟通,智慧在这里碰撞,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过程,一种主体对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一种生命意义的建构和开放生成的过程。
开放性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要求我们在建构教学模式时,须秉持开放性的态度。从整体上看,教学模式的建构都有一个“建构——超越——再建构——再超越”的过程。根据“原型”来“建模”,先是建构“粗坯”型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动态建构“修改型”的模式,然后建构成相对“稳定型”的模式;针对“问题”解决来“建模”,是以具体问题出发建构“个别的模式”,接着分类抽象出“特殊的模式”,然后推广上升为“普通的模式”;从“理论”出发来“建模”,则是先根据某一理论建构理论上可能的模式,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建构实践中可行的模式,再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建构起可信的优越的模式。这些过程都应该是动态开放的,从建构模式,到超越模式,再建构更高水平的模式,然后又超越。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在建构模式的基础上,又超越模式的结果。
自主建构是教学模式创新不变的趋势。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建构知识。当代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当前,这一理论已经得到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同程度的认同。教学过程实质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如今,思政理论课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新模式一旦被模仿套用就可能会僵化,变成新的禁锢。所以在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教师应本着开放的心态,随时随地超越旧的教学模式。
四、学生学习评价策略
学生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与理解的丰富程度,学生的精神状态、思维品质、达到的认识水平,主体解决问题的程度和能力等等方面的评价。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仅重视凝固的终结性评价,而评价结果又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现代学生学习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发展结果的评价,更重视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三观”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的是对“成人”的培养而非“成才”的培养,考试成绩唯上的评价标准严重滞后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确立新的评价标准及方式方法势在必行。实施人性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核心
人性化教学模式以“以学生为本”的评价观指导评价的方向、目的、功能、内容、评价主客体关系、标准、方法手段和结果处理等方方面面,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始终。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人性化是把学生当成处于发展中的活生生的独立个体,有着各不相同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任何评价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自身评价,都应该围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展开,承认学生在发展水平上有个体差异,对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评价,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外界评价等多种评价的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使教师由裁判变为同学生一起参赛的合作者、教练员。
2 重视发展性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
思政理论课教学评价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学评价应强调在发展观上创新,努力将教学中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个性的人当成自己的评价对象,并通过评价努力促进受评者个性的充分发展。主张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学生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激发他们不断努力、积极进取,以达到更高的目标,充分调动评价的积极反馈功能,选取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策略,运用适当有效的反馈形式促进师生发展。
3 设置动态开放的评价标准
首先,评价标准随着教学的发展要进行适当地补充和丰富。当前我们普遍使用的是“六四”模式,即理论知识考核占60%,实践活动占40%。随着学生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模式可以被打破。其次,教学评价的主体要有开放的视野。思政理论课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同课外相联系。具备开放的视野会让我们更全面、更公正地实施评价。
总的来说,人性化教学模式围绕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整合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和谐,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以上这些实施策略,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创新,以使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