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跨文化教学
2013-04-29李影
李影
摘要:文章强调了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些典型的文化差异现象,探讨了如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4-0026-03
一、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缺失
近年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制更短,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因此商务英语课堂的学习重点主要放在了提高语言水平上——怎么纠正语音、怎么扩大词汇量、怎么学习语法知识、怎么开口说简单日常英语。对于交流中一个重要的隐含在语言因素之后的内容——文化,其教育严重缺失。即使课堂教学上教师涉及一点文化内容,也是零星的、不系统的。
事实上,不少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商务交际中,因缺乏商务文化知识,直接生搬硬套本国社会的文化标准,因此产生误解和冲突,直接影响了商务谈判的成功。
二、国际商务活动中典型的文化差异
1 言语中的文化差异
根据爱德华·T·霍尔“言语是最精致的互动形式之一,……互动是文化领域的核心,是万物的根源。”因此,从言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说“你胖了或者是你瘦了”,表示亲近。但与美国人交往中就应该注意不要说这样的口头语,尤其是“你长胖了!”,在美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因为在美国有“瘦富胖穷”的概念。富人有钱有闲,可以游山玩水,或者经常去健身房之类的场所,而胖人没多少钱,更没有时间去锻炼,人就偏胖。
再如,中国人的典型文化传统——“尊老敬老”,更曾经以孝治天下,“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用带有老的词语称呼对方如老爷爷,“老李”等,表示尊敬和亲热,而“张老”“老先生”更是地位尊崇有加。中国人还讲究论资排辈,年龄越大,资格越老,越有发言权,“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是威望和睿智的代名词。但是西方国家“old”表示“老了、不能干了、没有用了,或者落伍了”,因此极少有人喜欢被称”old”,在涉外称呼时要注意这点,避免使用一些含有老的意思的敬称,否则会引起对方不快的情绪。
2 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除了用有声的语言表达自己外,肢体也会传达出相应的内容,这是行为的语言。一些肢体语言的含义是公认的、共同的,比如在中美文化中微笑伸出手来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但有些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里含义可能会大相径庭。
中国人常常因为喜爱孩子不由自主的去摸他们的头、脸蛋,但在西方,孩子的头不可以随便乱碰。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很反感”。不论是摸摸、拍拍或是亲亲孩子,都使母亲感到别扭。尽管内心知道行为者没有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认为是无礼的,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
再比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这是中国文化里面是天经地义的,根本都不需要再提及。但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而且给别人递东西都用右手不用左手,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洁净的。
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肢体语言所表示的意思。
3 不同的时间观
不同文化中时间概念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美国文化重视日程表,拜访朋友或是赶赴约会,都会提前安排并计划,说明目的,事先通知和约定时间地点,并按时赴约。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则比较模糊,不明确,具有随意性,拜访朋友或者赶赴约会等等事项的约见时间并不是固定在某时某分,而是一个时间段。商务交往中如果忽视时间观念的差异,美国人会觉得中国人缺乏时间观念、不守时、傲慢、不负责任,不是好的合作伙伴;中国人则可能抱怨美国人死板、缺乏灵活性、紧张过度。
至于“预定期”(就是提前通知),不同文化更是有不同的规则,而且这种规则往往并不是书面或者口头规定出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在美国,“预定期”(提前通知)这个词意义重大,预定期往往要一周或者更久,一个人只提前3—4天发出宴会邀请,那就必须表示歉意。中东人则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过早发出的邀请是毫无意义的,在他们的时间观念里一周之后发生的事情都属于将来的范畴,而属于将来的事件是很容易被忘记的。所以在国际交往中,对美国人的行程安排往往需要提前一周以上做出,对方才会觉得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准备;而对中东客人,一周的预定期就太久了会让他们忘记这件事。
4 不同的空间感
空间也会传达信息。每一种生物都有其领土性。熟悉狗的人都知道,狗会给自己周围创造一定的界限,并且努力捍卫它防止其他生物的入侵。中国古语里也有“一山不容二虎”之类的表达。
人的领土性更是非常强,而且不同文化中领土感有所不同,相比较而言,西方人非常强调个人的领土感。大多数美国妇女对于她们的厨房有着很强的感情,甚至连母亲进人女儿的厨房洗碟子都会使女儿不快,她们认为厨房是决定“谁将成为主人”的场所,是自己控制的场所,其他人不能随意进入触碰。男主人的工作室或者书房则是另外一块神圣的领土。中国人个人的领土感弱得多,中国人的强烈的领土感更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家人之间的领土意识没有这么强。
聊天时的双方之间的距离也很关键,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如果不明白这样的区别,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交谈的一方不断的前进,觉得对方疏远、冷淡、不友善;而另一方不断的后退,抱怨气息吹到了自己的脖子上,口水喷到了脸上。
三、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重视文化教学,明确相应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应根据商务英语的课程目标要求,加入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的目标。教学内容上,可选择真实的语言材料,也可选择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性文章。
此外课文的学习可选择关于文化方面的文章,课后习题添加文化内容。并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正确处理各项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主题学习时记得比较不同文化背景和具体语用,把文化教育常规化、日常化。
2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自身跨文化交际素质的提高
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是由传统的“以纯语言能力培养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培养出来的,深受其影响,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如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学重点是词汇的学习、短语的用法、语法知识的讲解和文章的翻译等方面。
实践表明,这种单纯语言知识输入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在实际商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际。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转变固有观念,大胆打破传统的“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把中西商务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英语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只有自己具备娴熟的跨文化文化语用能力,才能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活动。
同时,学校也应尽力给商务英语教师提供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机会,如鼓励中青年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培训,与国外合作办学,引进优秀外教,派遣专业教师出国考察和学习等。
3 运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环境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不同的语境。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各种模拟实际交际的语境。
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提供一些典型的、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对比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也可以通过小组的教学方法,要求小组分别代表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务公司进行商务谈判等活动,培养学生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异国文化,从而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还可以借助因特网虚拟的商务社区,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上地讲述所有关于文化差异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学生毕业后工作中也会遇到种种没有学过的内容。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集中解决那些在商务交际中可能遇到的最基本的文化问题,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通过今后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文化常识。而且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参加了工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自主的去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培养他们遇到问题不等待自主去思考处理的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小组协作、讨论。具体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以任务展开,小组协作,报告分享等等。以这样的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文化素养,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等。
四、结论
总之,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语言无法脱离文化单独存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深入了解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商务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入商务文化的教学,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纯语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语言+文化”的模式,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