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2013-04-19王梦琳高旭光
徐 燕,王梦琳,高旭光
长期以来人们观察到血压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种波动的特性被称作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人们对血压水平的高低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比较了解,但对BPV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日渐增多的证据显示,BPV同血压水平一样决定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和总体预后[1-2]。高血压病变通常首先累及血管,对动脉的损害也是导致其他靶器官损害的前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如何有效地阻止、延缓动脉损害是高血压治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高血压患者BPV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8例为高血压组,高血压定义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判断标准[3],其中男96例,女62例;年龄35~83岁,平均(65.6±11.5)岁;糖尿病者47例,吸烟者60例。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血压正常者3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37~85岁,平均(64.1±13.4)岁;糖尿病者6例,吸烟者13例。排除高血压危象、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肝肾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入院当日由专人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体质量/身高2(kg/m2)。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检测空腹血糖(FBG)、尿酸(UA)、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三酰甘油(TG)等。
1.2.2 颈动脉IMT测量 使用美国ACUSON512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探头频率7.0~10.0 MHz,由专人测量。患者仰卧位,在双侧颈总动脉(距颈动脉球部隆起处10 mm内)、颈内动脉(距颈动脉球部分叉处10 mm)处沿血管长轴进行测量,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IMT。
1.2.3 24 h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SPACE(美国)90207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血压测量。设置日间血压(6:00~)和夜间血压(22:00~),测量1次/30 min,24 h有效血压读数>85%。监测仪可自动记录并统计各时间段(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值及相应时间段内血压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以SD作为BPV的值。通常日间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SBP变异大于DBP变异,故根据日间SBP-SD的第50百分位数(P50)将入选的15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低BPV组(SD≤12.42 mm Hg,1 mm Hg=0.133 kPa)和高BPV组(SD>12.42 mm Hg)。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2.1.1 两组一般资料及各时段血压均值比较 高血压组24 h、日间和夜间平均SBP及DB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1.2 两组各时间段BPV及颈动脉IMT比较 高血压组夜间SBP-S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高血压患者中高BPV组与低BPV组各项指标比较 高BPV组和低BPV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24 h SBP水平、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构成比、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FBG、UA和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与动态血压指标等单因素的直线相关分析 进一步分析158例高血压患者,取双侧颈总动脉IMT平均值,分别与年龄、高血压病程、BMI、FBG、TC、LDL-C、HDL-C、UA、各时间段(24 h、日间和夜间)SBP、DBP平均值及相应的SD作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程、FBG、各时间段平均SBP、日间SBP-SD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见表4)。
2.4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多因素相关分析 在158例高血压患者中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以双侧颈总动脉IMT平均值为因变量,其他检测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24 h平均SBP和日间SBP-SD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及各时段血压值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BMI=体质指数,FBG=空腹血糖,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三酰甘油,UA=尿酸,SBP=收缩压,DBP=舒张压;*为χ2值
表2 两组BPV和颈动脉IMT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BPV and carotid IM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SBP-SD=收缩压标准差,DBP-SD=舒张压标准差,RCCA=右侧颈总动脉,RCIA=右侧颈内动脉,LCCA=左侧颈总动脉,LCIA=左侧颈内动脉,IMT=内膜中层厚度
表3 高血压患者中高BPV组和低BPV组一般资料及颈动脉IMT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rotid IMT between the groups with low or high BPV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注:*为χ2值
表4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动态血压相关性
Table4 Correlation between carotid IMT and ambulatory BP value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变量双侧颈总动脉IMT均值单因素分析P(r) 多因素分析P(β)年龄0 035(0 151)-高血压病程0 019(0 168)-FBG0 035(0 150)-24hSBP0 008(0 189)0 039(0 150)日间SBP0 009(0 185)-夜间SBP0 020(0 166)-日间SBP-SD0 005(0 197)0 026(0 162)
注:-表示无关
3 讨论
BPV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按时相可划分为短时变异(数分钟或数小时)和长时变异(数日或数月),目前临床上多应用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评估短时BPV[4]。一般以特定时间段测量的血压读数的SD或变异系数(SD/平均血压)来表示BPV。通常健康人的血压变异最小,而高血压患者变异最大,且SBP变异常大于DBP变异。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的各时间段平均SBP、DBP及夜间SBP-SD明显增加,说明高血压患者不仅血压水平高,BPV也增高。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BPV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苏定冯等[5]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研究中发现,靶器官损伤与血压水平及BPV均有关联,但与BPV的关联程度更强。进一步以去窦弓神经大鼠(单纯BPV增高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单纯性BPV增加也可导致靶器官损害如心肌组织损伤、血管重构、肾脏损伤等[6]。高血压通常首先累及血管尤其是动脉,其损害也是导致其他靶器官损害的一个重要前提。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而颈动脉IMT是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较为敏感的中间指标,并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虽然总体上BPV增高引起的靶器官损伤与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伤相似,但结合时间进程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BPV增高以引起主动脉肥厚为主要特征,而血压升高以引起左心室肥厚为特征[7-8]。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和颈内动脉IMT未见明显增厚,除与样本量不够大,IMT测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关外,另一方面也提示除了血压水平,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如BPV。
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BPV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PV较高者的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明显大于BPV较低者;简单相关分析显示,在所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除传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病程、FBG、各时间段平均SBP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外,日间SBP-SD与颈动脉IMT也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后,仅24 h平均SBP和日间SBP-SD与颈动脉IMT相关,表明独立于24 h平均血压,日间SBP BPV是颈动脉IMT增厚的预测指标,BPV越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越重。国外学者Mancia等[9]对1 663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研究发现,24 h脉压、SBP水平及24 h BPV都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结构变化有关。Zakopoulos等[10]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BPV在靶器官损害和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指出这种持续的血压波动是独立于血压水平、血压昼夜模式等因素之外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的因素。以上研究与本研究的结果均说明了BPV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1)BPV增高直接导致血管内壁承受的剪切力波动增加,更容易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3)促进血管壁炎症反应,以上机制并非相互平行,而是并联与串联的混合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6]。
综上所述,测定颈动脉IMT是目前临床上用来评价高血压早期血管损害,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BPV来决定的。因此,在高血压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加强BPV的监测——24 h动态血压监测则是血压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1 Parati G.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in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 Suppl,2005,23(1):19-25.
2 Schillaci G,Pucci G,Parati G.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an additional target for antihypertension treatment?[J].Hypertension,2011,58(2):133-135.
3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中华高血压病杂志,2011,19(8):703.
4 王宁,余振球.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851.
5 苏定冯.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的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9):863-865.
6 Su DF.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based on measurement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lessons from animal studies[J].Curr Opin Cardiol,2006,21(5):486-491.
7 Miao CY,Yuan WJ,Su DF.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aortic denervated rats and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on rats[J].Am J Hypertens,2003,16(7):585-591.
8 李春艳,张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脂异常的关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4):589.
9 Mancia G,Parati G,Hennig M,et al.Relation betwee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carotid artery damage in hypertension:baseline data from the European lacidipine study on atherosclerosis(ELSA)[J].J Hypertension,2001,19(11):1981-1989.
10 Zakopoulos NA,Tsivgoulis G,Barlas G,et al.Time rat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J].Hypertension,2005,45(4):50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