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子宫肌瘤类型诊断的意义
2013-04-18胡波
胡波
螺旋CT对子宫肌瘤类型诊断的意义
胡波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由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组成,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临床上常规行B超检查,但B超容易受到肠道积气等干扰,近年来我院对子宫肌瘤患者开展螺旋CT检查,术前明确子宫肌瘤类型。本文结合患者的CT资料、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07—2010-12我院诊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5例,均为经产妇,年龄24~63岁,平均47.8岁。其中56例有临床症状,包括月经不规则、腹部肿块、腹痛、尿频、尿急和继发贫血等。另外9例无症状,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1.2 CT检查设备及方法 检查前1天先做好肠道准备;检查前半小时经肛门灌入0.9%氯化钠溶液1 000~1 500ml,并憋小便使膀胱充盈。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门子Somatom螺旋CT机,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比剂为30%碘海醇100ml,经静脉团注,流率3ml/s,动脉期延迟28~35s,静脉期延迟65~70s。扫描层厚、层距均3~5mm,范围为耻骨联合至病灶上缘。
2 结果
2.1 CT检查 65例患者中51例经CT明确诊断,其中肌壁间肌瘤35例、黏膜下肌瘤2例、浆膜下肌瘤10例、混合型肌瘤4例。黏膜下肌瘤CT主要表现为子宫增大,偶见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影。肌壁间肌瘤CT表现在子宫增大的同时,可见向外突出的实质性肿块[2],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后强化不均匀,肿块边界清楚,瘤体
较大,部分见到肿块内钙化。浆膜下肌瘤CT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呈明显分叶状或与子宫边缘相连续,多个方向生长,增强后与正常子宫呈同步强化,肿瘤常
伴有变性、坏死、钙化。其中1例病灶向阔韧带方向生长而形成阔韧带肌瘤,平扫时呈等密度。混合型肌瘤则表现为多种类型的CT征象并存。见图1-4。
图1 黏膜下肌瘤(A:CT平扫子宫稍有增大,隐约可见向宫腔内突入的结节状稍低密度影;B:动脉期增强;C:静脉期增强;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图2 肌壁间肌瘤(A:CT平扫子宫增大,可见向外突出的等密度实质性肿块,边界清楚;B:动脉期增强;C:静脉期增强;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图3 浆膜下肌瘤(A:CT平扫见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密度不均匀,有变性、坏死、液化;B:动脉期增强;C:静脉期增强;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图4 阔韧带肌瘤(A:CT平扫见突出于子宫外的等密度实质性肿块,与阔韧带走行一致;B:动脉期增强;C:静脉期增强;增强后与子宫同步强化)
2.2 术后病理检查 65例患者全部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其中单发47例,多发18例;子宫肌瘤最大者为9.4cm×12.0cm,最小者为2.0cm×2.4cm;54例病灶边界清楚,另11例边界不清。61例并发其它病变,其中合并附件炎症22例(33.8%),卵巢囊肿17例(26.2%),盆腔积液11例(16.9%),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9.2%),畸胎瘤5例(7.7%)。
3 讨论
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可发生于子宫的任何部位,以子宫体最多见,约占96%,少数发生于子宫颈。子宫肌瘤病因不明,一般认为可能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2]。按生长部位可分为黏膜下、肌壁间和浆膜下肌瘤,以肌壁间肌瘤最多,约60%~70%;浆膜下肌瘤次之,约20%~30%;黏膜下肌瘤最少见,约10%。术前明确子宫肌瘤的类型,对于手术操作有重要意义。
3.1 各型子宫肌瘤的主要CT特征 (1)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子宫增大,宫腔变小,或在增大的子宫内可见类圆形高密度或低密度肿块影。(2)肌壁间肌瘤:发生于子宫肌层内,常在子宫增大的同时见附着于子宫向外突出的实质肿块,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为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影,有假包膜环绕,肿块边界清楚,瘤体较大,可见宫旁脂肪线,诊断一般不难,如见到肿块内钙化,则诊断更为明确[3]。(3)浆膜下肌瘤:因无明显临床症状,来就诊时往往肿块较大,所以CT一般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有部分呈孤立性肿块,但与子宫有蒂相连续,较大的肌瘤因循环障碍易发生变性、坏死、囊变、出血,则内部常呈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因此CT表现可多样化,星云状、漩涡状改变是其特征性表现[4]。3.2 鉴别诊断 (1)卵巢癌:卵巢癌CT常呈囊实性肿块表现,增强后呈轻度或不均匀强化,可见软组织结节,盆腔有肿大的淋巴结,易浸润邻近组织;而子宫肌瘤常是实质性肿块,大部分和子宫关系密切,增强明显强化,盆腔淋巴结无肿大。(2)子宫颈癌和宫体癌:如子宫肌瘤发生玻璃样变、液化、坏死或感染时可同子宫颈癌和宫体癌类似,子宫肌瘤的梗死出血也极似宫体癌的CT表现,但后者可出现子宫分叶状增大、肌层局限性增厚、宫腔变形、点状或不规则钙化、淋巴结肿大和腹水等恶性征象,一般妇检即可明确诊断。(3)畸胎瘤: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的组织,有其特征性CT表现[5],一般不易和子宫肌瘤混淆,即使在子宫肌瘤并发畸胎瘤时也可明确诊断。(4)子宫内膜异位囊肿:CT密度近似水样,增强时无强化,边缘模糊,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灶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变化,临床上往往有痛经症状。(5)子宫腺肌病:子宫呈均匀性明显增大,无明确边界,病灶呈斑片状、点状强化,无钙化及变性,而子宫肌瘤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有明确的边界。由于两者处理方式不同,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子宫全切,而平滑肌瘤可作局部摘除或介入治疗,因此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3 CT对明确子宫肌瘤类型的价值 目前B超因方便、价廉、无辐射损伤等优势而成为子宫肌瘤的首选检查。但当患者体型肥胖、肠道积气多或肿块大而难以确定其来源时,B超诊断有一定困难,CT则可以弥补这些缺陷,特别是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准确显示肿瘤的成分和变性、坏死及钙化等征象。本文65例患者中CT检查子宫肌瘤分类与术后一致51例,准确率达78%,因此笔者认为,CT完全可作为B超检查的重要补充方法。导致本组部分病例误诊、漏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CT检查医生对早期病变经验不足;(2)黏膜下肌瘤的肿块CT征象不典型(本组2例不能做出类型诊断,只能提示子宫增大);(3)部分子宫肌瘤较大,结构不清,加上变性、坏死导致肿瘤成分复杂,容易误诊为卵巢肿瘤。增强CT检查有利于子宫肌瘤类型的诊断,增加软组织的对比度,可提高病灶定位和类型诊断的准确性,另外检查前准备也很重要。软组织病变磁共振更能体现其优越性[5],但作为基层医院,缺乏磁共振设备而CT普及的情况下,开展CT检查对于子宫肌瘤类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39-644.
[2]谭理连,王颖,蓝博文,等.子宫肌瘤的CT诊断(附50例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0,9(2):8283.
[3]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03.
[4]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733-735.
[5]李松年.中华影像医学.泌尿生殖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62-367.
2012-09-15)
(本文编辑:胥昀)
311700 杭州,淳安县中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