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因论的日语口译教学研究

2013-04-12曹琳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4期
关键词:模因论日语教学

曹琳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兴起了“模因热”,许多学者发表了与模因有关的论文。模因的相关研究,形成了模因论,为语言发展变化、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教学方法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在以前研究模因的成果基础上,分析了模因与口译的关系,认为日语口译课程也可以参考模因论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此举将会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关键词】模因论;日语口译;日语教学

模因论(memetics)是通过何自然教授在2003年首次引入我国的。模因论是根据达尔文进化论思想阐释文化发展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虽然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是模因论在我国许多领域已经掀起了研究热潮。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为高校日语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和教学思路。

1.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meme)一词是动物学家Dawkins(1976)在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的。他将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模因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何自然、何雪林,2003)。心理学家Blackmore(1999)认为人类语言甚至大脑的发展都是由于模因的驱动。

模因论认为模因是通过模仿而传播。模因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何自然、何雪林,2003)。谢朝群和何自然(2007)认为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在同一文化中模因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

2.模因论与口译教学

翻译与模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是模因跨越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生存载体(马萧,2005)。模因与口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即是模因,而口译围绕的主要内容就是语言。在不同文化环境对话下,模因如果要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就需要口译了。模因与口译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模因的传播和口译的过程上面。

Heylighten 把模因的成功复制分为四个阶段:

(1)同化(as-similation):一个成功的模因要能够感染新的个体,进入宿主记忆当中。

(2)记忆(reten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要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

(3)表达(expression):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型这一过程。最突出的表达手段是话语,另外还有图像、肢体语言等。

(4)传播(transmission):模因的表达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它们应有很强的稳定性以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

图1 模因复制四个阶段与口译过程对比图

口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交际行为。口译的过程分为三大环节,即语言信号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具体表现为源于输入→解码→记忆→编码→译语(目的语)输出,这一过程与模因的传播过程是相似的。

3.模因论在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日语口译教学,即在汉日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实现语言模因的传递与转换。对于口译学员来说,在理解接受的同化阶段就要进行信息的转换,实现汉日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因此在日语口译教学中科院采用模因论进行指导。

3.1 强化语言发音训练

一名合格的口译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扎实的语言基础。需要通过对发音方法和部位进行强化训练,要求汉语语音声母、韵母、声调发音以及日语50音图发音需要符合发音标准。加强两种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使自己的发音达到标准,才能使语言水平上升到语言的句法层次,才能是语言水平上升到流畅交际的层次,才能将语言模因更好地进行传播。但是在发言练习中需要口译学员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因此许多高校口译教学中都会开设语音课程或者发音训练课程,强化学生的语言基础。

3.2 注重跨文化交际

在口译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口译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口译是一种以交流信息意义为宗旨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语言交际活动,不能机械地将信息的来源语符号转换为目标语符号。因此,口译是需要考虑到交际内容所涉及的语言含义、语体含义、民族文化含义等信息的综合性语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且还是文化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交活动,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即文化传递和语码转换的过程。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员除了要忠实原文,还应根据日本社会文化的特点,对不同的源语做相应的艺术加工,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一名合格的口译工作者在口译工作中要实现语言模因与文化模因的同时传播,这就要求口译工作者除了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外,还要掌握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如语言对象国的社会文化内涵,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文化典故等,以避免翻译中的误译与误解,真正达到翻译 “信、达、雅”的标准。

3.3 加强阅读背诵能力

模因的复制过程是语言经过大脑记忆然后进行表达的过程。因此,一名好的口译工作者要将汉日两种语言的知识熟记于心。同时因为口译工作者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所以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训练是必须加强的。因此对于高校日语口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选材必须是语言对象国的经典文章、或者是时代性强的时事新闻、或者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时尚信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需要组织安排背诵教学,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组合,使学生的口语贴近真实语言环境。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增加仿真模拟实训

口译工作者的口译过程,是将不同的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传达给其他甚至更多的宿主。这一过程在前文中已经进行论述,而且上文提到的模因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一致的。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大量的记忆基础上,实现良好的输出表达才是口译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这一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中,准确而有效的语言表达是关键。语言表达是口译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卡,是判断口译是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提高学生的汉日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成为高校日语口译教学的重中之重。

传统教学模式因为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往往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在口译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提供真实的模拟场景,为语言模因的表达创设良好的氛围。例如,学校兴建一系列模拟仿真实训室,提供模拟实训场地,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实现体验式教学。另外,教师可以提供模拟口译现场的相关资料,通过任务分配和角色扮演,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译练习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视译、交替传译和同声翻译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结束之后,必须花两三倍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口译模拟仿真练习(影子练习等)。如此一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并安排适度的课后练习作业,学生的口译能力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4.结语

模因论为我国高等院校日语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跟教学思路。将模因论融入大学日语口译课堂教学,并与日语口译实训相结合,进行口译课堂教学步骤的再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创新安排,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日语口译教学的水平,进而提高日语学生的口译能力,为翻译界培养更多合格的日语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3]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3).

[4]高泽慧.模因论与口译及口译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2010,(12).

[5]李明慧.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2,(3).

[6]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模因论日语教学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日语主语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日语借词对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分析
浅析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