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培养与教育建议

2013-04-11孙玉淑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智力障碍技能

孙玉淑 袁 茵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2002年美国智力障碍协会(A A M R)将智力障碍定义为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有显著缺陷为特征的障碍。适应性行为缺陷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及实践性适应技能上。如何及早对智力障碍儿童加以教育干预,充分挖掘和利用智力障碍儿童的智能潜力,提高其学习、生存、劳动和适应社会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智力障碍儿童掌握生活技能的必要性

智力障碍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缺乏综合与应用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薄弱,学习迁移困难,个别差异大,对分化型的知识与技能难以消化吸收。培智学校应采用讲求实效,综合性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材,培养智力障碍儿童有适当的生活态度,教育他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生活,即教会他们生活自理,自立于社会的本领。所以,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生活技能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补偿和矫正智力障碍儿童的生理缺陷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感知障碍、语言障碍、动作协调障碍等,严重影响了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矫正儿童感觉器官的缺陷,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生活技能教育使智力障碍儿童的各种感官都得到了锻炼,其功能水平不断地提高,且彼此间联系得到加强,协同活动得到发展,大小肌肉群之间的动作也趋于协调。这就有助于智力障碍儿童动作的协调和智能发展。

(二)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

人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丰富而正确的事物表象的获得。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很差,通过生活技能的培养,能丰富学生对感性知识的认识。通过看和做,智力障碍儿童能实际感知物体的形状、色彩、表面性质等特征,形成正确的表象。通过生活技能教育,可以让学生亲自接触事物,丰富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扩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

(三)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智学校的基本培养目标是使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对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能力。智力障碍儿童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沟通交往能力、遵守规则能力上。生活技能教育作为培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为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现在和未来生活做准备。

二、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的基本内容

(二)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包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有乐于合作的态度、尊重别人的权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种技能使个体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并且能够理解别人的需求,是个体间有效交流的基本技能。

(三)遵守规则能力:包括遵守学校纪律、遵守交通规则、有安全和防范常识、明辨是非的能力等,这种技能帮助个体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为社会所接受。

(四)基本劳动技能能力:包括基本家务管理能力、基本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这是个体独立生活所必须的技能,为个体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三、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的基本原则

生活技能是指个体能够采取正确的适当的行为,有效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根据智力障碍儿童最需要掌握什么生活技能,韦小满等人对130名培智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最希望孩子掌握如下基本技能:生活自理能力、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遵守规则能力、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能力。

(一)生活自理能力:包括正确的认识自己、家庭,掌握基本的生理常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这是个体独立生活、生存于社会的必需技能。

特殊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生活技能培养时,需结合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要注意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按照智力障碍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接受能力进行生活技能教育,结合年龄上的差异。同时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个别辅导工作,给予所需帮助的学生必要的支持。

(二)实践性原则:教师要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技能,针对其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引导智力障碍儿童把知识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多进行做学用结合的练习,训练学生养成运用知识的技能和习惯。

(三)情趣性原则:教师要激发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对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培养时,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四、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培养的教育对策

(一)运用多重感觉训练法补偿生理缺陷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大脑损伤造成心理与肌肉运动能力缺陷,阻碍其获得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补偿矫正其生理缺陷发展其智力和体力。

多重感觉训练法也叫视—听—动—触训练法,它是一种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从多方面感受、接受信息,以获得最佳效果的方法。运用多重感觉训练法教学时,要求教育工作者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将生词写在黑板上,在重点笔画上用彩色粉笔标记(视觉刺激);教师进行领读,学生大声读出(听觉刺激);学生能够正确发音之后,要求其抄写并进行组词、造句和作文练习(动觉和触觉刺激)。在常识课教学中,教师呈现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看到、听到、尝到、闻到或触摸到的感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教育工作者可将游戏法灵活运用在多重感觉训练中,寓训练于兴趣中,寓训练于活动、游戏中,提高训练的效果。在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多重感觉训练时,做到训练和示范相结合,在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通过有关的信息刺激来发展儿童的身心机能。在训练时,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示范,注意纠正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错误方法方式。

(二)设置直观性的生活化课程

由于智力障碍儿童感性知识贫乏,头脑中生动的表现少,他们对抽象的知识感到特别困难,所以加强直观性的教学尤为重要。直观性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通过实物、标本、模型、图像、视听手段及形象语言手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认识,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智力发展,掌握概念和抽象性知识创造条件。在创设直观性的生活化课程中,教师对直观教具的选择要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其在听听、看看、摸摸、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到社会上去考查。如教师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交通安全常识教育时,可带其到十字路口,实地考查交警是怎样指示人们过马路的,实地观察红绿黄灯的用途,从而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做到一边观察一边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丰富儿童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生活化课程主张以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以生活为中心,让学生亲自接触、认识、了解事物,在头脑中形成具体事物清晰、完整的表象。这种课程的表现形式一般以一个领域、一个科目、或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他科目与核心内容相联系,如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其优势在于,生活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较好地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将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使其所学知识更为牢固;此外,生活化课程的组织形式也能够比较好地整合各学科间的联系。因此,通过创设直观性的生活化课程,丰富儿童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扩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

(三)拓展生活技能培养的新途径

在各年级开设生活技能相关课程,并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各种生活技能训练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学生对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同时可以加深智力障碍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生活课上,学生要在一个盛满五颜六色的珠子盒子里,将珠子按照不同颜色分类,这就加强了学生辨别颜色与协调身体的能力;通过手工课,也可以巩固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让智力障碍儿童用橡皮泥塑造所学过的汉语拼音字母,用来促进学生对字母形状与组成部分的记忆。通过手的感受和操作活动,可以强化学生对物体的视觉形象,提高知识的牢固程度。反过来,当把各种实践活动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时,智力障碍儿童对实践活动也会较为理解,较为有兴趣。文化学科的知识对于他们就显得较为具体,对其生活有直接意义。因此,将生活技能课程与普通文化课课程相结合,促进信息交流,以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善于运用任务分析法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技能。所谓任务分析法,即工作分析法,它是对复杂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旨在使学生能逐步、有效地掌握该行为或技能。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经常使用任务分析法,该方法几乎涵盖了所以技能类的教学内容。由于智力障碍儿童在观察、理解和记忆方面比较差,因此智力障碍儿童在面对复杂地操作性技能时不能对操作步骤进行有效地观察、分析和记忆,而最终导致操作困难。为了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规范操作程序,教师可以将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进行分解,即将复杂的技能分解成多个容易观察、容易模仿的细小操作步骤,通过帮助学生对每一个细小环节进行操作实践,使他们掌握技能完成的要点,最后将每一细小步骤联合成一个完整的操作技能。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运用任务分析法,使许多看起来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生活技能训练的内容,也能让学生顺利地学会。

(四)提供环境支持和人力支持

智力障碍儿童在培智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大多数将走向社会,为使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融洽的环境和人力支持是基本保证。

第一,环境支持

学校环境:学生主要在培智学校接受各种知识和社会适应课程教育,所以学校是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要阵地。如良好的校园、班级环境;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合理的课程设置等。

社区环境:社区为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提供常态环境,在社区真实情境中学习管理金钱、使用公共交通、保持个人卫生并维持良好的居住环境等。通过社区的支持,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让智力障碍儿童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更快更好地适应于社会并融于社会。

第二,人际支持

教师方面:教师应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加强自身修养,了解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拓展生活经验,鼓励积极参与;掌握相关教育教学技巧;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制定符合儿童的教学策略。

家长方面:家长应为儿童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可以从家长心理、家庭教育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及家庭对外沟通合作着手。如改变不当的教育方式,丰富家庭生活内容和形式,多参与社会实践等。

同伴方面:智力障碍儿童与同伴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对适应社会亦有影响。注意引导同伴与智力障碍儿童友好相处、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培智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智力落后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使之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生活技能是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生活、社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生活技能教育使智力障碍儿童得到更适于自身发展的教育,使他们学会生存和发展,能在社会中平等、自由、正常的生活和劳动。

[1]韦小满,唐春梅,于文.弱智学生最需要掌握什么技能[J].中国特殊教育,2004(6).

[2]甘霖.劳技教育是补偿弱智儿童缺陷的有效途径[J].现代特殊教育,1999(5).

[3]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M].华夏出版社,2006.

[4]张聪茂.弱智儿童生活与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智力障碍技能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跨越障碍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