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长效机制的建立

2013-04-11刘代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企院校

刘代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长效机制的建立

刘代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高职教育发展走上了“校企合作”道路,但是他们的运行机制不成熟,运行版本较低,甚至导致了当事双方的埋怨。因此,升级校企合作版本,寻找新的逻辑起点、构建新的合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当务之急。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

徐九庆在《中国教育怎么了》里面有一句话“企业需要的是训练有素的员工,而不是被贴上人才标签的饭桶”。为了避免这种“饭桶”的出现怎么办?高职教育在其运行中,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被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成为国家的教育要求和规范。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之中,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可是“校企合作”模式在其运行中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与诟病。比如:“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学校和企业都以为自己热,对方不热;不满合作内容;不满合作模式;不满自己像个“野孩子”没人管、不满双方合作的联系机制不畅通等等。本文就“校企合作”的问题与长效机制的建立做一些探索。

1 “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曾经的中国的职业教育地位低下、身份尴尬,是在“夹缝”中“应运而生”的。“夹缝”表现为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高考不足的补充性教育,地位低、身份低。“应运而生”表现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产生,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职业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所以,中国职业教育是在卑微中、艰难地、茁壮地成长。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定的规律和道路。在校企合作方面,已有不少示范性高职院校找到了一些路子,但是,有些路子还很幼稚,还在成长。目前的不足,笔者以为有如下表现:

1.1 模式单调、版本较低

0.0版本: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希望搞校企合作,但是都是做给领导看的,总结基本上都停留在合同上,雷声大,雨点小。这是不入流的版本,误国误民误教育。典型的官本位思想,形式主义表现。

1.0版本:就是学生和企业搞的协议,比如:富士康问我们要多少人,我们不问专业、爱好、兴趣直接送过去就行了,这个基本上也不能叫“校企合作”。

2.0版本:课程嵌入式的“校企合作”,引入一两门课程,结果,学生到了企业仍然不听话,专业也不对口。什么原因?不能融入企业文化。

3.0版本:既搞课程嵌入,也搞两、三个工程师去讲讲课、指导指导实践。结果学生是迷茫的、老师是纠结的,校长是困惑的,企业是焦急的,到学校里面去找人才那是一个传说。很多学生玩了三年游戏就跑到企业里面去了。学生就业之后为什么会失业呢?发展后劲不足,身体差劲等。

4.0版本:引入工学结合,注重项目式管理、菜单式教学,可以说形是而神不是,仍旧造就了就业质量不高的学生群体,体现在工资起薪不高、专业不对口、一年半载内下岗者居多、工作晋升难等问题。

1.2 高职办学模式单一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机制、多种模式的原则办学。现阶段,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有: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但是除去个别民办院校外,他们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关门办学。在培养目标、体制机制、实现途径等许多方面都和普通高校没有什么两样。即使有一些创新,也和上面描述的差不多。

1.3 合作的分歧

“校企合作”的共同动力在于:67%的高职院校是“解决就业”与73%的企业是“物色员工”,这是合作的基础⑴。在合作的目的上有诸多差别与分歧。表现在:第一、政策缺失障碍(包括制度体系、税收信贷支持、劳动准入制度等)、第二、有效的合作机制障碍(激励机制、指导机制等)、第三、行业企业与学校由于观念、关注点不同等原因,在实施合作过程中或因看不到现实利益、或因行企机密、或因学校对行业企业服务的能力不强、或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难以融合等等诸多因素造成双方的合作难以为继。

1.4 行企参与职教的环境问题

1.4.1 有政府号召、无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各地要推进校企合作、完善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这说明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及其领导者的态度,决定了校企合作的质量。政府职责的越位或者缺位是影响行企参加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⑵。现实的是各地政府要么越位(受制于政府部门,主要是受其各方面的管理、而行企参与职业教育的平台、体制机制不够)、要么缺位(主要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指导、完善职教体系不足等)。地方立法等更是不足。

1.4.2 无专家指导

在已有的校企合作中,除了政策支持不够外,专业的指导机构和专家队伍缺乏,也是校企合作的障碍之一,德国有工商联合会来组织、指导、实施“双元制”职教模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有国家或州的标准的资格框架、培训包。标准统一、达到标准的路径可以完全不同。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模式则是在政府、行业协会、培训企业主导下完成职业教育的。

1.4.3 无利益保障、无服务跟进

行企参与职教要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除了吸引优秀毕业生外,还要利用职业院校的科技服务能力和平台,利用师资、设备设施优势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以获得更高的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关注;而职业院校是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其目的更为关注社会利益、长远利益。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行企的责任和义务已取决于行企领导人的个人认识和远见卓识。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科研水平不高,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难以攻坚企业的某些技术难关,企业也得不到如期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企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此外,利益驱动机制的缺乏,劳动准入机制的缺乏,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致使不少行企认为,目前参与职业教育似乎“无利可图”。

2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对策

2.1 明晰校企合作的内涵,找准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

在合作的内涵上,可以把它界定为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式合作关系。当代中国面临产业升级换代,需求的不是简单劳动力,全球化、产业化标准下的高职人才是什么?“技术应用性+国际化+创新精神”是基本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要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人将创新人才在学校的学习概括为四个“学”:学做人(Learntobe)、学做事(Learntodo)、学求知(Learntoknow)、学共处(Learntolivetogether)。这种人怎么成才?环境决定一切!要讲求环境、职业化大师化的导师、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沿着学校人——企业人——职业人——社会人的道路前进。

剩下的事情就是找准逻辑起点。我认为“发现需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是合作双方的共同逻辑起点。要做好这些,就得先有一定的规范,这些规范包括:国家法律、地方法规、管理政策、专职机构和指导人员等的参与等等。然后就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双方的功能,充分做好创新体制机制、凝聚资源、凝练办学特色、拓展服务、建立信息的、师培的、技术练兵的交互平台等工作。

2.2 摸准职业教育发展脉搏、吃透国家政策精神、创新体制机制

职业教育是一个总体系统,它的两个重心在于尊重职业教育内在、外在发展规律和做好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普通教育的规律一样,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应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还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在社会发展层面上,职业教育遵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教育事业发展层面上,职业教育遵从与普通教育相一致的规律;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层面上,职业教育遵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规律的同时,还要探索保持与产业发展、行业企业需求、社会需要等相一致的规律。第二,做好服务。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企。目前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主要体现为:董事会制度、理事会制度、职教集团制度、股份制等形式。逐步摸索出了以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向确定职教的专业发展方向、以企业的生产流程确定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以企业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体系,设计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教育等内容。把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标准结合起来,改革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基础。

在已经建立的“校企合作”模式中,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结合,实现共赢”的指导思想和校企“自愿参加,优势互补,龙头带动,责权对等”的原则运作。建立以示范性院校为龙头、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以专业为纽带,发挥校企各自长处,共同建设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2.3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时也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首先是建立各级政府的职教法规,机构、队伍、评价体系和平台;升级合作版本,希望出5.0、6.0模式,也就是做好真正的体制机制创新。这种升级版本应该体现校企深度融合,即把学校的育人功能和企业的经营生产功能都结合起来,学校发挥以育人功能为主、生产经营为辅的职能,企业发挥以经营功能为主、育人功能为辅的职能,在市场、社会指引下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其次是高校去行政化,不能老按照计划经济的规划办市场经济的事情。给院校长办学自主权,成为当前广大高职院校领导的共同呼声。这就得政府部门要主动搭台,让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或企业有紧密的联系和合作;要充分释放高职校校长的办学能量,让高职校校长更多采用市场机制,从社会和市场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并接受社会检验和评价;再次,要给学校自主办学提供各种政策支持,无论是专业设置、财政投入,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必须而且应该为高职院校创造宽松的环境。

2.4 搞好继承与借鉴

众所周知,教育与生产劳动经历了从教劳结合——教劳分离——教劳结合的回归之路。古今中外产生了许多职业教育的思想火花,我们要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神去继承和借鉴。比如,作为大众化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直接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精神,对解决今天职业教育学生层次多(就四川而言,有普通文理学生、对口高职学生、藏区“1+2”、“9+3”学生、五年一贯制学生、单招类学生)、毕业标准不一、毕业难等问题有积极意义。至于借鉴外国的先进的高职发展模式问题,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制度、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学交替式”制度、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日本“企业教育”模式等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在省级示范专业“物流管理”中制订了“三进三出”的人才模式。它的精神主要是在高职三年内,第一年有一个月的企业教育课程,第二年有两个月的教育课程,第三年有三个月的企业教育课程,集中了“双元制”、“学交替式”的优点。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并实施的“一个系部要有一个行业,一个专业要有一个企业,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师傅”的“三个一”工程。也体现了职业与教育的融合。

另外,学生学徒制的行动导向法,岗位需求决定教学需求等理念,虽然指导了部分“校企合作”,但是进入实质性运作的单位也不多。因此,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等,还要由社会文化、校园文化、行业企业文化等的共同孕育才能养成。

2.5 改革招生制度、学生评价体系

读书还是旅游?做规模还是做质量、做品牌?这是目前许多高职面临的共同课题。主要体现在:招生方面,我们的高职院校不论是招生网络还是招生简章、传单,都千篇一律地做了吸引人旅游冲动的策划和宣传,不是吸引人想去读书的冲动。介绍的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漂亮的环境、优越的条件,而不是从专业特色、品牌、就业等角度诠释学校的优势与特点。再好的大学也有自己的不足,靠什么吸引人来读书,应该思考。同时,目前的高职院校也面临着做大还是做强的抉择。“大”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强”是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国家级示范性院校发展到了一个高原平台,有做“强”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做“强”之路还很远,许多的普通高职院校还在关注做“大”的问题。对学生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关注就顾不上了。

学生评价方面:还是停留在形成性评价,不是发展性评价。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分、品德、证书(外语、计算机、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等)等判断毕业与否。那么兼顾多层次毕业生需要、兼顾社会需要等就做的不好了,在麦可思数据公司历年的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中,体现出了学生专业不对口、起薪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对所学专业课程、安排特别是实践教学安排等的评价不高。

2.6 提升高职的科研水平、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

“校企合作”中的科教结合是指高职院校根据通过应用开发研究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协同创新的过程,是指通过产学互动,把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研究的有机结合,行业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技术支持⑶。那么,体现校地依托、校企依托的紧密度就成为了“政行企校”各方共同关注的话题。比如: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铜仁市政府相互高依存度就是一个典范。政府的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等都与学校的专业发展、品牌打造、质量提高等都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1]高进军.职教集团校企深度合作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01).

[2]童卫军,范怡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3]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

On Existing Problems of“Cooperation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a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Daiyou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uining Sichuan 629000)

The“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d eveloped, but its operational mechanism is immature, running versions are low, and even led to complaining of both partie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and emergency to upgrade cooperation vers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find new logical starting point, build a new model of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Long-termEffective mechanism; Establish

G712

A

1672-2094(2013)05-0108-04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3-09-05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教改重点项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11215)的研究成果之一。

刘代友(1964-),男,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