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红色资源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2013-04-10吴小莲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湖北文化产业红色

吴小莲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湖北是红色的热土,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演绎了许多红色的激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既是中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大革命运动的中心,又是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策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诞生地和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文化。“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赣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办事处、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革命活动的旧址旧迹,都构成了湖北红色资源的主要内容。深度挖掘这些资源,加速发展红色产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湖北文化强省及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湖北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一)红色文化资源主题鲜明,分布广泛。

湖北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红色故事,可歌可泣的红色遗迹,永垂不朽的红色精神,形成了数量多、分布广泛;品质高、主题鲜明;多样化、互补性强的红色资源特色。湖北的红色历史几乎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掀开了中国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大革命时期曾一度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八七会议开始了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中共长江局曾是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运动中心;京汉铁路大罢工,把中国工运第一次高潮推向顶点;中原突围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从局部自卫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的转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伟大转折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覆盖了湖北全省,革命历史遗址、烈士陵园、会议旧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多种红色资源遍及全省各地。此外,湖北除拥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红色山区生态文化之外,还特别拥有以河湖港汊为背景的独特的湘鄂西红色文化,成为发展红色产业的特色和资源优势。

(二)敢为人先的首义文化特色,影响深远。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首揭义旗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一举倾覆了清王朝统治,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构筑了史无前例的首义文化内涵。作为“首义之区”的武汉,首义遗踪处处,纪念设施种种,红楼成为红土地上最为深刻的记忆。楼前的同心广场,寓意“两岸一心,和平统一”。当年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牌,与起义门、楚望台旧址、首义碑林、《首义烽火》大型雕塑遥相呼应,向人们展示着武昌首义精神的历史场景,并与洪山施洋烈士陵园、长春观、宝通寺等共同构筑了颇具特色的“城市名片”。“首义文化”是武汉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荆楚文化的延伸和传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惟楚有才,深固难徙”的荆楚文化基因,熔铸了武昌首义志士的人格品质,创造了划时代的历史壮举。“敢为天下先”是首义文化的核心,也是辛亥革命的特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首义精神是历史留给湖北人的宝贵财富,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远。它不仅属于湖北,更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

(三)多元素叠加的大别山文化,发展潜力巨大。

大别山是湖北红色资源的富集地,也是湖北红色旅游开发的重拳,已被列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是全国30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红安烈士陵园、麻城烈士陵园、罗田胜利烈士陵园、英山烈士陵园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别山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区域,党的“一大”13名代表中就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3位大别山人。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这里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数十万大别山子弟踊跃参加了中国革命。在工农红军队列中,曾经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黄安人;每4名英烈就有一人来自黄安;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44万大别山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创造了“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将军文化,以及特有的“红安精神”,这些“红色之星”光照千秋,其丰功伟绩永垂不朽。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这里率新五师纵横驰骋,组织了著名的中原突围;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这里赢得了高山铺战斗的重大胜利,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留存的遗迹遗址举不胜数,是湖北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共有的精神财富。

大别山区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其中,政治名人: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林育南、张浩、包惠僧、徐寿辉;军事名人: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科教名人:毕升、李时珍、庞安时、万密斋、李四光、熊十力、王亚南、彭桓武;文化名人:黄侃、闻一多、胡风、冯文炳、叶君键、余三胜、王葆心、余叔岩、熊兆政、周濯街、刘醒龙;还有宗教名人:僧粲、道信、弘忍、慧能、来果、本焕、游玄德;客籍名人:鲍照、杜牧、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白、辛弃疾、李贽、吴承恩、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冯梦龙等。名人文化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名人效应,构筑了大别山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形成了政治、军事、科教、民俗、宗教等多种元素叠加的文化内涵,与革命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大别山区经济发展的可整合优势,其拓展开发的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大别山脉纵贯湖北十个县市区,处于中国四大主体旅游客源市场的交接点,长江水运与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主干线、国际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纵横交错,这种承东启西、南北对接的区位优势,也为红色资源的开发及红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四)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整合优势亟待开发。

荆楚大地历经蹉跎岁月,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地域鲜明的巴楚文化以及生机勃发的近现代文化,还有风景独秀的山川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奠定了湖北文化资源整合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雄厚基础。

楚先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进取精神、“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开拓精神著名于世,特别提倡融汇南北,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使长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凤文化与龙文化的相互补充,形成了南北兼容、东西合璧、绚丽多姿的湖北文化特色。从上古先民的容纳三苗文化遗传,汇聚中原文化、吴越文化以及巴文化,到先秦、秦汉的儒道相安,再到吸纳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近代西方文化的引进,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湖北文化都表现出了不拘束、不狭隘和多样化的特征。与此同时,深厚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一直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湖北文化发展的始终。[1](p203)从忧国忧民的屈原,卞和献玉、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到现代爱国诗人闻一多,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再到顽强拼博的抗洪精神,都无不体现着湖北人民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必将成为湖北文化强省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可以整合开发的资源优势。

二、湖北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湖北红色文化资源尚处在浅层次的开发阶段,其利用效率较低。具体表现为:

第一,管理体制不顺。红色资源开发涉及到多个文化部门和单位,管理体制问题严重制约了红色资源的市场开发。当前,尽管文化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但管理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相关部门又缺乏相互制约及协调的机制,使红色资源产业化缺乏应有的活力与动力。例如一个风景区同时属于城建、宗教、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各司其政甚至相互掣肘,必然增加市场化开发的难度。

第二,开发资金不足。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涉及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公路建设,通信电力建设,垃圾及污水处理,宣传促销等公共服务的多角度,它们都需要巨额资金。而红色资源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如果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开发利用的需要,开发商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就目前说来,各级财政红色资源开发的专项经费较低甚至缺失,也制约了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投融资的体制机制严重滞后,国有资本在红色文化行业中布局过于分散,也是造成红色资源产品转化率很低的重要原因。

第三,特色经营观念不强。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特色与创新就是生命力。由于资金不足,红色文化开发处于低标准、低水平的浅层开发状态,特色经营的理念不够强。具体表现为红色产品开发的同质化、单一化、程式化,直接影响了现有红色产品的震撼力,难以形成购买力和消费力,同时也会增加开发成本,直接影响了开发者与经营者的积极性,造成产业价值链的严重缺失。

第四,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当前湖北正值文化发展黄金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利益诉求更为复杂,宣传工作必须先行。对红色文化产品的户外广告、网络及媒体的宣传力度较弱,整体投入不足,特色不鲜明、创意效果不力,难以实现红色文化产品的价值转化。

第五,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现阶段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不多,不能有效地驾驭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拓展利用,直接制约了红色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及其产业化,间接地造成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和个性化设计。

第六,资源整合利用不多。部分红色革命老区,除拥有红色文化资源外,同时还有绿色(风光)、古色(建筑)、通俗的民间文化资源以及其他综合资源,这就需要加强多种资源的优势整合。但目前,普遍存在着对不同地点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红色文化要素忽视整合、对红色资源与其他颜色资源的整合不重视等,使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整合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第七,部分资源破坏性开发甚至被滥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擅自拆除或改建红色文化遗址,导致严重的建设性破坏。首先,一些现代建筑群包围了红色遗址,使其成为一座孤岛。其次,由于人们对红色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够、对红色文物修复保护的法定程序不了解、对文物修复保护的关键技术还没有掌握,也导致部分建筑不能按原貌修复,甚至面目全非。同时,有些开发商不惜以牺牲红色资源为代价,一味追逐经济效益,或将红色元素进行不当的商业化或艺术化处理,致使被滥用等现象时有发生,都使本身就很脆弱的红色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或者自然损坏。[2](p126)

三、加速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扶持,精心谋划,围绕“红色”办产业。

在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背景下,红色文化产业应该作为主流产业、优势产业,成就中部崛起的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性扶持,强化红色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

首先,通过精心策划,围绕红色办产业,引导湖北文化的发展走向。按照中央“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针对当前红色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整体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大政方针。特别是要加大红色资源开发的财政资金投入,加强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先支持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红色产业成为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

其次,通过设立红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红色文化企业的扶持,特别要支持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能力的创新提升,对于重大红色主题创作、非物质红色文化保护、红色文化人才建设,将其列入省市各级财政年度预算,由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并且制定“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用好“红色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重点扶持有潜力的红色文化中小企业。对重大的红色文化建设项目,由文化强省(市)建设领导小组直接调度,在项目立项、政策扶持、银行信贷、土地使用、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降低信贷门槛,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加大对红色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并鼓励、扶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红色文化领域。

(二)制度创新,保障红色文化产业高起点。

首先,将红色文化品牌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龙头工程。政府应该出台制度,突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策划工作,大手笔、高起点、高水平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重点加强红色文化产品项目库建设,组织具有影响力的创意策划大师和文化名人,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红色文化品牌。通过红色资源的优势分析,以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的红色资源发掘,作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对象。具体要求湖北省各文化部门应该科学地确立本系统的 “红色元素”重点扶持对象,制订与之相配套的实施方案,形成拥有自身特点的红色文化发展工程,确保未来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处于一个相对高的起点。

其次,推行政府协调下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合作模式。特别要加强对红色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研究,整合优势,重点打造一批红色融合多元文化的复合工程。通过聚焦于红色文化与红色品牌,遵循“共赢”的市场法则,极大限度地调动、吸收、整合省内外、行业内外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广泛吸纳全社会各界的力量,从制度上破除垂直封闭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实行政府协调下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合作模式。

其三,组建大型红色文化集团,打造红色文化产业“航母”。通过加快实施重大红色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工程,做大做强一批国有企业和红色企业集团,大力扶持一批民营企业投资开发红色文化,建设一批红色文化产业孵化园区,以及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大别山红色文化产业园、红安影视基地、红色数字出版基地、红色遗址保护区等红色文化产业“航母”。

(三)思路创新,拓展红色产品生产市场。

如果只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个案开发,势必影响红色文化资源的立体开发,不能形成整体的利用效果;如果忽视了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失衡,以至于影响红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同一性质或同一主题的红色资源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其次,通过找准红色资源进入市场的最佳视角,成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入点,也是实现红色文化价值转换的关键环节。借助市场细分,明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积极找寻红色文化要素的市场定位。再通过培育市场,催生红色文化产品新的目标群体,积极引导红色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形成红色品牌的生产理念和消费意识,提升全社会对红色主题的认知度,打造强势的红色文化市场冲击力和可持续张力。

再次,红色资源是有限的,但红色文化产业的创意是无限的。对于湖北的红色资源富矿,我们不能拘泥于原始简陋的资源本身,必须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红色元素的提炼与组合,对红色题材的深化与拓展,将现代元素灌注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之中,将相关红色资源有机聚合形成一个新产品;或者对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及其相关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构成新产品,或者在新构故事中,融进红色元素赋予文化产品的红色意蕴,使红色内涵在诸多领域获得更多、更深、更高、更广的开发。[3](p2)特别需要突出湖北红色资源的特色优势,加强与历史人文、山水生态等多种元素的整合效应,打造一批反映湖北特色以及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以红带绿,彰显红色摇篮中的绿色生态与古色风貌,自然风光与历史风貌的综合效应,使红色产品系列成为湖北的文化名片。

(四)科技创新,形成湖北红色文化新的业态。

当前,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基于数字化信息具有无损复制和良好的传播性,以及便于保存管理、使用、检索和查询等优点,可以将珍贵的红色文物,经过数字摄影与计算机图像处理,实现相关图像信息的完整存储和再现,有利于红色文化遗产的最大限度保护。因此,打造红色互联网业是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

首先,利用互联网可以为众多“草根”原创提供广阔的舞台,使之成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和试验场,并成为红色创意产品有效的营销路径。无疑红色网络视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板块。通过网络视频形成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大众娱乐形式,以红色文化价值为依托,以红色传奇故事为题材,以高新科技为载体,塑造典型的红色英雄形象,打造最具湖北元素、最具湖北特色的红色创意影视,在湖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心中树立英雄偶像和精神力量,使红色视频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其次,加快培育红色动漫基地、红色数字出版基地、红色数字传媒以及红色移动通讯服务等新兴红色文化产业,利用湖北红色资源富集和通讯发达的优势,加快红色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型红色文化业态,拓展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红色文化产业科学发展。

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下,科学规划,严格程序,及时维护与整治,严禁红色文物毁损甚至破坏性开采。加强各级红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建立健全红色文化建档制度。尽快建立具体情形下的红色文物遗产保护体系,将革命文物、文献、纪念性建筑等“红色文化遗存”强化保护;对重大战役、重大事件以及民间留存的红色文物进行局部性保护。对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的景观景点,要求强化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其次,加强红色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使红色文化创意人获得对创意成果的所有权、支配权,承认发明、创造的荣誉以及成就和价值,并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业财产。通过规范产权交易、产业运作,使红色创意产品推向市场获得商业价值。

(六)重视人才培养,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实施《湖北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养五年规划》,在重要舆论部门、文化企业等领导班子中,要充实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抓好中青年红色文化研究人才、红色产业特殊人才的培养,着力造就一批红色文化名人、名家以及企业领军人物。通过人才强省,推动文化强省,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1]李银安.王海涛,荆楚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综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2).

[2]湖北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从文化大省到文化特色强省[J].江汉论坛,2003,(5).

[3]孙和平.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湖北文化产业红色
The rise of China-Chic
红色是什么
驰援湖北
红色在哪里?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追忆红色浪漫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